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科学界最伟大的革命,往往由现实和预期之间最细微的差异所引发。16世纪,哥白尼提出地球并非宇宙中心,他的立论基础在当时许多人看来,不过是天体运动中一些深奥难懂的细枝末节。今天,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已经随着11年前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而拉开序幕。超新星亮度上的细微差异,曾让天文学家得出结论:构成宇宙的所有物质成分当中,有70%是完全未知的。也就是说,空间中充斥着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物质的成分——它们始终推动着宇宙膨胀,而不像其他物质那样阻碍膨胀。这种成分被称为暗能量(dark energy)。
10多年过去了,一些宇宙学家依然对暗能量的存在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开始重新思考那些最初令他们推导出暗能量的基本假设。其中一个假设正是早期科学革命的产物——哥白尼原理。这个原理认为,地球所处的位置既不是宇宙中心,也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如果我们抛弃这一基本原理,一套能够解释这些观测现象而又不需要借助暗能量的宇宙图景,就会令人惊讶地显现出来。
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这样一个观念:我们这颗行星不过是一粒宇宙微尘,在一个毫不起眼的星系边缘附近,围绕着一颗普普通通的恒星旋转。在我们这个宇宙当中,类似的星系至少有数十亿,分布之广甚至超过我们的宇宙视界(我们能够观测到的最远边界)——这使我们相信,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没有任何独一无二之处。不过,有什么证据能够支持如此谦卑的宇宙观?我们又如何才能确定自己是否处在一个特殊位置上呢?天文学家通常会跳过这些问题,假定我们的微不足道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或许真的处在宇宙中一个特殊的位置——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在许多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这正是世界各地一些物理学家小组最近正在认真思考的观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假设自己在宇宙中无足轻重,恰恰给宇宙学家提供了强大的解释能力。根据哥白尼原理归纳而成的宇宙学原理声称:任何时刻,从空间中的任意一点朝任意方向看去,宇宙的模样都是一样的。这个假设让我们可以把自己在宇宙一隅看到的东西外推到整个宇宙。宇宙学家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宇宙学原理为基础,构建起了代表科学最高水准的宇宙学模型。结合现代科学对空间、时间和物质的理解,宇宙学原理暗示:空间正在膨胀,宇宙正在变冷,其中充斥着来自炽热宇宙开端的遗迹——所有这些预言都被天文观测一一证实。
比如说,天文学家发现,遥远星系发的光似乎比邻近星系发的光更红一些。这种被称为“红移”的现象就能够用空间膨胀来巧妙解释,因为光波也会随空间的膨胀而被相应地拉长。微波探测器还发现了宇宙极早期发出的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这种大爆炸原始火球的遗迹,像一层帷幕包裹在空间各个方向,平滑得几乎完美无瑕。公平地讲,能成功解释这些现象,我们自视谦卑的态度实在功不可没——假设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越不重要,我们就越能够“全面”地探讨宇宙。
1.下列关于“暗能量”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有天文学家认为,暗能量是一种充斥在宇宙空间中的不同于其他任何物质的特殊成分。
B.在有些科学家看来,暗能量始终推动着宇宙空间的膨胀,而不像其他物质那样阻碍宇宙膨胀。
C.一些宇宙学家推导出暗能量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早期科学革命的产物——哥白尼原理。
D.让一些宇宙学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暗能量,目前已成为解释许多天文现象的重要依据。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哥白尼认为地球并非宇宙中心,这一观点太过深奥,所以被认为是天体运动中的细枝末节。
B.根据哥白尼原理归纳而成的宇宙学原理,帮助科学家们构建起了代表科学最高水准的宇宙学模型。
C.科学家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了宇宙空间正在膨胀、变冷以及大爆炸原始火球遗迹已经消失等预言。
D.科学家观测遥远星系发的光似乎比邻近星系发的光更红一些,主要是因为其光源有强弱之分。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其它数十亿类似于太阳系的星系中,存在和地球一样围绕恒星旋转的适合生物生存的行星。
B.根据宇宙学原理,我们站在南极、北极或者赤道仰望天空,所看到的宇宙模样都是一样的。
C.经过世界各地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处在宇宙中一个特殊位置的观点必将被证实。
D.运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极其重要的观点,能很好地解释宇宙微波背景、太阳系迷你黑洞等现象。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反思我们的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男女生中表现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美国大学女性教育基金会联合会主任帕梅拉·哈格指出:“教育者必须改变教学的方法,以尽早将女性的兴趣吸引到技术方面来。我们要集中精力做的不是去分析那些不喜欢计算机的女孩本身的问题,而是研究计算机文化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计算机学家弗郎西斯·格伦迪说,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性质的争论是很重要的,这不仅是由于它在知识上的重要性,还由于它关系到能否将女性吸引到这一专业中来。她认为,所谓“纯”计算机学(如对算法的分析和复杂的理论)历来被认为比应用计算机学更令人尊敬,因为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中坚”的男性理论家们把前者规定为“真正的计算机科学”。其实,“计算机上所进行的一切都需要某种抽象……仅仅有抽象本身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能够看到我们完成任务的结果返回到现实的世界中来。‘
然而,男性对于计算机科学的评价标准却充分地表现在计算机的教学当中。于是,多数计算机学的教学大纲中,在最初的几年里都是狭隘地局限于编制程序和这一领域中技术性的方面,而关于计算机的应用和多学科、跨学科的教学计划则被安排在整个教程的最后。这就向初学者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使他们误以为计算机科学就是“编程、编程、再编程“,完全脱离了现实的社会背景。这样的教学大纲将学习自然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学习人文科学割裂开来,而实际上,这种状况从中学时就已经存在。显然,这种一味追求所谓“抽象”的教学思想难以吸引女性的兴趣。因此,有专家认为,在关注计算机的数学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价值观、人的问题和计算机的社会影响方面。计算机科学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强调计算机技术是怎样起作用的。他们还必须教育女孩不仅做计算机的用户,而且做它的设计者,启发她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向她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技术想象力的机会。
另外,教师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接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的性别偏见对于女生的自信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位女大学生对我们说,“男生经常和老师一起干活。比如老师做系统,都挑男生,其实女生也愿意干,于是就去找老师要求参加。但老师给你的活儿肯定是技术含量比较小的,如挑电阻。老师觉得女生心细,就让女生从用过的电阻中把同样的电阻挑出来。”这种状况影响了女生的自信心和女生的兴趣。
改变女性在大学计算机专业中的弱势地位是在计算机领域中实现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女性主义学者认为,男女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平等不能单纯用有多少女性发送电子邮件、使用互联网、或用Powerpoint发表论文来衡量。性别平等意味着前摄性地使用技术;能够对于凭借技术而获得的信息加以说明;理解设计的概念;以及能够在技术上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知识,求得进取。实际上,这些能力不仅适用于计算机科学,而且适用于各个领域。将这种性别平等的概念应用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这是在信息技术领域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途径。
1、计算机专业的男女生中表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2、二、三段中,使用计算机的性质与计算机教学的关系是__________,对女生参与计算机专业的影响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第一层应划在__与__之间,是____关系。
4、反思我们的计算机教学的问题主要是A、_______________
B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民间木雕,现代家居的细节
唐羽
如果将时光倒退二十年,谁也难以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从江南小镇明清老宅里拆下来的旧门窗、旧床板、甚至客堂回廊里的牛腿、挑头、额枋、裙板等部件,现在成了家庭装潢的“零部件”。
这些木雕从雕刻工艺上看,有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等;从题材上看,大多为民间故事和戏剧故事,还有一些是吉祥图案、花草鱼虫及四季美景,即使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也是一个值得再次挖掘的文化宝库。
明末清初及民国时期的花板主要分为安徽徽雕和浙江东阳木雕两大流派。前者雕工细致、刻画精巧、底子打磨光滑,其中的浅浮雕特别有艺术价值;后者雕刻繁复,从一层二层的浅雕发展到八、九层的深浮雕,是深雕的代表。使用的木材主要是柏木、樟木、银杏木、楠木等,楠木又以金丝楠木为尊。
关于明清木雕,专家通常把它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建筑构架施雕比较简洁,常见的是一些花草纹样雕刻,最关键的一点是人物雕刻还没有在民居建筑上出现;第二时期是清中期,一般指乾隆一朝。民居建筑上的木雕风格与瓷器一样也从简洁走向繁杂华丽,“牛腿”、“帽翅”上出现了夔龙、猛狮、梅花鹿等瑞兽,花草动物比较写实,人物形象也开始出现在格扇的条环板上(即现在所说的花板之一);第三时期是清中期,即嘉庆、道光时期,这一时期的木雕匠师受到前朝玉雕、瓷器匠人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在操作时有意炫技,建筑构架中大量出现了人物雕刻,人物形象从帝王将相到农夫村姑,无所不包,动物雕刻更讲究立体,出现了透雕和混雕;第四时期是晚清至民国初年,也即从咸丰后,主要是“画工体”与“雕花体”两种形式出现了,并以各自的风格发展。前者有意摹拟绘画的笔意和气韵,追求诗情画意的效果。后者秉承传统木雕的风格与技巧,在用刀和功力与表现形式上以继承传统为主,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以连环画形式出现在雕花板上,如《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戏剧和“八仙过海”、“唐伯虎点秋香”等神话传说成了新的表现内容。同时,这一时期的工匠还自觉地吸收了西洋家具雕刻的技巧,并受到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如将西番莲等西洋纹饰糅合进来,装饰方面趋于繁琐,有的木雕还敷金绘彩,人物、动物、花鸟形象更加独立。
1、为“花板”、“画工体”下定义(二者选做一个)“花板”是“画工体”
2、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说明方法。
3、请从木雕上人物形象着手分阶段介绍明清木雕的发展
(100字以内)
4、第一段中“零部件”的意义是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谜样的性格
契诃夫
头等客车的单间车房。
一个俊俏的小女人在蒙着深红色丝绒的长沙发上半躺半坐着。她手里使劲攥紧一把贵重的毛边扇子,扇得沙沙地响。她那夹鼻眼镜不时从好看的小鼻子上掉下来。她的胸针在胸口起伏不定,犹如波涛中的帆船。她心情激动。……她对面小长沙发上,坐着一个省政府的特任官。他是新进的青年作家,在本省报纸上发表些取材于上流社会生活而又篇幅不大的小说。
“啊,我了解您!”特任官说,吻一下她手上靠近镯子的地方。“您那敏锐善感的灵魂,正在迷宫里寻找出路。”
“您描写我吧,沃尔杰玛尔!”小女人说,忧郁地微笑。
“我的生活那么丰富,那么错综复杂,那么五光十色。……不过主要的是我身世不幸!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种受苦受难的女人。”
“我生在穷苦的文官家庭里。我父亲是个善良的人,头脑聪明,不过……时代和环境的风气啊,……他喝酒,打牌,……受贿。……还有我的母亲。……可是说这些有什么用呢!无非是贫穷,为一小块面包而挣扎,自己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总之,我得为自己打开一条路。……可是我只受过贵族女子中学那种不健全的教育,读过愚蠢的长篇小说,犯过青年人常犯的错误,有过胆怯的初恋。……我期望幸福,而且是什么样的幸福!我渴望做自由人!对了!做自由人,我认为就是我的幸福!”
“美妙的性格!”作家喃喃地说,吻她手上靠近镯子的地方。“我吻的不是您,好女人,而是人类的痛苦!您记得拉斯科尔尼科夫(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男主人公)吗?他就是这样吻的。”
“啊,沃尔杰玛尔!我要赫赫的声名,……要轰轰烈烈,要荣华富贵,就像每个(何必假装谦虚呢?)不平凡的性格那样。我渴望一种不平凡的……不是女人所想望的东西!可是后来,……后来,……我在生活道路上碰到一个阔绰的老将军。……您要了解我,沃尔杰玛尔!要知道这是自我牺牲,这是放弃个人利益,您要了解我!我不能不那样做。我总算使得家里人富裕了,我能出外旅行,干点善事了。……可是我多么痛苦,我觉得将军的拥抱多么难受,多么卑贱庸俗。那种日子,……那种日子可真难熬!可是有一种想法稳住了我的心:反正老头子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总要死掉,那我就可以要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把我自己献给我所爱的人,那就幸福了。”
小女人用力摇扇子。她脸上现出要哭的神情。
“后来老头子死了。……他给我留下一点财产,我自由得像那个鸟一样。现在我总算可以幸福地生活了。……幸福来敲我的窗子。只要推开窗子就可以把它放进来了,可是……不!现在我总算可以把我自己献给我所爱的人,做他的伴侣和助手,为他的理想奋斗,生活幸福,……可以有个归宿了。……可是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情是多么庸俗,恶劣,愚蠢!一切事情是多么卑鄙,沃尔杰玛尔!我真是不幸,不幸,不幸呀!我的道路上又出现一个障碍!我又感到我的幸福遥远,遥远了!唉,我多么痛苦,要是您知道才好!多么痛苦啊!”
“不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什么东西拦住您的去路呢?”
“又是一个阔绰的老头子。……”
那把断裂的扇子盖住她俊俏的小脸。作家伸出拳头支住他那苦苦思索的脑袋,不住叹气,带着精通心理学的行家气派开始沉思。这时候火车头拉响汽笛,嘘嘘地放气,车窗上的帘子给西下的夕阳照红了。
主人公“俊俏的小女人”说“我得为自己打开一条路”,你认为她要为自己打开一条什么样的路?


小说多次写到小女人手中的那把扇子,你认为那把扇子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契诃夫的小说,常通过小人物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请紧扣文本探究小说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随思录
——挤压与化解
韩湘淮
一天的嘈杂与忙碌终于结束了,世间万物似乎都要归于平静,我急切向河畔公园走去。因为,从我工作的高楼上面,分明可以看到她在黑夜中的美丽:一盏盏路灯从下面向上喷射着光芒,打在垂柳身上散发出朵朵幽蓝的晕,倒影随着水流恣意摇摆,似乎可以听到霓虹碰撞的音符。
可是,当我迫不及待地踏入这胜景,眼前的一切却让我惊愕:黑夜丝毫没能阻挡休闲人的雅兴,花坛边、草坪上、怪石旁,站着、坐着、躺着,到处都挤满了前来寻找清幽的人们。无论你走到哪里,耳边都会塞满人们杂乱的欢笑;鼻子里都能嗅到人体散发的气味。你的眼睛都不能再这样平视了!因为任何一个角落都已经被别人占领。你只能仰望天穹,希望在那里获得一点情愫的释放。
可是,那赫然穿梭在楼宇间的月亮,居然也被挤压得如此残缺,无论你怎么变换角度,都无法让她单独而清净地呆在天宫一隅。拔高了的建筑像是魔掌的手指,贪婪地伸向天空,几乎要把月亮揪下来。在这样的夜里,站在这样的河畔公园,你只能闭上眼睛,回忆小时候在家属院的广场上抬头数星星的样子,才能慢慢得到一点放松。
城市的发展,已经大大挤压了我们的空间,我们的梦。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能够写出那么多清雅婉约的句子,能够创造出唐诗宋词的独绝;而现在的城市一族只会在卡拉OK大喊一通,或者去酒吧喝个烂醉。我们不能仅仅用“浮躁”来贬斥今人。我们的简单,其实是一种压迫下的无奈。我们已经无力释放压力,我们只能妄图用另外一种压力和刺激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减轻原有的压力。于是,摇滚乐和让人窒息的鼓点便成为了城市的流行——那不正是城市呼吸的节奏吗?
于是,在疯狂工作的背后,是更加疯狂的健身热潮,我们有意无意地通过对身体的迫害转移对精神的折磨。此外,玩牌的、买醉的、吸毒的……凡此种种,初衷无不是为了释放压力,而实质呢,就是给自己另外一种压力,让新的压力盖过原有的压力,从而让你淡忘。这也许是人类本能的适应,但是,这样的“适应”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这样的减压方式怕也是走不通的
压力只是被转移了,并不是被化解和消失了。用一种压力去解救另一种压力的做法,最终也只能让你应接不暇、疲惫不堪,甚至有害身心,濒于崩溃的边缘。
想一想古人,想一想后代,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挤压自己?我们不断的挤压又能持续多久?我们不会让自己执着到彻底崩溃才幡然醒悟吧?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高楼上见到的河畔公园的夜色美景与亲眼见到的公园的拥挤不堪相比,展现了城市中人们拥挤的生活现状。
B.河畔公园到处挤满了前来寻找清幽的人们,人们或站或坐或躺,在公园里肆意欢笑,在热闹中找到了各自的乐趣。
C.作者把“拔高了的建筑”比喻成魔掌的手指,形象地展现了城市高楼林立的场面,含蓄批评了城市建楼竞相争高的现象。
D.文章谈到了城市一族减轻压力的许多做法,诸如唱卡拉OK,喝得烂醉,听摇滚乐等等,同时也指出了这些做法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E.作者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联想到城市一族减轻生活压力的种种简单做法,进而呼吁人们探究生活意义,找寻化解压力的真正方法。
第四段说“城市的发展,已经大大挤压了我们的空间,我们的梦”,城市对人的挤压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析原文应对压力方法的弊端,并探究化解压力的合理做法。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没有传奇主播克朗凯特的世界
世界不再有他,他却留给世界媒体的良心和新闻的准则,他让隔着日更线的我们知道,当一名新闻主播同时是前线记者的时候,是怀有怎样的勇气和正气。
更多的人把他称作——美国最信任的人。
沃尔特•克朗凯特曾经在采访中对杨澜说过:“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
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奔波,从二战开始,他就是一位战地记者,那个时候他不过是一位向往第一手新闻资料的愣头小子,枪林弹雨下的坚持让他备受赏识,到了二战结束后的纽伦堡审判时,他已经是蜂拥而至的媒体大军中唯一一位首席报道记者。
不久后,沃尔特•克朗凯特加入了CBS电视台,开始自己的主播生涯。在冷战期间常年往返于欧亚大陆和北美之间,给惶惶然的美国人带来抚慰,也给头昏脑热的美国人敲响警钟。作为新闻现场的第一体验者,沃尔特•克朗凯特从来不会对着新闻稿照本宣科,开播前他仍然会骂骂咧咧地修改最后一个他认为不真实的字眼,然后就转身沉稳地坐在摄影机前,播报完毕之后又会急匆匆去赶飞机,准备第二天的新闻内容。
上世纪的美国、甚至全世界的任何重大新闻,几乎没有任何一条被沃尔特•克朗凯特漏掉,对美国人来说,他就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声音。由于他的无畏和坚守,美国人民一直希望他能够参选总统,但是克朗凯特总是摇头,他认为从政之后就有可能言不由衷,远离真相,远离他所熟悉的新闻现场,就是远离了他的灵魂。
当年,克朗凯特主持晚间新闻时总是使用这样一句话跟观众告别:事情就是这样(That's the way it is)。为了说出这句话,他用了一生的精力,保证自己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是事情本来的面貌,保证每一个观众都没有被遮蔽和愚弄。
在克朗凯特的努力下,美国的电视新闻曾经一度以公信度著称,在他的影响下,新闻主播即一线记者的模式在美国新闻界盛行,民众已经不能接受有哪个新闻主播只会抑扬顿挫地念读稿件。甚至当每一次政府出现信任危机后,观众们都会守着电视,不看见克朗凯特和他的同事们出现,就不会相信任何一种扑朔迷离的说法。
像一位永远行得正立得端的理想父亲,告诉他的孩子们这个世界的模样,爱和恨的模样,灰色地带的模样,克朗凯特在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过丑闻,从来没有被任何一方势力影响。比较当年在越战中克朗凯特的做法,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新闻界没有哪位记者敢站出来发出这样的声音警醒美国人民,他们都成为了美军的“随军记者”,在权利的框架中与政府声音亦步亦趋。
这是新闻界在克朗凯特去世之后面临的信任危机,传统新闻媒体愈发胆小慎微,网络新闻真假难辨,资讯海洋中已经没有克朗凯特这样一块不挪不移的灯塔指明方向
奥巴马说:“他是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唯一确定的声音。”事情就是这样。他走了,我们重新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选自《成都女报》,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克朗凯特用自己的勇气和正气,向世界诠释了新闻主播兼一线记者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为世界留下了媒体的良心和新闻的准则。
B.作为CBS的主播,克朗凯特垄断了美国重大新闻的播报,对美国人来说,他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声音,因此是他们最信任的人。
C.克朗凯特热爱新闻报道,他认为从政后可能远离真相,基于对自己对美国高度的责任心,他始终拒绝参选总统。
D.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示了克朗凯特的职业操守和他对美国新闻界乃至世界媒体的重大意义。

E.本文追溯了克朗凯特的职业生涯,通过描述他的播报准则和他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展现了他的传奇魅力。
“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克朗凯特怎样追求真相?
请结合克朗凯特的生平,探究新闻人应当拥有的职业操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