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反映出
|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故伎 |
|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
|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彻底决裂战线 |
|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
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 A.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
| B.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
| C.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
|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
“它是法国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是19世纪法国的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从此巴黎通过革命迫使全法国接受新制度的时代被划上句号。”这一历史事件
|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
| B.使法国共和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
| C.推动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 D.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
| B.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
| C.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
|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 B.国王掌控实权 |
|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 D.宪政制度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