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图11中的甲、乙两图。读图完成题。.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A.由山麓向山顶分异 | B.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
C.由丘陵向山地分异 | D.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
.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 )
A.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 B.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 |
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 | D.可能为我国温带作物生产基地 |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gα=OP/O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右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图中反映3月21日竿影长度的点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该学校大约位于()
A.21.5°N | B.21.5°S | C.45°N | D.45°S |
下图是甲、乙两地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若这一天为6月22日,则乙地的地理坐标最接近( )
A.40°N、52.5°E | B.40°N、127.5°W |
C.40°S、52.5°E | D.40°S、127.5°W |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关于地心对称 | B.关于地轴对称 |
C.关于赤道对称 | D.关于极点对称 |
下图中N、S为南北极点,P、Q是晨昏线与某一经线圈的两个交点,K、L位于晨线或昏线的中点,P、K两地经度相差15°。 P点纬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图中K点、L点的纬度值分别是( )
A.0°,0° | B.23.5°,23.5° |
C.0°,23.5° | D.23.5°,0° |
图中Q点的昼长可能是( )
A.8小时 | B.14小时 |
C.16小时 | D.24小时 |
下图表示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落时刻与日照时数(阳光实际照射地面时数)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甲地日照时数少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因素 | B.昼夜长短 |
C.海陆位置 | D.天气状况 |
下表是我国某地连续三个月21日的日出和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 |
a月21日 |
b月21日 |
c月21日 |
日出 |
5:10 |
5:05 |
5:19 |
日落 |
19:05 |
19:20 |
19:15 |
从a月21日到c月21日期间(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 |
B.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
C.该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c月 |
D.该地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短 |
许多地理现象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下列现象不是出现在b月的是( )
A.江淮地区适逢梅雨季节 |
B.非洲草原上的角马大规模南迁 |
C.华北平原正在收割小麦 |
D.南非好望角附近海域风大浪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