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①。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②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及国中皆畏惮焉。
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③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遂乃选郎中张安等十人侍王。居数日,王皆逐去安等。
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相安乐迁长乐卫尉。遂见安乐,流涕谓曰:“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今哀痛未尽,日与近臣饮食作乐,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流,驱驰东西,所为悖道。古制宽,大臣有隐退,今去不得,阳狂恐知,身死为世戮,奈何?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
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
上以遂年老,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卷89;略有删改)
注:①王贺:昌邑王刘贺,汉武帝孙。②蹇蹇:忠直。③胶西王:刘卯。因参与叛乱被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 刺:指责
B、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 机:时机
C、今去不得,阳狂恐知 阳狂:刚强勇猛
D、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 谏争:上谏书争取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贺动作多不正 B、愿赐清闲竭愚
C、王说其谄谀 D、唯得所言,以至于是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至于颠覆,理故宜然
B、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尝与寝处,唯得所言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D、卒以淫乱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下列对龚遂言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龚遂为人忠厚刚毅,具有宁折不弯的节操,对品行不端的昌邑王刘贺多方规劝,对傅相严肃批评,激动时乃至于声泪俱下。
B、安乐在昌邑王当上皇帝以后调任长乐卫尉,皇上哀痛未尽,他却每天和一班大臣在一起寻欢作乐;龚遂当面斥责他的所作所为违背正道。
C、龚遂不仅敢谏,而且善讽,他意识到侯得溜须拍马的严重后果,就用胶西王身亡的事例劝昌邑王疏远侯得,终于使昌邑王同意选贤侍坐。
D、龚遂知道仕途险恶,他曾经向往古人的隐退而慨叹今日难以辞官,也因为直言敢谏差一点掉脑袋,最终还是做了一辈子官,死在官任上。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国中皆畏惮焉。
译文:
(2)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
译文 :
(3)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通曰:“已自有度矣。”因复备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感通首创大谋,每优宠之。封通少子雄为召陵侯。每幸南阳,常遣使者以太牢祠通父冢。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选自《后汉书·李王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当:认为适当 |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 |
C.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节:节操 |
D.每幸南阳幸:驾临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此不乐为吏②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
B.①是为宁平公主②征通为卫尉 |
C.①及相见,共语移日②特见亲重 |
D.①因复备言其计②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在王莽为政时不愿为官,自免而归,就是因为平素听到李守所说的预言吉凶得失的话“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
B.最初光武帝与李通相见之时,两人很有共同语言。但光武帝对李通并不完全信任,而且还对他心存戒备,这说明光武帝很谨慎。 |
C.李通能守能征。光武帝出征之时让他镇守京师,后来,他又率军攻打围剿汉中贼寇,并最终击溃了敌人的援军。 |
D.尽管光武帝对李通器重,优待有加,但在天下大略平定以后,李通还是以病为由,上书乞身告退,但没有被皇上接受。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
(3)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感通首创大谋,每优宠之。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
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
(节选自《荀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美威仪,善谈笑,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褒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召拜吏部尚书、右仆射,仍迁左丞,兼参掌。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甚。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尝召群臣议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曰:“建邺王气已尽,又荆南地有天子气,迁徙非宜。”元帝深以为然。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谏,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及魏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与众俱出,见柱国于谨,甚礼之。褒曾作《燕歌》,妙尽塞北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辞。褒与刘珏、殷不害等数十人俱至长安,周文帝喜曰:“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又谓褒及王克曰:“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于是授褒及殷不害等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焉。
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乘舆行幸,褒常侍从。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 (节选自《北史·王褒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能属文。 属:写 |
B.去来其家,遂相模范。 相:互相 |
C.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 过:超过 |
D.明帝即位,笃好文学。 笃:非常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后因清闲,密谏。蒙故业,因遗策。 |
B.而竞为凄切之辞。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D.褒等亦并荷恩眄,忘羁旅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而愈自谦损,不以位矜物,时论称之。
(2)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王褒有哪些受人称赞的品质和才能,请根据全文概括。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划8处)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①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遂击登闻鼓②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佯诺之。达遂以闻会三法司③,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成化初,修《英宗实录》。称“义士杨埙”云。
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父为漆工。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见之,亦齚指④称叹,以为不可及。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
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节选自明·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
【注释】①觇(chān)卒:密探。觇,窥视。②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听取臣下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 ③三法司:指全国高级司法机关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④齚(zé)指:咬着手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卫指挥门达怙宠骄横怙依仗 |
B.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辟征召 |
C.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秩官品 |
D.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目看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青,取之于蓝,而青与蓝 |
B.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C.达遂以闻会三法司以勇气闻于诸侯 |
D.故物色各称,天真烂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
(2)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文中杨埙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