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典诗歌,完成: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B.徙倚:迁徙依靠。
C.落晖: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将落之时。
2.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苍茫暮色。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C.从全诗看,诗人在暮色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家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的生活,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3.对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B.这首诗前三联写景,通过写景来间接抒发诗人喜欢田园生活的情感,尾联进行议论,表达自己彷徨苦闷之情。
C.中间四句的景色描写手法多样,不但有光与色的展现,而且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7.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鹧鸪天
苏痒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眼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①。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②。
[注]①赤叶楼:指女子居住之楼。②汉人送别,在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鸳浦芙蓉”句,化用贺铸《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意。简要分析“醉眼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两句是如何虚实相生来表达羁旅愁思的。
答: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采 桑 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释〕此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诗歌前三联和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题目是“倦夜”,全诗不直言“倦”,但处处可见倦意。试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倦”意的?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