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林则徐于1785年8月生在福州市一位塾师家庭。他的家乡较早受西方殖民者侵扰,郑成功父子火烧殖民者兵舰之事,对林则徐颇有启发。——1830年6月,授湖北布政使;11月,任河南布政使;次年7月,又调任江宁布政使。由于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被誉为“林青天”。——道光帝派他去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8月,林则徐离京南下,仅带数名随员。他预先向沿路发出传牌:“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该州县亦不必另雇轿夫”。“所有公馆,只用家常便饭,不必备办整桌酒席。”
材料2 林则徐认识到,闭关锁国,即是“因噎废食”,不可能“固疆强国”。落后就要挨打。因此,他一面派人在广州刺探敌人情报,去澳门了解西方国家动态,购买西方书报,细心留意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以及军事、科学技术情况。……是“讲求外国情形之始”,故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以上均摘自《世界知识》2001年第13期赵佳楹《中国近代禁毒第一人》
回答:
(1)众所周知,清朝自乾隆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官吏贪污,索贿成风,但道光年间却出现了“林青天”,据材料1及相关史实分析林则徐成为“青天”的原因及其思想渊源。
(2)据材料2分析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如果你是国家的高级公务员,可从材料1、2林则徐的所作所为中受到哪些启发?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段祺瑞后半生的主要经历:
1912年初,领衔北洋将领四十六人通电,迫使清帝退位。后出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时,主张对日本决一死战。
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辞职赴西山养病。袁世凯洪宪帝制时,表示反对。袁死后,继续任总理。成为北洋政府派系内的皖系领袖。
1917年,与大总统黎元洪之间因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誓师镇压。
1918年徐世昌当选为大总统,段宣布下野,在幕后操纵政权。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请段出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执政(国家元首)。
1926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冯玉祥驱逐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潜心佛学,自号“正道居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与日本人往来。
1935年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
段临终遗言有“八勿”,即:“勿因我见而轻起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言行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国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鹜时尚之纷华。”
——摘编自好搜百科
(1)段祺瑞与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一样具有复杂的多面性,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临终遗言。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柏林围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禁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
在该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自制潜水艇、热气球等方式翻越柏林围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 239人死亡,260人受伤。1961年8月15日,柏林墙已修建到最后一部分,19岁的东德士兵康拉德·舒曼头戴钢盔、肩背长枪大 步跃过铁蒺藜樊篱。这个瞬间被当时在场的摄影师拍了下来,震惊了世界。
1962年8月17日,18岁的东德人彼得·费查试图攀越围墙,被东德士兵开枪射杀。当时,东西两边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枪,但没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战时期轰动一时。
1979年一个夜晚,从东德一个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个家庭——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花了数年的时间手工制成,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20多分钟的飞行后,他们安全落在西德领土。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筑柏林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修筑柏林墙的历史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宪法保障下列的自然权利和公民权利:
一、一切公民,除德行上和才能上的差别外,都得无差别地担任各种职业和职务。
二、一切赋税都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作平等的分摊。
三、同样的犯法处以同样的刑罚,不因人而有所差别。
材料二第二条:凡为能动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资格的公民),必须:
生为法国人或后来变为法国人;
已满25岁;
在城市或区内具有为法律所指定的一定时期的住所;
在王国内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收据;
不处于奴仆的地位,亦即不处于被雇佣的奴役地位;
——均摘自法国《1791年宪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791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1791年宪法的历史局限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1122—1161年),从小就仰慕汉文化,他拜汉儒张用直为师。完颜亮少年时爱读书,能吟诗、作文,喜欢下棋、点茶,交结儒士。因此对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比较熟悉。
完颜亮年轻时“英锐有大志”,想干一番事业,这从他年轻时所写的“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等诗中可以反映出来。
金熙宗(完颜亮的祖父)当政时,关于继续推行奴隶制,还是转向封建制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完颜亮即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领域 |
具体内容 |
政治制度的改革 |
废除熙宗及其以前在汉族地区设置的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废除权力极大的都元帅府,仿汉制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废除中书、门下两省,只设尚书省,主管朝廷政务;改革和加强科举制度;等等。 |
迁都燕京 |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上京会宁府日益失去了驾驭全国的地位,完颜亮下诏迁都燕京,金朝统治中心由女真故地迁到中原汉人居住地区。 |
社会经济方面 |
派人到各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闲的牧地,授予南迁的女真人耕作,多余的土地允许汉人租佃;印钞铸钱,改革币制:下令印制交钞(纸币),又下令铸造铜钱“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 |
——摘编自《女真族杰出的改革家完颜亮》
(1)根据材料,说明完颜亮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完颜亮改革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化过程比较表
类似事项 |
中国 |
日本 |
相差 年数 |
||
事项 |
年 |
事项 |
年 |
||
开办外语学校 购买轮船 设立工场 开设电信设备 派遣留学生 发行报纸 建设铁路 改革文字运动 民众政治运动 发行杂志 创始师范教育 近代学校制度 设立国立大学 政治革新 立宪预告 发型开禁 实施新历 改革货币制 颁布宪法 |
同文馆 商船亚丁号 安庆军械所 上海和香港之间 美国留学 《昭文新报》 上海和吴淞之间 《一目了然初阶》 公车上书 《时务报》 南洋公学师范院 《钦定学堂章程》 京师大学堂 废除科举诏书 准备立宪上谕 自由理发 太阳历 实行法币 中华民国宪法 |
1862 1862 1864 1871 1872 1873 1876 1892 1895 1896 1897 1902 1902 1905 1906 1911 1912 1935 1947 |
洋学所 咸海丸 横须贺造船所 东京和横滨之间 荷兰留学 《中外新闻》 东京和横滨之间 《汉字御废止之仪》 建议设立民选议院 《西洋杂志》 师范学院 《学制》 东京帝国 五条誓文 设立国会诏书 自由散发 太阳历 新货币制度 大日本帝国宪法 |
1855 1857 1864 1869 1862 1868 1872 1866 1874 1867 1872 1872 1877 1868 1881 1871 1873 1871 1889 |
7年 5年 0年 2年 10年 5年 4年 26年 21年 29年 25年 30年 25年 37年 25年 40年 39年 64年 58年 |
阅读上表,提取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信息各一项,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