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
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
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
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
C.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
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兴脑与心腹。单兄弟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
A.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 | B.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 |
C.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
“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持有这一思想观点的人应是
A.荀子 | B.李鸿章 | C.郑观应 | D.陈独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