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考察被严重污染的地表水体时发现两种现象:有机型污染的水体一般变黑、发臭,无机型污染的水体一般是变绿,在这两种环境下生活的主要生物依次是( )
A.异养厌氧生物、光能自养生物 | B.光能自养生物、异养厌氧生物 |
C.异养需氧生物、化能自养生物 | D.能自养生物、异养需氧生物 |
如图是夏季连续两昼夜内,某野外植物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S1~S5表示曲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点和I点,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同 |
B.图中DE段不是直线的原因是夜间温度不稳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
C.如果S1+S3+S5>S2+S4,表明该植物在这两昼夜内有机物的积累为负值 |
D.图中S2明显小于S4,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CO2浓度 |
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如图是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呼吸熵越大,细胞有氧呼吸越强,无氧呼吸越弱 |
B.B点有氧呼吸的强度大于A点有氧呼吸的强度 |
C.为延长水果保存的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C点 |
D.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的变化而变化 |
为研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生物小组制作了如图中a~f所示装置,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若a装置液滴不移动,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 |
B.若a装置液滴左移,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有氧呼吸 |
C.连接e―→c―→d,给装置通空气,d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
D.f放置一段时间后,连接f―→d,d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 |
将某种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以该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与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 |
1.00 |
1.75 |
2.50 |
3.25 |
3.75 |
3.50 |
![]() |
0.50 |
0.75 |
1.00 |
1.50 |
2.25 |
3.00 |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 ℃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0 ℃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C.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 ℃的条件下,该植物能正常生长
D.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45 ℃的条件下,该植物能正常生长
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 |
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 |
C.丙试管内有大量的ATP产生 |
D.丙试管中无CO2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