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力分权的矛盾。其中,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开始于
A.秦朝 | B.西汉 | C.隋唐 | D.北宋 |
1955年3月18日,赫鲁晓夫在萨拉托夫市举行的东南地区各州农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沙皇俄国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东西。但是,同志们,自从苏维埃政权成立以来,已近三十八年了。因此,再往尼古拉二世身上推诿,该觉得可耻了,他早已不在人世了。”这一言论()
A.反映出苏联拟调整农业政策 | B.成为实施农产品高征购的依据 |
C.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 D.意在彻底否定斯大林经济体制 |
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阻断了西欧从东欧的粮食进口线,加剧了战后西欧粮食短缺的局面。食品短缺成为了最为紧迫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德国尤其严重,那里1946—1947年的人均热量摄入仅为每天1800千卡,这个数值完全不能支持人体的长期健康,而1946—1947年酷寒的冬天更使之雪上加霜。期间德国有许多家庭没有供暖,数百人被冻死。英国的情况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为了满足国内的民用煤炭需求,工业生产不得不被停止。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动机之一是()
A.人道主义出发的考虑 | B.恢复欧洲经济 |
C.抗衡苏联 | D.便利美国的资本输出 |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连任四任的总统,但是在四次总统竞选中,拥护他的选民却多数是南部白人、城市工人、移民、农民、黑人、广大处于下层的“被遗忘的人”。罗斯福连任四任的总统期间,相对体现了这些选民利益的举措包括 ( )
A.调整农业和工业、以工代赈、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
B.制定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等法规,巩固新政成果 |
C.复兴工业生产,加强国家管理,借鉴并发展计划经济体制 |
D.改组、合并和取消了一些行政机构,改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美苏之间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其实早在1933年的时候,罗斯福政府就已经承认了苏联并且也与苏联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1934年,美国国会也废除了干涉古巴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与此同时美军也从海地和尼加拉瓜撤军,美国还允许菲律宾独立。请回答此时美国推行这些政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保护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 B.经济危机造成了军力的下降 |
C.美国外交政策的需要 | D.美国与这些国家结盟 |
政府“不作为”是当今非常流行的词语,《Work Pays America》则是出现在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宣传画,它直接反映了政府的“作为”是()
A.大规模直接救济 | 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