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70年代,清王朝内部出现了顽固派与洋务派,其根本分歧在于
| A.要不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B.要不要镇压人民反抗斗争 |
| C.要不要“ 师夷长技 ” | D.要不要抵抗外侮,维护天朝上国 |
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家族不可能经历的是( )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贩卖洋布赚了一大笔钱,投资了一家纺织厂 |
| B.一战期间,纺织厂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利润丰厚 |
| C.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纺织厂内迁 |
| D.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纺织厂最终倒闭 |
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人(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日: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大西近海一国”指西班牙②“大西近海一国”指英国③当时的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④这种现象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 A.①③ | B.①④ |
| C.②③ | D.②④ |
印尼雅加达博物院收藏了不少写有阿拉伯文字的中国古陶瓷,比较出名的是釉外云彩大盘两件和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一件。中国古陶瓷上出现阿拉伯文字主要( )
| A.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
| B.是适应贵族生活多样化的需要 |
| C.反映了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
|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
| A.天津地区 | B.上海地区 |
| C.苏杭地区 | D.珠三角地区 |
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 )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 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 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