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在学术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们仍然可以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是不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或评判是非的标准,那也要看各人自愿。”这反映了( )
A.当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理论界的真理性遭到怀疑 |
B.当时贯彻执行“百家争鸣”阻力很大 |
C.当时要积极深入开展“百家争鸣”运动 |
D.当时知识分子一直不愿意“百家争鸣” |
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说过:“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
A.统治阶级上层对中外现状缺乏正确的认识 |
B.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
C.中国近代社会和平繁荣 |
D.中国近代社会士大夫醉生梦死 |
有人说:如果古代有诺贝尔奖,那么得主都会是中国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 | B.古代中国人比其他民族人更聪明 |
C.古代中国没有外来侵略 | D.封建经济的的发达 |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
A.天主教权被理性否定 | B.有利于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 |
C.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 | D.设计了美好的社会蓝图 |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该描述应符合( )
A.儒家思想 | B.道家思想 | C.法家思想 | D.墨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