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
C.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 | D.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
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
D.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
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
D.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
“新政的某些措施已经触动了清朝统治的根本,如在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院,在各省设咨议局,扩大了民众表达。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上述材料表明
A.辛亥革命前君主专制巳经不存在 |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 |
C.“新政”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
D.“新政”确立了民主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