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己。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B.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 媚:讨好
C.不能无怨望 望:盼望
D.赐粟五百石,爵执 赐:赏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
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才干”的一组是 ()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③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④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⑤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B.伍奢是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恶,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终于同长子一起被杀害。
C.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D.江上渔父是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偶然中救出伍子胥,当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哪里只是百金剑赐?”却不知道眼前被救的人就是伍子胥,错过了好机会。
5.联系全文,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伍子胥的大丈夫之“忍性”与“大谋”。
B.强调隐忍以行,方可成就功名,伍子胥正因能“弃小义”,故而能“雪大耻”。
C.借用楚亡吴兴的史实,说明君王“亲贤远佞”的重要性。
D.启示后人,怨则生悲无论身份贵贱,都不可使人产生怨毒之心。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2)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3)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失。与人交,无畛域①;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平生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岁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选自《戴名世文集》)
①畛(zhěn)域:范围,界限。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至,则已不及待矣比:等到 |
B.犯之亦不校校:通“较”,计较 |
C.夏秋之间治装归矣 治:整理 |
D.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遇:遇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
B.家人唯吾母事之谨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
C.其死也,皆呱呱而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D.先君卒于陈家洲故燕王欲结于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氏家族原本富甲一方,但是到了先君戴硕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只能靠在私塾教书维持生计,先君因此备尝人间辛酸。 |
B.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于穷困忧患,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怀念和悲痛之情。 |
C.先君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怀才不遇,因此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
D.先君戴硕虽然是穷苦的读书人,但是对劝人做善事一直孜孜以求,娓娓不倦,许多人都立即感奋相应,他也因此欢喜难眠。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
(2)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
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
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赵憙慕其志慕:仰慕 |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谢:推辞 |
C.雉方将雏。雏:幼鸟 |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望:责备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③⑤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2)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景佺,冀州武邑人。性严正,举明经中第,累迁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州司马,诏未下,欲即视事,先笞责吏以示威。景佺谓曰:“公虽受命为司马,州未受命,何急数日禄邪?”嗣业怒,不听。景佺曰:“公持咫尺制,真伪莫辨,即欲搅乱一府,敬业扬州之祸,非此类邪?”叱左右罢去,既乃除荆州司马。吏歌之曰:“录事意,与天通;州司马,折威风。”由是浸知名。
入为司刑丞,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治诏狱,时称“遇徐、杜者生,来、侯者死”。改秋官员外郎,与侍郎陆元方按员外郎侯昧虚罪,已推,辄释之。武后怒其不待报,元方大惧,景佺独曰:“陛下明诏六品、七品官,文辨已定,待命于外,今虽欲罪臣,奈明诏何?”宰相曰:“诏为司刑设,何预秋官邪?”景佺曰:“诏令一布,无台、寺之异。”后以为守法,擢凤阁舍人。迁洛州司马。
延载元年,检校风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尝季秋出梨华示宰相以为祥,众贺曰:“陛下德被草木,故秋再华。”景俭独曰:“阴阳不相夺伦,渎即为灾。故曰:“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令草木黄落,而木复华,渎阴阳也。窃恐陛下布德施令,有所亏素。臣位宰相,助天治物,治而不和,臣之咎也。”顿首请罪。后曰:“真宰相!”会李昭德下狱,景佺苦申救,后以为面欺,左迁秦州刺史。入拜司刑卿。圣历元年,复以凤阁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契丹入寇,陷河北数州,虏已去,武懿宗欲尽论其罪,景佺以为胁从可原,后如其议。坐漏省内语,降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隆州司马房嗣业徙州司马徙:流放。 |
B.由是浸知名浸:逐渐。 |
C.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治诏狱治:审理。 |
D.与侍郎陆元方按员外郎侯昧虚罪按:查办。 |
以下各组句子,全都直接表明杜景佺“性严正”的一组是
A.①州司马,折威风②公持咫尺制,真伪莫辨 |
B.①遇徐、杜者生②今虽欲罪臣,祭明诏何 |
C.①诏令一布,无台、寺之异②阴阳不相夺伦,滨即为灾 |
D.①景佺以为胁从可原②后曰:“真宰相!”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景佺不惧隆州司马房嗣业的淫威,直面斥责他仗势凌人、横行不法的行为,受到官吏和百姓的称赞,杜景佺也由此显名。 |
B.“遇徐、杜着生,来、侯者死”的称述,表明了徐有功、杜景佺执法的公正,也道出了百姓对酷吏来俊臣、侯思止的不满。 |
C.杜景佺和陆元方在侯味虚的案子上,依法办事,却引发了武后的愤怒,杜景佺不卑不亢的回答,让武后改变了态度。 |
D.在对待“秋出梨华”这件事上,群臣都阿谀奉承,附和武后吉祥之说,唯独杜景佺敢说真话,武后称之为“真宰相”。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未下,欲即视事,先笞责吏以示威
(2)契丹入寇,陷河北数州,虏已去,武懿宗欲尽论其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性沉静详审审:慎重 |
B.为文简畅有法为:写作 |
C.劝帝早朝晏罢晏:晚 |
D.还边兵,革宫市革:改变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见山楼记
(明)宋 濂
见山楼者,上虞魏君仲远之所建也。仲远居县西四十里所,龙山委蛇走其南,将升而复翔,其旁支斜迤而西,则为福祈诸峰,若车,若旌,若奔马,若渴鹿饮泉,不一而足;势之下降,为阴阜,为连坡,为平林,一奋一止,复襟带乎先后。东则遥岑隐见青云之端,宛类蛾眉,向群山相妩媚为妍。
其下有巨湖,广袤百里,汪肆浩渺,环漫乎三方,晦明吐吞,朝夕万变。方屏插起湖滨,曰夏盖山,去天若尺五,岩峙谷张,尤可玩爱,诚越中胜绝之境也。仲远心乐之,以为非高明之居,不足延揽精华而领纳爽气,于是构斯楼,日与贤士大夫同登。
鼎俎既备,肴核维旅,壶觞更酬,吟篇迭咏。及至神酣意适,褰帘以望,远近之山,争献奇秀,晴容舍青,雨色摊翠,不俟指呼,俨若次第排闼而入,使人涵茹太清,空澄中素,直欲骖鸾翳凤,招偓佺、韩终,翩然被发而下大荒,其视起灭埃氛,弗能自拔者为何如也。伻来俾濂记之。
夫自辛卯兵兴,阖庐所在,往往荡为灰烬,狐狸昼舞,鬼燐宵发,悲风翛然袭人,君子每为之永慨。自非真人龙兴,拨乱世而反之正,含齿戴发之氓,孰不在枯鱼之肆哉?纵有佳山日在眉睫间,将不暇见之矣。今仲远雍容于观眺之际,亦曰帝力难名,而吾民恒获遂其生尔。若太常博土施侯,作见山阁于临川,而荆国王文公为证其事,且谓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百余年,而施侯始得以楼出自娱。仲远之去乱离仅四三载尔,乃能抗志物表,厥修故事如承平时。此无他,皇化神速,有非前代所可及,雍熙之治,将见覃及于海内。是楼之作,其殆兆民之先见者欤?虽欲不为之记,不可得也。第所愧者,濂之学识缪悠,立言无精魄,难以传远。仲远尚求荆国其人而为之,庶几楼之胜概,与雄文雅制同为不朽耳。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群山相妩媚为妍妍:美好 |
B.于是构斯楼,日与贤士大夫同登构:建造 |
C.及至神酣意适,褰帘以望褰:撩开 |
D.伻来俾濂记之俾:代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足延揽精华而领纳爽气蟹六跪而二螯 |
B.及至神酣意适,褰帘以望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C.含齿戴发之氓之二虫,又何知 |
D.今仲远雍容于观眺之际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山楼在上龙山下的大湖旁,魏仲远为了登高望远,饱览夏盖山的优美景色,接受湖山的爽朗气息,于是就建造了这个楼。 |
B.登山的人准备好餐具,备办好果品和菜肴,交相饮酒,诗文迭出,饱览眼前美景如入虚幻之境,便派人嘱咐我写下这篇记。 |
C.作者认为自辛卯年战乱以来,整日里鬼哭狼嚎,民不聊生,如果不是朱元璋起兵平定天下,纵有美丽景色也无时间来欣赏。 |
D.作者认为魏仲远建造见山楼就像施侯建造见山阁,都是由于摆脱战乱的原因,魏仲远还想请王安石来写那流传不朽的文章。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奋一止,复襟带乎先后。(3分)
(2)仲远之去乱离仅四三载尔,乃能抗志物表,厥修故事如承平时。(4分)
(3)是楼之作,其殆兆民之先见者欤?(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