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进口纱布的单位售价下降了25%左右,棉布的进l-3量增加了27%。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C.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 D.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繁荣

“我旧说以忠孝节义范束全国之人心,一切法度纲纪经数千年圣哲所创垂,竟毫无可贵?何必先自轻贱,一闻新说,遂将数千年所尊信持循者弃绝不值一顾,对于新人物有自惭形秽嗫嚅不敢言之概,甚或迎合新人物毁骂先代遗传,诟辱自家学理。岂国家数百年条教所颁以及吾人胜衣就傅数十年朝斯夕斯者,全属虚伪无物乎”。这种观点没有

A.表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不满 B.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C.会受到当时主流文化的排斥 D.说明作者的思想顽固守旧

2010年12月21日光明网发表《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外流
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最早可能出现于

A.九一八事变前 B.西安事变前 C.抗日战争时期 D.重庆谈判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