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在政府组织上,赢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分封制度 | B.世袭制度 | C.中央集权制度 | D.宗法制度 |
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
| B. | 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 C. | 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
| D. | 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 | 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
| B. | 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
| C. |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
| D. | 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 | 抨击尊孔复古 | B. | 抨击军阀统治 |
| C. | 提倡科学精神 | D. | 提倡民生主义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立法服从于政治 | B. | 行政服从于司法 |
| C. | 从人治走向法治 | D. |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
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 A. | 戊戌变法的失败 | B. | 《辛丑条约》的签订 |
| C. | 清末新政的实施 | D. |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