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这种布置是合理的,主要理由是
A.位于东都要地,能确保平安稳固 |
B.粮食能迅速满足长安、洛阳需要 |
C.地处交通大动脉的中心地带,便于粮食集散 |
D.位于盛产粮食的地区,来源很广 |
“德意志帝国哪怕从1866年击败奥地利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崩溃,不过半个世纪;日本帝国从开始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废墟上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和德国经济不断繁荣,如今已持续了半个世纪。”由此可见( )
A.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的动力 |
B.大战摧残了部分参战国的国民经济 |
C.民主政体是国家持续繁荣的保障 |
D.专制政体不能做到民富国强 |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
A.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 |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
C.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
读下图,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新文化运动 | D.戊戌变法 |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
A |
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锄、铲等铁农具 |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铁器 |
B |
1904年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有:经学科、政法科、工科等,各专业预科阶段均开设经学大义、中国文学等课程 |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专业设置有中西结合的特点 |
C |
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 |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维护民主的一种方式 |
D |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建立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的国营“样板”工厂 |
日本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 |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大国、强国,比如统一六国的大秦帝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和平崛起 | B.武力掠夺 |
C.民主强国 | D.制度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