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樱桃和茉莉
紫 风
小时候,读《镜花缘》那一类小说,常常给那些花神果仙的瑰奇故事迷住了,真以为每一种美丽的花果树木都有一位仙子管着。长大懂事了,才发觉这种想法的荒唐可笑。但是鲜花的娇妍、果子的甜美却总是给我带来难以形容的奇妙的乐趣。
不但那些硕大的佳果、色泽绚烂的花枝叫人赞赏不已,就是微型的果子、素淡的小花有时也很使人喜爱。像果类中的樱桃、花卉中的莱莉不就是这样吗?
茉莉,在南国真是普遍极了。公园的花径、湖边的小路,常常有它的踪迹。有时,你晨昏走进一座园林或庭院,突然有一股浓香袭来,沁人肺腑,使人不禁想搜寻一下这香气究竟是从哪里飘荡来的。一寻访,啊,原来在不惹人注意的僻静角落里,在绿得发亮的叶子中间,有一株或几株茉莉正悄悄地开着花呢。
这种白色的小花花,就像那些谦逊和害羞的乡村小姑娘一样,不喜欢在人前夸耀自己的颜色,只有在夜里人家看不见时才轻轻舒开了洁白的花蕾,从纯净的花心里吐出一缕缕芳香,多美的一首抒情诗啊!你很难相信,浓郁的花香竞出自这么低矮的灌木丛中。正因为茉莉有着这样的风格和特点,它如今已经成为南国许多人家的挚友,构成南国风光的一种植物了。
有一年夏天,我到一个朋友家里做客,她让我临时住在她的小书房里。这一夜我在异香郁馥中做了无数个离奇的梦,醒来发觉枕边有一串用线穿起来的茉莉花。花已经干枯了,但香气却进入了我的梦境里,我不由得想起了陆游咏梅的句子“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平心说,茉莉的香没有玫瑰的甜、梅花的清、兰的幽远,但是朴素自然,平易近人。
比起牡丹、芍药、玉堂春来,茉莉的个子只是这些大型花体积的几百分甚至是上千分之一,可以说是花的大家族中的小小人物。然而它也像“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似的,有一粒小蕊,放一分浓香。亚洲有的国家甚至把它尊为国花呢!我从茉莉联想到珠兰、含笑、丁香、钻石玫瑰,感到小小的花朵,它们具有这样的性格,也依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尽管它们是小到不能再小了,但也同样博得了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从茉莉,我又想到了樱桃。抗战结束后,我第一次在上海见到樱桃的时候,欣赏着那一颗颗红艳艳的球形小果,不禁联想到红码瑙、红宝石,提着它的长柄,欣赏了好久好久,才舍得吃它。樱桃,这么一种堪称为果子家庭中的“小宝宝”,样儿和颜色真是太美了,怪不得中国古代的人们,用它来比喻美人的小口。在欧洲,人们对它更倾注了浪漫主义的感情。樱桃成熟时节,竟有妇女把最红艳、美丽的采摘下来当作耳坠。
樱桃在春天里成熟。“樱桃时节”一词,既代表了春天,也是巴黎公社时代流行的一首歌的名字。
我永远怀恋,
樱桃红艳的时节,
那令人心潮澎湃的岁月。
一百多年前,工人阶级的第一个政权——巴黎公社虽然被反动派扼杀在血泊之中,然而它的战旗,那屹立巴黎的“公社社员墙”仍然不断在鼓舞人们战斗和前进,《樱桃时节》也就世代流传下来。
比起柚子、菠萝蜜、椰子、木瓜那样的果子来,樱桃的个子自然是微不足道了。但是,由于它具备了那样的色、香、味,仍然使它在果子的大家庭中踞有重要的一席,就正像枣子、杨梅、龙眼、葡萄之类的小型果子一样,并不因为它们的小,而失去它们应有的位置。
我既把赞歌献给硕大的佳果和巨型的名花,也想把颂词献给小小的果子,小小的花朵。没有许多普通的塔砖,也就没有了一座塔的塔尖;没有繁星点点、如云如霞般的小果小花,也编织不起万紫千红的大地锦绣。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赞美茉莉和樱桃等花果,同时也是托物言志,借赞茉莉和樱桃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
B.文中将茉莉比喻成“乡村小姑娘”,称樱桃为果家庭中的“小宝宝”,使文章增加了浓郁的生活情趣。 |
C.文章多处运用衬托,以牡丹、芍药等反衬茉莉,以枣子、杨梅等反衬樱桃,突出了茉莉和樱桃的特点。 |
D.文章在描绘茉莉与樱桃以及抒写对它们的感受时,引用了一些诗句、歌词,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 |
E.文章先谈花——茉莉,后写果——樱桃,结尾卒章显志,起到了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一般认为低等动物没有意识,高等动物进化到灵长类,才开始具备初等意识。这时脑神经结构上有很大的突变,大脑皮层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此,绝大多数神经科学家同意大脑皮层与意识有关。
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使大脑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进食、战斗、逃跑……是整个行为的总开关。要是头脑处于清醒状态,网状结构便是活动的。如果它受到损伤,机体就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网状结构可能被认为是意识的栖息处。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彭菲尔德基于对许多有意识病的人进行脑手术的经验,认为上脑干区是意识的所在区。但是,这些部位都是属于脑的古老部分,如果这些部位是意识的栖息处,就得承认脊椎动物也是有意识的动物。因此,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低等动物也具有意识,只不过较低等罢了。
意识的活动牵涉到记忆的功能,而人脑的海马部分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关键结构,海马受损的患者,丧失所有近期记忆内容。因此,有人认为,海马是意识的关键部位。
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是人具有语言功能,人具有高级意识就在于人脑左半球形成一个高度发达的语言区,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左半球大脑是意识所在地。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对于“裂脑人”(其两半球的联系因手术或事故而断裂)的研究表明,患者的行为表现出双重人格的倾向,只不过左半球善于用语言表现,而右半球则用“无声”的行动表达。这样,患者常常具有两种不同的行为表现。左手把夫人拉过来,而右手则把她推开。现在医学上通常的看法认为:正常人通过胼胝体把大脑两半球的信息随时交换,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为,而裂脑人则在一个完整的颅骨下分裂成两个有独立意识的人。
7.对“网状结构”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网状结构控制了大脑的行为,使大脑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
B.如果网状结构不能活动,大脑就处于不清醒的状态。
C.如果网状结构受到损伤,大脑就处于无意识状态。
D.网状结构被医学界公认为是意识的栖息处。
8.根据原文的信息,对“裂脑人”表现出双重人格的倾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裂脑人”是因手术或事故弄断了人脑两半球之间的联系形成的。
B.“裂脑人”大脑两个半球的信息是通过胼胝体进行交换的。
C.“裂脑人”大脑左半球善于用语言表现,右半球则用行动表达。
D.“裂脑人”有可能右手把夫人拉过来,而左手则把她推开。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低等动物没有意识,高等动物才具备初等意识。但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低等动物也具有意识,只不过较低等罢了。
B.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的上脑干区在动物的脑的进化过程中是非常古老的部分,如果它是意识的栖息处,就说明低等动物也是具有意识的。
C.有人认为,人脑的意识主要集中在海马部分或左半球,海马部分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关键结构,左半球有一个高度发达的语言区。
D.意识牵涉到大脑许多不同部位的协调动作,至今为止很难找到功能单一的意识栖息处。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大多数神经科学家同意大脑皮层与意识有关,其根据是高等动物进化到灵长类时,大脑皮层得到极大的发展,高等动物才开始具备初等意识。
B.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低等动物也具有意识,其根据来源于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彭菲尔德对许多有意识病的人进行脑手术的经验。
C.有人认为,海马是意识的关键部位,其根据是意识的活动牵涉到记忆的功能,而海马受损的患者,丧失了所有记忆内容。
D.有的科学家认为左半球大脑是意识所在地,其根据是人具有高级意识就在于人脑左半球有一个高度发达的语言区,这是其他动物没有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传统医药学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学共同组成,它既有东方传统医药学的神秘之处,又往往有现代医药学所不及的奇特功效,它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它的许多原理至今也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科学的解释,但这种“神秘”的医药学,却常常有着神奇的功效,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中国传统医药学和西方现代医药学,是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例如中医(汉医学),它对疾病的诊治,主要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的调节性的治疗,而建立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西医学,则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比较单一的治疗。中医既重视外邪致病,也重视七情内伤,充分考虑到了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它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按症候将病人分类定型;处方用药时,既考虑到病人所患的疾病,又考虑病人所属的证型,通过君、臣、佐、使,进行灵活的辨证论治。而西医,更注重的是病理方面的因素。它借助仪器设备,从组织、细胞乃至分子水平来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规律。
西医学在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的同时,往往由于认识手段的局限,导致素材的不足而难以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而中医学,它虽然不能借助仪器设备对疾病作出精确的科学的解释,但在把握疾病的整体思维上显示出它的优势。例如,前几年,有人提出了下丘脑存在免疫—神经—内分泌整合中心的学说,这反映出西医学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对机体整体的调控研究也日趋重视;但它对于免疫、神经、内分泌这三个原来认为独立的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协调以维持机体稳定,这一整合功能失常用什么措施纠正等问题,还是解释得不够清楚。而中医学对于肾阳虚证的研究,发现这一证型的患者存在着潜在的以下丘脑免疫—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为主的病变,其影响可波及免疫功能,波及下丘脑、垂体所属的靶腺。中医采用补肾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中国、埃及、罗马和印度的传统医药学,是世界知名的四大传统医药体系,在历史的变迁中,唯独中国的传统医药学经受了考验,传承下来。中国传统医药学因迥异于西方现代医学,常被人认为是非科学的。客观地说,它的确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医药学将不再神秘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现在,美、德等许多国家都开始接受中药,英国所开设的中国传统医药诊所,就已经发展到近3000个。
6.中国传统医药学为什么显得“神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往往与古老的神话和传说紧密结合在一起。 B.它长期以来以隐秘的方式在寺庙中代代相传。
C.站在西医学的角度看,它有难以解释的地方。 D.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医药学还不了解。
7.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医学提出了下丘脑存在整合中心的学说,中医学解决了这一学说应用中的问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C.中医学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辨证诊治,西医学主要针对病理因素进行治疗。
D.中医学借助望、闻、问、切收集全部素材,西医学借助仪器设备收集的是部分素材。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即东方医药学不光指汉族、藏族的医药学。
B.中医学使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物治疗,有西药所不及的功效。
C.原来人体中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各自独立,没有联系。
D.现代西医学已经能够从分子水平阐述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医药学能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有独特的体系,而埃及、罗马、印度的传统医药学因特点相近,已被现代医药体系所取代。
B.西方许多国家对古老的中医学正逐步地从排斥转向理解,看来,中医学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已经是一种趋势。
C.西医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机体整体调控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中医学要走向世界,现在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
D.西医学在很多方面超出了中医学,尽管它对很多问题仍然解释不清,对有些病的疗效并不显著,但在当今世界上,还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大地山河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像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郡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②自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1941年8月19日
【注】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7.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4分)
答:
8.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4分)
答:
9.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6分)
答:
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
E.本文叙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乡间的老屋
陈小语
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觉得那是我的精神家园,我的依托,我的大后方。
在滚滚的红尘中,在喧嚣的都市里,我无法找到一个那样寂寞的地方。寂寞得让我心痛地方。在午夜,我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在梦里无数次回到那个地方,尽情地奔跑。我无法割舍,是那跟我血肉相联一脉相承的亲情。
我的先人们在这个地方定居继而生活下来也不过才几辈子的事。往前追溯,在明清两代,这个地界曾经一度荒无人烟。我推想,那时候这里一定是一个最环保的地方,树木葱笼,绿水淙淙,狼孤独而抑郁地行走,老虎啸遍旷野。野生动物无视一切地在大自然里穿行。我向往这样的地方。
我的先人是从山东移民来到这儿的,最后栖息下来。我无法想象他们是怎样来到了这个地方,在这个绝妙的没人类文明地方,生存是何等的艰难。难道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漂洋过海而来?我穿越时空地想象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我出生在一个三面是环山的地方,从这个城市里出发,坐火车再换汽车到达一个山沟里。那个地方便是我的故园老屋。我的少年时光基本上是在这个地方度过的,那些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甚至更长远一些。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印象最深的是故园老屋,那些旧房子,烂得快要倒下一般,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民间窑场烧制的青砖灰瓦,有着斑驳的痕迹,透出一种苍凉的素朴。过了许多年后我回去,看到那房子还是像过去那样,立在那儿。我感动,它的生命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脆弱。
我喜欢老屋的院子里那一间朝东屋子,早晨,太阳出来时阳光温暖而又明亮地洒进来,穿透薄雾,照亮了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我喜欢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因为我的姥爷总是在这间屋子里看书或作画,姥爷画得几笔丹青写意又传神,意境表达的非常准确。他的藏书也很多,大多是一些线装书,大多数时候,我蹭到这儿来,只为看几眼那些宝贝一样的书。那时我对书的饥渴像对食物对水一样的满怀真挚的感情。
姥爷是故园老屋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的姥爷常穿一件茧丝绸衣,走起路来衣袖飘飘的样子,使他看上去更有一些仙风道骨的味道。姥爷几乎是一个全能的职业高手,他会拉二胡,吹笛子、吹萧什么的。我特喜欢姥爷的萧声,呜咽着像哭泣一样的声音,撞击着我的灵魂。这些苍凉的声音正合到我的骨子里某些温凉的伤感,拨动我心灵深处的琴弦,这大概也是隐喻某些悲剧的成份,当然那时我无从意识。
我姥爷还是养蚕的高手,那时我有幸目睹过由蛾到蚕,由蚕到茧,再由茧到蛹,生命进化的部过程,所谓化蛹为蝶。
我姥爷还会种植西红柿,果树嫁接等,是农桑行里一等一的好手,在如今,这种脚踏实地专心为农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那个时代,姥爷就是我的偶像。我从一个顽皮少年走向了安静与沉稳,任凭外办外界红尘滚滚,我始终能耐得住寂寞,保持一份纯真。
故园老屋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老屋身后的那一棵大梨树,有多少年的树龄在村子里没有几个人知道,凡正是年深日久,枝叶繁茂。每年春天梨花似雪时,招引来成群结队的蜜蜂嗡嗡地叫着。小的时候,我总是在大积梨树下荫凉的地方玩耍,嬉戏。
后来破“四旧”时,姥爷那些宝贝一样的线装书被烧掉了。割尾巴时,那棵大梨树被无辜地割掉了。姥爷在一夜之间变得脸色腊黄,从此失去了衣袖飘舞的潇洒,不久便去世了。
当然,为了那些书和大梨树我也痛哭过几回。
早就不在乡间的老屋住了,可是我却依旧固执地想念它,仿佛那是一个至亲,一个老友,一个我存放灵魂的精神家园。在午夜,在灵魂深处,在一些人生的缝隙里,我秉承了山东大汉倔将的执拗、热情而豪爽的个性。我永远坚守,因为那个地方留给我太多的爱和回忆。
17.如何理解“寂寞得让我心痛的地方”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乡村的老屋的?请简要概括。
19.文章结尾说,老屋是“一个我存放灵魂的精神家园”,“我永远坚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坚守精神家园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小题
文化散文的关键
①新时期散文出现“文化散文”之谓,这种观念是从余秋雨的散文出现以后才明确起来的。而台湾地区作家柏杨、李敖他们的写法虽不像余秋雨散文那么文气典雅,但从取材、意旨、内涵、观念等都非常“文化”来看,他们的散文与杂文其实都是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②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如《大唐蒲东》一共描述了蒲州文化的好几个方面:与唐朝一起辉煌的蒲州古城,唐代经典传奇《莺莺传》的诞生地普救寺,晚唐衰落的象征王官谷等等。这些是蒲州文化甚至于大唐文化的物质性代表。
③文化散文的“文化”,决不仅仅在取材方面走了“文化旅程”,写了浸润着文化韵味的寺庙楼阁秋水长天,或文化名人的风流诗文轶事趣闻;其灵魂应当是作者显示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如何。这里面,就有保守与变革、陈腐与新生、愚昧与智慧、小器与大气的差异。作家们写作《河东文化丛书》是明确地从文化的角度以文化的意识来表现描写对象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那就是作家们不光深情地热爱河东文化,而且能够以学者的眼光来审视河东文化,将河东文化的内涵准确地阐述出来,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④《大唐蒲东》写蒲州古城时,将它定位成李唐王朝起跑与终点的战略中间站,讲述了李渊和李世民与蒲州古城的解不开、割不断的情感,阐发了蒲州古城在战略上对于李唐王朝的重要性,这就决定了蒲州文化在整个大唐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因此,也才有了之后不断出现的国家顶尖级别的文化景观,古城的价值也就在这种解剖与开掘中显现出来了。这些无不说明文化散文能够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挖掘现象的本质。
⑤作为一部文化散文,在行文风格、叙述语言、描写手段、文史知识的运用等多方面,都富于文化韵味。虽然这些都是属于技术性层面,但是,却是整部作品成功的不可忽缺的环节。
⑥总的来说,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
⑦但文化散文的灵魂是什么呢?“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如何。秦砖汉瓦固然易于扬起文化的古老烟尘,唐朝的风、宋代的雨固然易于激发人们的文化情怀,但审美主体若没有深层的文化意识、深刻的文化思考、透彻的文化理解和阔大的文化视野,以投注和激活安睡的“文化”,以连接和穿透古今的“文化”,那读者还真不如到历史博物馆去看看发绿的器物、生锈的历史。比如建国以来,我们写文化历史、文化陈迹的作品也不少,反映现实文化景观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杨朔的抒情散文和秦牧的知识散文,但为什么感觉不到“文化”的较突出的存在?谈起“文化散文”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反思,不少作家作品是值得推崇的。比如,被称为“人生大书”的巴金的《随想录》五卷,就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它们虽未被称为“文化散文”,但其文化反思还是比较深刻。而《丑陋的中国人》《传统下的独白》,更是以极为强烈的文化意识来集中反思和解剖中国传统文化。或许由于它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激愤批判,往往就被认为只是社会杂文。这其实是片面看法。事实上,它们既是社会杂文,同时也是文化意味很浓的“文化杂文”。或者说就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文化散文”。
⑧八十年代中期,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引起争论时,公刘发表了《丑陋的风波》一文,其间有些看法是令人深思的。公刘以此来批评我们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只是一味盲目乐观、一味歌功颂德的肤浅散文,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以为,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重古典主义而缺乏现代精神,多传统文人情怀而少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多少也与这种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制约有关。李敖的文化杂文,我们总觉有点“危言耸听”,但又不能不佩服其深刻。这种“危言”,行文还是比较稳重的余秋雨大约难以写出。我绝不是赞成大家都来“危言耸听”,但我们是不是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了呢?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
A.散文与杂文都属于很地道的“文化散文”。
B.巴金的文化散文《随想录》谈了许多文化问题,其文化反思比较深刻。
C.文化散文所写对象本身就是文化意味很突出、文化含量很丰富的社会人事现象和自然景观。
D.余秋雨的散文自始至终都是现实性和批判性突出的典型的“文化散文”。
E.一篇文章的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和文化韵味决定了它能否成为“文化散文”。
F.文化散文中“文化”的灵魂应当是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情趣等。
14.下列能作为论据证明“我们太四平八稳而太缺乏特立独行的思考”的一项是(3分) ()
A.李敖的文化杂文 B.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C.余秋雨最初的“文化散文” D.公刘《丑陋的风波》
15.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请根据文本概括文化散文的涵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第③段和第⑦段都谈到了“文化观念”问题,这是重复吗?为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