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初入洛,居唐故宫室,而嫔御未备。阉宦希旨,多言宫中夜见鬼物,相惊恐,庄宗问所以禳之者,因曰:“故唐时,后宫万人,今空宫多怪,当实以人乃息。”庄宗欣然。其后幸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男女无别。
魏王继岌已破蜀,刘皇后听宦者谗言,遣继岌贼杀郭崇韬。崇韬素嫉伶人,常裁抑之,伶人由此皆乐其死。皇弟存乂,崇韬之婿也,进谗于庄宗曰:“存乂且反,为妇翁报仇。”乃囚而杀之。朱友谦,以梁河中降晋者,及庄宗入洛,伶人皆求赂于友谦,友谦不能给而辞焉。进乃谗友谦曰:“崇韬且诛,友谦不自安,必反,宜并诛之。”于是及其将五六人皆族灭之,天下不胜其冤。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馀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臣愤嫉,莫敢出气 嫉:嫉妒
B.庄宗问所以禳之者 禳:驱除
C.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属 相属:“属”通“嘱”,互相嘱托
D.存乂且反,为妇翁报仇 妇翁:这里指郭崇韬夫妇。

下列各句中,能够体现伶官胡作非为、祸乱朝廷的一组是
①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
②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
③多言宫中夜见鬼物,相惊恐
④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
⑤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
⑥友谦不能给而辞焉。进乃谗友谦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各项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庄宗宠信伶官,这些伶官也飞扬跋扈,随意侮辱官员,这些官员却都不敢整治伶官来出气。也有一些无耻的官员就阿附这些伶官,以图飞黄腾达。例如孔谦就称呼伶官景进为“八哥”,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B.景进等人借着为庄宗“充后宫”的由头大干坏事,以至于逼得军中很多士兵的妻子和女儿不得不逃离邺城。后来庄宗回洛阳,景进又带着上千邺城女子跟随,一路上男女混杂,乌烟瘴气。
C.郭门高本名郭从谦,郭门高是他做优伶用的名字。他善于钻营,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认庄宗的弟弟李存乂为养父,因此当上了从马直指挥使。
D.由于郭门高和郭崇韬以及李存乂的关系,再加上他的部下王温在禁宫中宿卫时图谋作乱,庄宗警告了他。他非常害怕,于是就图谋叛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改都官员外郎,迁职方员外郎。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
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镈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湜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改动)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注:①焄蒿凄怆:熏香祭祀引起凄怆的感情。②韩文公:韩愈,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刺史恶之,其狱按:查办
B.持示宰相,将以死 抵:抵偿
C.愈终狂,可内移疏:粗疏
D.诏拜公昌黎伯,故曰榜:诏书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三日,送佛祠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B.过期不赎,没入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C.从愈游,若孟郊、张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D.如水在地中师道不传也久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直言无所忌。他认为华阴令柳涧案件是前后刺史勾结造成的,上书请求治刺史的罪。后御史重审此案,韩愈受到了牵连。
B.韩愈为官能够造福百姓。因有人从中作梗,韩愈从潮州改任袁州刺史,在袁州他赎买七百多奴隶,让他们回家与父母团聚。
C.韩愈聪明敏锐,不会诡诈善变;能够始终如一地接纳提携后进之士,经他指导的“韩门弟子”中像孟郊、张籍称名于当时。
D.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兴办教育,潮州人信仰、缅怀他。作者以“凿井得泉”为喻说明韩愈对潮州深怀眷恋之情,为韩愈正名。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2)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3)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以习为太平知府。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阙,帝以命安,谕之曰:“朕渡江,卿首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安辞,帝不许。至任,政绩卓著。其年九月卒于官。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其能让。多:赞扬。
B.无逾安者,遂命黄州。知:知州,州的最高长官。
C.骄则善言不入,而不闻。过:错误。
D.帝大怒,立之。黜:罢免。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博涉经史,尤长《易》。
吾每念,常痛骨髓。
B.抚形胜以临四方,向不克。
为之奈
C.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邪说不去,正道不兴。

今行而无信,秦未可亲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自小聪明,涉猎广泛,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可见他学养谋略深厚。
B.元末大乱,豪杰并起争夺天下,陶安避世不出,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附和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可见他善于政治投机。
C.陶安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包围饶州城时,陶安内抚民心外御强敌而获胜,可见他有军事才能。
D.陶安在地方任职心系百姓、政绩显著,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临终之前还在考虑政务,上书言及十二事,可见他对朝廷的忠诚。

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①之具,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注]①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而更以贺也吊:慰问
B.于是有水火之孽:灾祸
C.非负足下也特:只,仅仅
D.而彰之宥:藏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不给左右欲引相如去
B.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臣下愚,知其不可
C.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虽有槁暴,不复挺
D.不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入前为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参元家遭遇了火灾,家里被烧得干干净净,连烹调用的东西都没了。
B.作者对王参元家遭遇火灾的态度,先是大惊,然后又觉得疑惑,最后大喜,因为这一场大火将给王参元带来好的名誉。
C.作者曾经想对别人讲明王参元遭受诋毁排挤的情况,却遭到了他人的嘲笑。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对当时官员选举任用中,贿赂盛行和清廉官员受诬陷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皆 畏 忌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 独 自 得 之 心 蓄 之 衔 忍 而 不 出 诸 口 以 公 道 之 难 明 而 世 之 多 嫌 也。
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游钓台记
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之而已。惟诫舟子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注】①严先生:名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少年时很有才气,与刘秀(后来的汉光武帝)是同学好友。刘后来做了皇帝,多次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林泉间。②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 ③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暇问名,之而已颔:点头
B.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迫:靠近
C.如草寻磴披:拨开
D.觉先生,悉在下风视:看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过七里滩,必予告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欲舣舟一登,舟子固持不可惜其用武不终也
C.峰下,先生祠堂在焉颓然就醉,不知日
D.盍处一,以谢山灵积土成山,风雨兴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游历钓台,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呈现出了其“神游”钓台的独特感受,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对那里景象的喜爱之情。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船夫依然不从,作者向船夫致礼,表示道歉,方继续前行,登山游览。
D.这篇文章豪放之中有婉约之致,秀丽之中有清新之韵,其文气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造境写境,浑然天成。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2)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