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2003年 10月 29日 14时 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据此和图1-9,完成(1)~(4)题。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于图中的()
A.甲处 |
B.乙处 |
C.丙处 |
D.丁处 |
北京时间 10月 29日 14时 13分,正值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
A.29日 1时 13分 |
B.30日 3时 13分 |
C.29日 3时 13分 |
D.30日 1时 13分 |
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A.英国、墨西哥 |
B.加拿大、挪威 |
C.意大利、西班牙 |
D.印度、巴基斯坦 |
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不仅会影响通信,威胁卫星,而且会破坏臭氧层。臭氧层作为地球的保护伞,是因为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
A.波长较短的可见光 |
B.波长较长的可见光 |
C.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
D.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
下图表示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落时刻与日照时数(阳光实际照射地面时数)之间的关系。读图,回答小题。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甲地日照时数少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因素 |
B.昼夜长短 |
C.海陆位置 |
D.天气状况 |
下图是傅科摆所证明的地理现象,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阴影部分为堆积物)的情况正确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③地球上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30年前电影《星球大战》 中首次描绘了一个有两次日出的世界(如图所示),如今这一想象被证明是现实。2011年9 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用开普勒探测器发现,距地球200光年的地方有颗行星在绕两颗恒 星旋转,它和《星球大战》中虚构的星球十分相似,天文学家把它命名为“开普勒—16b”。这颗行星的体积、密度与土星非常相近,极有可能也是气体巨行星,中心由冰块和岩石组成,与绕转的两颗恒星几乎同处于一个平面。两颗恒星之间距离很近,比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更近。据此回答小题。下列现象,有可能在该双日行星上出现的是( )
①全球白昼无夜 ②白天立物双影 ③双日此升彼落 ④某天一次日落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该行星下列特征中,不利于其存在生命的是( )
A.体积、密度与土星非常相近 |
B.同时接受两颗恒星照射 |
C.绕转的两颗恒星之间距离很近 |
D.与绕转的两颗恒星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
下图为我国乌鲁木齐至广州一线年太阳辐射总量剖面图。读图回答小题。下列关于图中a、b、c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地比c地太阳辐射更强 |
B.b地比a地降水变率更小 |
C.a地比c地气温年较差更大 |
D.a、b、c三地中,c地降水量最小 |
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小的原因是该地处于洞庭湖平原,云雨天气多 |
B.乙地处于柴达木盆地,地势起伏大,年太阳辐射变化显著 |
C.甲地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
D.乙地处于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年太阳辐射变化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