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70年代,清王朝内部出现了顽固派与洋务派,其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B.要不要镇压人民反抗斗争 |
C.要不要“ 师夷长技 ” | D.要不要抵抗外侮,维护天朝上国 |
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
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 |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
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但闻人语响》的漫画(如图),描绘了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声音。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的愿望 |
B.民众对袁世凯贪恋皇权的厌恶 |
C.报刊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
D.革命党人对结束封建帝制的期盼 |
由于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政府创办展览会;1910年,中国人首次在南京创办了博览会。被称为“南洋劝业会”。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创办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西方文化 | B.开阔人们眼界 | C.发展民族工业 | D.抵制西方侵略 |
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