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贫铀弹,全称贫化铀弹药,其弹芯采用贫化铀合金材料制成,可用在炮弹、炸弹和导弹上。贫化铀是在提炼强放射性核材料铀-235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贫化铀多少带有微量的放射性。另外,爆炸高温产生的铀蒸气也有毒。这些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并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作为核废料,贫化铀理应受到严格管理和限制使用。美国独出心裁,用贫化铀制造对付坚固目标的弹药。贫化铀的最大特点是密度大,贫铀弹头与合金钢质弹头相比,贯穿杀伤力要强得多。美国70年代就开始研制贫铀弹。1975年以来,美国已生产和装备5种口径11种型号的贫铀炮弹和炸弹.广泛用来摧毁坚固工事、机场跑道和坦克装甲车辆等目标。
据悉,除可直接杀伤目标外,贫铀禅还会长久产生较强的核辐射危害。生物体(主要是人、动物和植物)受照射后会出现核辐射生物效应。生物体吸收核辐射的能量后,会使细胞内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进而导致体内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键断裂而遭破坏;还会使生物机体内水分子电离成自由基,再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变性甚至死亡,直至引起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引起整个机体发生一系列病变。

对“贫铀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70年代就开始研制贫铀弹,贫铀弹有贫铀炮弹和贫铀炸弹两种。
B.贫铀弹,全称贫化铀弹药,其弹芯是采用贫化铀制成的。
C.贫铀弹主要用于摧毁坚固工事、机场跑道和坦克装甲车辆等目标。
D.贫铀弹最可怕的不是它对目标有直接杀伤力,而是可能产生的长久的较强的核辐射危害。


对“核辐射生物效应”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辐射生物效应的受害者主要是人、动物和植物。
B.核辐射生物效应发生的前提是生物体吸收核辐射的能量。
C.核辐射生物效应表现为生物体细胞内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进而导致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等分子键断裂而遭破坏。
D.核辐射生物效应表现为生物机体内水分子电离成自由基,再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变性甚至死亡,直至引起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


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和想象不能成立的一项是
A.波音公司自6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贫铀材料解决早期747机型的配重问题,是因为这种材料体积小,质量大。
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科索沃地区不太深的地表层中发现了铀,这表明北约的弹药使用了核原料,因为轴是自然界不直接存在的一种物质。
C.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障碍是由细胞受损引起的,而细胞受损则与贫铀弹有直接关系。
D,伊拉克人口死亡率持续上升与美英在海湾战争中使用贫铀弹有关。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述,与原意不吻合的一项是

A.核材料铀-235具有强放射性,而作为提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的贫化铀仅带有微量的放射性。
B.第一自然段的“这些”既指贫化铀带有微量的放射性,还指爆炸高温产生的铀蒸气也有毒。
C.贫铀弹头与合金钢质弹头相比,贯穿杀伤力要强得多,是因为它有较强的核辐射。
D.文章介绍了贫铀弹构成、杀伤原理及其对目标与环境危害的特殊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刘继明
女高音在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被一场致命的疾病击倒。
小偷敲开门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双美丽得令人心悸的濒死者的眼睛。就在他还未来得及问“请问您要花吗?”的当儿,他手里拿着的那束花已被轻轻地接过去了。“好香的玫瑰呀!”小偷听见她凑近塑料花认真嗅嗅说。小偷一时有点惶惑。“是刚采到的吗?”她捧着塑料花往里走时又回眸一笑,“太谢谢了。”她再次把脸贴近塑料花,陶醉地闭上眼睛。小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显得拘束不安。“您看这花放在哪儿好?”她捧着那束塑料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久没人给我送花了。您看过我演的哪部歌剧?《图兰朵公主》?《卡门》?还是《原野》?噢,那您听过我的音乐会了。”她总算找到一个空罐头瓶,“您看这花插在这里面行吗?我这儿空罐头瓶有的是,可就是没那么多的花。”她又喘息似的笑了笑,“您从哪儿知道我喜欢玫瑰的?我可从来没对人说起过。”她忽然偏过脸,孩子气地把双手合胸前,“您猜猜看,我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小偷摇了摇头。
“弹钢琴。”她轻轻吐出三个字。她坐在钢琴旁喃喃地说。琴声蚕丝一样从她手指下滑出来,显得软绵无力。“您能听得出来是哪一首曲子吗?”她说,“我的手指弱得像棉絮,您没法想象我十五岁的时候就是靠这支曲子走进音乐学院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您听出来了吗?可惜我不能唱了,大学时代我唱它得过大奖。”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无力地垂下,“您在听吗?”
“我该走了。”小偷从沙发上站起身,语气显得很坚决地说。当他穿过客厅,快步向门口走去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种异常的声音,“您……还来吗?”他不由自主地停住了脚步。“这束花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要是每天都能闻到清新的玫瑰该多好。”她又把脸贴近那束放在罐头瓶里的塑料玫瑰,自言自语地说。
三天以后,他又来了,怀里抱着满满一大束鲜花,是芳香四溢的真正的玫瑰。“噢!”她吻着那些妖艳的花朵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玫瑰。”她因兴奋过度,呼吸有些困难起来。(1)他把她扶到床上躺下,又将插上玫瑰的空罐头瓶围绕床的四周摆了一圈。她默默地看着他做完这些。“您知道吗,我还以为您不会来了。”她说。
“我也是这么想。”他说。
“可您还是来了”,她说,“您不知道我有多么高兴。可惜我不能给您唱歌了,您不会见怪吧?”
“怎么会呢!”他目光看着别处。
“我本来可以给您把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弹完,可我的手越来越不听使唤了。”她说,“您在看什么呢?”
“我在看墙上那幅画。”
“您认出来那是我了吗?”“我正这么想来着。”
“那时候我刚刚成名,您看我笑得多甜。”
(2)“你笑的时候像我一位同学,中学时我们一直同桌,”他目光有些阴郁地看着墙上那幅画,“后来她出国了。”他问,“我可以抽烟吗?” “抽吧!”
从这以后,小偷每隔三天便送来一束芬芳袭人的玫瑰。它使房间里很长一段时间散发着奇异的花香。她久病不愈的脸一度焕发出淡淡的红润。她再次产生弹完那首《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的念头,但这种淡淡的红润并没有维持多久。直到有一天她坐在钢琴旁等了整整一个下午,始终未听到她所熟悉的敲门声。而这时罐头瓶里的玫瑰已明显地枯萎下来。就在那天夜里,她的脸变得比往常更加苍白……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小偷终于从拘留所里被放出来了。他胡子拉喳,目光变得更加阴郁,那天他跑遍了大半个城市,才在一个偏僻的花市上买到一朵并不十分鲜艳的玫瑰。这大概是夏季里最后的一朵玫瑰了,他想。
他又敲响了那扇门。他敲了半天,但开门的是一个陌生的老人。老人瞥了一眼他手里的玫瑰花,漠然地说:“你是找那位女歌唱家吗?她两个月以前死了。”
(有删改)
请按照情节结构分点概述小说情节。
小说划线部分分别表现了小偷怎样的形象特点。
小说为什么以“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为题?

阅读小说《奥利和特鲁芳》,完成小题。
奥利和特鲁芳
辛格
辽阔的森林,树木丛生,密密麻麻,望不到尽头。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通常是很冷的,甚至要下雪了,可今年的这个十一月,相对来说却比较暖和。要不是整个森林遍地撒满了菊黄、酡红、金色和其他杂色的落叶,你还以为是夏天哩!数不清的树叶,经过日日夜夜的风吹雨淋,在森林的地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尽管树叶都已干枯,可它们仍然散发出一种宜人的芳香。太阳照射着它们,那些不知怎么从秋天的风暴中活过来的虫子和苍蝇在它们上面爬着。树叶下面的空隙,为蟋蟀、野鼠和那些在泥土中寻找庇护的其他许多动物提供隐蔽之所。
在一棵光秃的树梢,细枝上残留着两片叶子,奥利和特鲁芳。由于他们不清楚的原因,奥利和特鲁芳熬过了无数的凄风苦雨的寒夜。谁会知道为什么有的萎落,有的仍留在枝头呢?可奥利和特鲁芳相信这答案就存在于他们伟大的互爱之中。奥利比特鲁芳略微大点,也年长几日,但特鲁芳却更为漂亮和纤弱一些。每逢刮风落雨,或者开始下冰雹的时候,叶儿本来彼此帮不了什么忙,可奥利仍然抓住一切机会鼓励特鲁芳。当风暴来临,电闪雷鸣,飓风不仅扫遍树叶,甚至撕裂了整个树枝,这时奥利便为特鲁芳祈祷:“挺住,特鲁芳!用全力挺住啊!”
在风雨交加的寒夜里,特鲁芳抱怨道:“我完了,奥利,可你一定要挺住!”
“为什么?”奥利问道,“没有你,我的生命毫无意义。如果你被吹落,我就跟你同归于尽。”
“不,奥利,别这样!只要还能留住一片叶子,你就不要落下。”
“那得看你是否能和我一道留下。”奥利回答,“白天我注视着你,礼赞你的美。夜里闻你的香气。要我枝头独秀?不,决不!”
“奥利,你的话真甜,但并不确切。”特鲁芳说,“你很清楚,我已不再那么美了。你看我满脸皱纹,身子萎缩成什么样子了啊!只有一件事还没有变,那就是我对你的爱。”
“这不就足够了吗?在我们的全部力量中,最高最美的就是爱,”奥利说,“只要我们留在这里相互爱着,任凭风吹雨打或是电击雷劈都摧毁不了我们。告诉你吧,特鲁芳!我从来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深地爱着你哩!”
“为什么,奥利?为什么?我全枯黄了呀!”
“谁说只有绿色美,黄色就不美呢?世上的五颜六色各有千秋,同样美嘛!”
正当奥利说着这话的时候,特鲁芳几个月来所担心害怕的事情发生了——一阵大风刮来把奥利从枝头吹脱。特鲁芳开始颤抖和摇晃,就像她很快也要被吹走似的,但是她挺住了。她眼看着奥利在空中摇曳飘落,她用叶儿的话语呼唤着:“奥利!回来!奥利!奥利!”
但是她话还没说完,奥利就不见了,他混在其他的叶子群中零落在地,树上只留下特鲁芳孤单一片。
要是白天,不管怎样特鲁芳还能勉强忍受着她的痛苦忧伤,可一到夜幕降临,寒气和暴雨袭来,她就陷入失望之中。她总觉得所有树叶的不幸应归咎于枝繁的树干。树叶落了,树干仍高高的、密集地矗立着,牢牢地把树根扎在地里。风雨冰雹都动不了它。这对于或许会永远生存下去的一棵树来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一片叶子的遭遇又是什么呢?对特鲁芳,树干简直就是上帝。树干用树叶遮盖着身躯几个月后,便把他们摇落。它用树液滋养他们高兴多久就多久,随后就任他们渴死。特鲁芳恳求树干为她唤回奥利,让夏日再现,但树干却不屑一顾。
特鲁芳没有想到,黑夜会如此漫长,如此黑暗,如此严寒。她向奥利诉说,希望得到他的回答,但奥利无语,也丝毫没见他的身影。
特鲁芳对树说:“既然你把奥利和我分开,干脆也把我送走吧。”
但连这个请求树也没有理会。
过了一会,特鲁芳瞌睡了。这并不是什么睡眠,不过是一种异常的困倦。待她醒来,特鲁芳惊讶地发现自己不再悬挂在树上了。原来在她打盹儿那会儿,风已把她吹落在地。这跟太阳升起时她在树上通常所感觉到的不大一样。一切的恐惧和焦虑都已烟消云散。猛然醒来,她感到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清醒。她明白了她并不是以风儿的多变奇想为转移的叶子,而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像是受了一种神秘力量的启示,特鲁芳懂得了她的分子、原子、质子和电子的奇迹,她代表的巨大能量和她也包括在其中的超凡宏图。
奥利依偎在她的身旁,用一种他们从前没有意识到的爱脉脉地相互致敬。这不是那种单凭机遇和反复无常的爱,而是一种高尚、强大、同宇宙本身一样永恒的爱。从四月到十一月,他们曾经日夜惧怕的,结果不是死亡,而是永生。微风轻拂,奥利和特鲁芳徐徐飘升在笑中,带着惟有那些自我解放和投身永恒者所能理解的无上幸福,翱翔……
用自己的话概述这篇小说的情节。
特鲁芳被风吹落在地后,“一切恐惧和焦虑都烟消云散了”,为什么?
作者将两片树叶人格化,但又扣住树叶作为自然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物我合一,浑然一体,给人以真实感,试举例说明。
辛格的小说,富有美感,试从语言表达、思想内容和情感等角度加以赏析。
“谁说只有绿色美,黄色就不美?世上五颜六色各有千秋,同样美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加以探究。

阅读《丹柯》节选文段,完成小题。
丹柯领着他们。大家和谐地跟着他走——他们相信他。这条路很难走!四周是一片黑暗,他们每一步都碰见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把人吞下去,树木像一面牢固的墙拦住他们的去路,树枝纠缠在一块儿,树根像蛇一样地朝四面八方伸出去。每一步路都要那些人花掉很多的汗和很多的血。他们走了很久……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起丹柯来,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会把他们领到哪儿去的。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他快乐而安详。
……
他们站住了,又倦又气,在树林的胜利的喧响下面,在颤抖着的黑暗中间,开始审问起丹柯来。
他们说: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了,因此你就该死!
“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来领导的!”丹柯挺起胸膛对他们大声说,“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
可是这些话反倒使他们更生气了。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
……
忽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他高高地举在头上。
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而且比太阳更亮,整个树林完全静下去了,林子给这个伟大的人类爱的火炬照得透亮;黑暗躲开它的光芒逃跑了,逃到林子的深处去,就在那儿,黑暗颤抖着跌进沼地的龌龊的大口里去了。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柯嚷着,高高地举起他那颗燃烧的心,给人们照亮道路,自己领头向前奔去。
……
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
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沿用了讲故事中最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口吻,讲述的故事有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感。
B.作家歌颂的不是愤世嫉俗的个人主义英雄,而是以自己燃烧着的心为人民照亮前进道路的勇士。
C.小说情节发展一波三折,主人公丹柯与族人的对比贯穿始终,最后的结果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D.作者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比如对险恶环境描写的夸张和铺饰,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

该小说节选部分反映了丹柯或族人怎样的性格,选取其中一个(类)人进行分析。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请简要分析下面文段的悲剧意味。
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
小说主题具有多义、模糊的特点,试从这篇小说中提炼出两个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2分)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王安安
回想我的北大时代,开头,应该是一个银灰色的清冷的晨——我在北京初秋清冷的晨中醒来。
  我醒在北大的校园里,这里就是我心中沈从文、郁达夫那些现代作家们曾经关注的地方。我曾那么痴迷钟情的二十年代,曾经在这里释放过青春最靓丽的姿态,有真正的自由和激扬的时代。
  我并不是第一次发现自己是很少去想未来的人。因为对于过去,我那样地依赖。回忆——我在这个清冷的早晨发现回忆是一个酒坛子,我们那么多的感动都依赖于这个酒坛子开启的一刹那。
  在我这里,美丽成了一个个的定格,在新的定格产生之前,我只能依赖旧的定格追忆曾经的感动。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近乎极端地活在追忆之中,时常是那样万般无奈地凝视着曾经的种种,就像是手抓不住酒香。
  这是我的局限。而发现这个局限的,正是我已经开始挣脱的动作。
  因为我看到树叶上跳跃的太阳。就是这个早晨,就在我们31楼楼下,那一个瞬间如此美丽,高大的杨树上面全都是太阳。本来是阴冷的银灰的晨,它在树梢绽放笑颜。我发现沉迷于追忆的我忘了寻找新的定格了。
  完成了大三的最后一篇论文,去还书。图书馆面朝东门,直通校外的大街,走出图书馆的那一刻,身边的女伴说,你看,尘世原来就在我们面前不远的地方。那一瞬间我想起第一次站在这里时心中浮现的一句话:北大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也许是我需要的吧,世外桃源也是幸福的,也还能看到人间凡俗的烟火在不远处燃烧。
  我找到了现在时的美丽定格。骑车穿越理科楼群中间的草坪,平旷的视野里全是青草的芳香,让我想起在南配殿看的第一部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岩井俊二把绿色用得那么残忍。
  那部片子让我第一次想到自我意识的问题。青春就是对自己这个人一场巨大的解构,自我就在这种活动中急速膨胀。按严格的医学计算,一个人的青春期应该是从10岁到20岁。在我19岁的那一年,我来到了北大,三年,在一次次的选择、徘徊、挣扎、洗礼中,那个膨胀的自我在渐渐恢复它本来的体积。某个清冷的早晨醒来,当我发现自己不再有那些虚无的故事情结:在我从这个学校这个世外桃源里遥望尘世的一刹那,我知道我的青春期终于临近尾声。我终于明白,年轻的眼睛只有在岁月的洗涤中,才能不再只看到内心深处青涩潮湿的沼泽,而是看到外面,例如,树梢上跳跃的太阳。
  刚上高中时,我说我喜欢新文学时期的作品,高年级的师哥师姐都说,哦,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张爱玲。那天一个中文系的学姐问我,外国的戏剧你看过什么?我说只看过萨特。她马上很共鸣地说,大一的时候喜欢萨特是正常的。后来遇见广告系的学姐叶子,问我喜欢什么电影,我随口说我喜欢张扬的《昨天》,她说,跟我那时候真像。
  其实所有的青春都印证着共性,然而青春之所以为青春,也是因为它们都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个案。所有的青春都不明所以,正因其不明所以,才在历练中发现求索是一件何其必要的事情。
  北大给了我什么?曾经以为,是一种酒神意味的自由不羁,以及将知识变成文化,再将文化变成智慧的能力。我自然地认为北大给了我很多问题的答案,然而这些答案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证明我的以为都还是片面的。那么北大给我的究竟是什么呢?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伴侣,选择什么样的说辞……一切种种,实际上都在让我追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
  原来北大并没有给我答案,它给了我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要过怎样的一生。高贵地活着还是卑贱地活着,做古典的人还是做现代的人……我行走在这个淡灰色的校园里,脸上带着哈姆雷特式的思考,固执而天真地维护着我们善良而纯真的理想主义。
  北大给了我们什么?我想,是一种格局,一种追问,一种“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力量。
作者回忆北大的生活时以一个“清冷”的早晨为背景,其用意是什么?
“发现这个局限的,正是我已经开始挣脱的动作”一句中的“局限”和“开始挣脱的动作”分别指什么?
请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1)“回忆是一个酒坛子,我们那么多的感动都依赖于这个酒坛子开启的一刹那。”
(2)“青春之所以为青春,也是因为它们都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个案。”
第7段中,作者对北大这一“世外桃源”的认识有了变化,试分析其前后的不同理解。
文章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为题有何妙处?你又是怎么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内涵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10分,选择题每题3分)
“地沟油”上餐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见诸国内报端。十几年过去,虽然我国有关部门重拳频出,但“地沟油” 依然阴魂不散,有专家称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达百万吨级。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关键原因是,围绕“地沟油”形成的利益链未能从机制上打断。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沟油”制售从小作坊升级到大工厂,产业分工细化为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地沟油”生意不但打而不死,甚至顶风做大。
全世界哪里都有餐馆,有餐馆就有“地沟油”,“地沟油”监管是各国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发达国家的一些监管做法可为他山之石,值得我们借鉴。
从源头上管控“地沟油”是最关键的一环。餐馆厨余废油与泔水是整个利益链的首个环节,把好这个“自来水龙头”,剩下的环节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通过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惩罚措施,让不法商人付出“停业”、“破产级高额罚款”之类高昂代价,使他们知罚而退。
在德国,餐馆开业前必须与政府签署“泔水回收合同”,餐饮企业产出的每一桶泔水都必须有“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私自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或个人,一经发现将被停业;在英国,如果餐饮企业将厨余废油倒入下水管道,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在我国,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矛盾突出。从国外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解决有关部门资源不足,办法之一是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地沟油”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问题,人民群众对“地沟油”深恶痛绝。政府可以通过创新的社会管理方法,挖掘出民间潜力,缓解有关部门资源不足。比如,重奖举报人员等办法可以鼓励公民成为监督员,形成对于“地沟油”黑色产业链不间断的监管压力。
仅有上述“堵”的措施还不够,如何“疏导”也非常重要。建立新兴的厨余废油加工产业链,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燃油、屋顶涂料或者肥皂等产品,让企业能从中得到丰厚的利润,“地沟油”有了自己的出路,自然不会流回餐桌。
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行,在实践中,我国正规废油加工企业生产的生物燃油价格偏高,没有市场竞争力,不少企业经营不景气。这反过来导致正规企业从餐馆收购废油和泔水价格偏低,一些餐馆出于利益考虑会铤而走险,与不法“地沟油”炼制企业“结盟”。
在这个方面,日本兼顾回收、开发与销售“一条龙”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日本,通过法律强制规定和政府补贴,日本专业回收公司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从餐饮企业回收厨余废油;通过政府支持,回收企业得以在初建时期迅速提高技术能力和生产效率,形成生产规模;通过政策规定,政府部门车辆优先使用由厨余废油再生的生物燃油,为企业提供稳定市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地沟油”监管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管理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不可小视。借鉴而非照搬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对于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多少有一些现实意义。
下面各项中,对我国“地沟油”的现状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地沟油的制售形成了完整的产销链,产业分工细化。
B.我国的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并且缺少有效地监管。
C.我国缺少正规的废油加工企业,废油回收没有政府支持。
D.在我国,“地沟油”监管是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关乎千家万户生命健康的新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发达国家在地沟油监管中的有效措施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德国,餐饮企业的每一桶泔水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有严格的记录。
B.在美国,餐饮企业如果将厨余废油卖给非法机构和个人,一经发现,无论数量多少,都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C.在日本,对地沟油的回收、生产、销售有着法律强制规定和配套政策支持。
D.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是严格的监管和严厉的处罚双管齐下,使他们知罚而退。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如何解决“在我国,行政和执法资源不足与违法地沟油企业分布区域广”的突出矛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