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因素可能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 A.人类滥杀藏羚羊 | B.人类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 |
| C.人类修建水库 | D.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
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
| 国家 |
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 |
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
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 |
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
|
| 男性 |
女性 |
||||
| 中国 |
0.6 |
143 |
19.5 |
72 |
75 |
| 印度 |
1.4 |
389 |
30.6 |
63 |
66 |
| 法国 |
0.7 |
118 |
18.4 |
78 |
85 |
| 美国 |
0.9 |
34 |
20.1 |
76 |
81 |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完成小题。
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
|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
|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
|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
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640多亿吨,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0%。读该地区图,完成小题。
下列对内蒙古东部矿产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 B.交通较为便利 |
| C.紧邻华东市场 | D.科学技术发达 |
下列有关内蒙古东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措施中,可行的是( )
| A.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治水土流失 |
| B.大力发展煤炭等重工业,控制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规模 |
| C.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
| D.减少煤炭燃烧,控制酸雨危害 |
下表中的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南方热带地区。据表完成小题。
| 地区 |
面积(万km2) |
年生物产量(万t) |
| ① |
11.52 |
22 400 |
| ② |
113.07 |
109 900 |
| ③ |
265.63 |
85 600 |
| ④ |
78.85 |
88 600 |
表中代表南方热带地区的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导致②③地区生物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热量不同 | B.降水不同 |
| C.地形不同 | D.土壤不同 |
下图表示我国东北某地20世纪50年代状况(图A)和现状(图B),据图完成小题。
有关该地区河湖特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河流含沙量明显增大
②湖泊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增大
③支流已演变为季节性河流
④湖泊调蓄功能增强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该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的组合,错误的是( )
| A.滥伐森林——黑土肥力下降 |
| B.围湖造田——生物多样性减少 |
| C.过度农垦——土地荒漠化 |
| D.过度引水灌溉——土地盐渍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