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题目中“漳汀封连四州”,指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刘禹锡,他们和柳宗元一样都是被贬谪的官员。
9.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大荒”,指登楼所见的景象,荒僻的郊野辽远无边。
B.“飐”,风吹使颤动;“芙蓉水”,惊风吹动的是水中亭亭而立的芙蓉(荷花)。
C.“薜荔墙”,“薜荔”一种蔓生的植物;“薜荔墙”,用薜荔的枝蔓作为院墙。
D.“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暗喻仕途多坎坷,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一样临变不惊。
B.第三联,状写实景,岭上树荫蔽目,城下江流曲回,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的情怀。
C.最后,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的艰难处境,他们都遭受贬谪,各滞一方,难通音信,诗人只得遥寄思念。
D.全诗以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但寓情于景,对友人的惦念,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皆在景语之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谢公亭
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风景”一词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诗人选取哪些意象来表现它?
该诗景情具有怎样的关系?和“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表达了哪些相同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 园 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比较两首诗歌,说出它们描写景物的不同特点。
结合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请简要分析说明他们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行杨亿
江南节物①,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②。
寿阳妆罢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④。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注释】①节物:时令,节气。②借用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送驿站,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③寿阳妆:是寿阳公主梅落额头的故事。④的的:明明白白的意思。天真:自然本色。这首词为咏梅之作,可前三句并未写梅,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从全词看,本词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