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表1-4)(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3题。
表1-4
年龄 |
0—14岁 |
15—59岁 |
60岁以上 |
总计 |
||
甲 |
人口数 |
2000 |
6500 |
1500 |
10000 |
|
死亡率(%) |
0.6 |
0.6 |
2.5 |
|
||
乙 |
人口数 |
3500 |
6000 |
500 |
10000 |
|
死亡率(%) |
0.8 |
0.7 |
2.2 |
0.81 |
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
A.0.775% B.3.7% C.0.885% D.0.95%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3.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下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最可能是 ( )
A. a>b B. a<b C. a=b D. a≈b
阅读下列两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图1为“我国重庆市某郊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和能源消费结构图”。
材料二:近年来,重庆采取多项措施,环境质量大为改观,并于2010年当选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图2为“重庆市主城区污染物排放比例变化图”,a表示可吸入颗粒物,b表示氮氧化物,c表示二氧化硫。根据材料一的图文资料说明重庆市该郊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 B.水土流失 |
C.土地沙漠化 | D.水污染 |
解决重庆市该郊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年来重庆主城区a污染物排放比例明显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①能源结构优化
②私家车迅猛增长
③城市森林覆盖率提高
④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⑤部分工厂引进环保生产工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③⑤ |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回答问题。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
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
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该产业构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
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
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
A.北方的退耕还草 |
B.湖区的混合放养 |
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
山东省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坚持生态为先,确保绿色发展。按照规划,黄河三角洲将用全新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大、链条长的项目优先在区域内布局建设。读图完成下题。为实现黄河三角洲在开发建设中,坚持“生态为先,确保绿色发展”的发展模式。下列关于其可持续发展观点不合理的是( )
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区域的科学发展
②大力垦荒、开发湿地、扩大耕作业规模和范围
③配合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应重点发展能源、化工、钢铁等工业
④发展风电、核电等新能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2008年12月,“高青大米”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精选的“高青大米”每斤价格超过60元。有关“高青大米”生产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
②土壤和灌溉水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③纯净无污染的黄河水增加了稻米的透明度
④与玉米、棉花等旱作物及林果交叉种植,多样性生态系统易于病虫害的发生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在日本,人们把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企业形象都归入“静脉产业”,因为这些企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有关静脉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实现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减少环境资源消耗为目标
②减少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③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手段
④体现了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