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06年,孙中山先生说:“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下列对此观点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B.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C.认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D.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C.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下图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