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
| A.分封制 | B.编户制 | C.察举制 | D.科举制 |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三者的共性是
|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 D.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众多的矛盾舛错交结而又此起彼伏,由此带来的重重忧患冲淡了上一代帝王留下的文字之禁,也使天下事日益迫近地成为士人的切己之事。随后,“世风和士风都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这一次的变化是
| A.知行合一思想 | B.经世致用思想 | C.民主启蒙思想 | D.工商皆本思想 |
李贽自称“异端”,对封建正统思想关于李贽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与道学家的思想相同 |
| B.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 |
| C.是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
| D.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
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 “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此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李贽 | B.黄宗羲 | C.顾炎武 | D.王夫之 |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亦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
|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