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主要是因为( )
A.农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
B.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比较薄弱 |
C.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 |
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中国社科院人口专家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用工荒的加剧,中国经济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过去。这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A.企业用工成本减少,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
B.失业增加,经济衰退 |
C.劳动力转向卖方市场,企业用工成本加大 |
D.经济增长的速度将大幅度降低 |
2011年某市各类经济成分在当地GDP增长中的贡献率如下图。从图中可以得出
A.非公有制经济在该市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
B.该市的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
C.该市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
D.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该市GDP增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
2012年以来,电商(电子商务)价格此起彼伏。第一轮价格战由苏宁易购在4月发起,随后引来国美、当当、天猫、京东、腾讯等多家B2C网站纷纷参与。此后京东在6月份又掀起一轮价格战,在硝烟尚未散尽之际,2012年8月15日,京东和苏宁率先发起、各大电商参与的价格战又一次拉开帷幕。针对电商价格战的再次爆发,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大部分购物网站上产品相似程度较高且服务水平差异不大,同质化程度较高;中国网购用户可选范围较大,且群体普遍偏好低价商品……这些因素使用价格战频繁发生。价格战虽有利于提升企业产品 销量,但同时也带来了盈利压力,对于电商企业而言,这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据此回答题。今年以来,电商企业频繁采用价格竞争作为营销策略。这是基于
① 相关商品处于买方市场的地位
② 电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③ 依靠降低商品价值以扩大市场份额
④ 商品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一淘”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价格战的前夜,8月15日零点,部分商家提高了一些大家电产品的售价,随后再进行降价活动。商家的这种做法
A.是企业根据生产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确定价格 |
B.是商家调整经营策略,符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要求 |
C.是企业根据消费者收入水平来权衡与决定商品价格的体现 |
D.违背了诚信经营的要求,会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遭受损失 |
要避免电商企业同质化竞争,顺应消费者选择偏好低价商品的需求,电商企业产品的供给者应当
① 兼并弱势企业,依靠扩大规模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②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
③ 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④ 降低商品生产成本,以提升产品的销量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对于频繁发展的电商企业价格战,认识不正确的是
A.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
B.价格战会导致纸币的购买力增强,人民币的外汇汇率升高 |
C.恶性的价格竞争会损害企业经营者与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
D.企业应提升服务和运营效率,仅靠拼价格不会成为最后赢家 |
2012年8月15日,苏宁易购正式启动送货准时性、退款及时性和退换货效率三大服务保障项目。只要消费者在苏宁易购购物,以订单系统确认时间为准,除不可抗因素造成的送货延迟外,超出约定时间3天即按照购买商品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赔付。苏宁此举的出发点是
A.为消费者创造安全放心的购物环境 |
B.承担社会责任,维护消费者权益 |
C.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 |
D.为实现商品的价值创造有利条件 |
蒸发浓缩是炼乳生产需要经过的一个环节,就是将原料奶中大部分的水分蒸发。原始的方法是在锅里直接给原料乳加热,使其中的水分蒸发。由于常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在100℃左右,这既造成原料奶中的营养成分破坏,又会造成炼乳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消耗大量的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真空罐,在40-60℃下将原料奶的水分蒸发,提高了效率和质量。这说明()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炼乳流程的优化源于人们对生产工艺的认识
④创新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④ | D.①③ |
美国的金门大桥是“4+4”八车道模式,由于上下班车流在不同时段出现两个半边分布不均的现象,桥上经常发生堵车问题。一个年轻人建议把原来“4+4”车道模式按照上下班的车流不同,改为“6+2”或“2+6”模式。整个桥面的车道仍是八车道,但堵车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故事告诉我们()
①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A.①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