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太空经济的喜与忧
如今的太空“商”味可是越来越浓。不仅有形形色色的商业卫星绕着地球跑,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科学工程的载人航天也出现了商业化,只要付得起2000万美元,就可以跟着飞船在太空走一遭,在空间站住上几天。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17日在纪念宇航局成立50周年活动的开场演讲时宣布,“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根据格里芬的解释,所谓“太空经济”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太空旅游就是一个新兴行业,2001年60岁的美国人蒂托成为首位太空游客,而继他之后相继有4名太空游客一圆太空翱翔梦。而且太空旅游的项目越来越五花八门,有花费3500万美元进行太空行走的天价项目,也有相对低廉的10万美元近地轨道游。
  其实,普通人也能享受到各种各样“太空经济”带来的各种便利服务。如果您在电视机前观看一场直播的扣人心弦的世界杯足球赛,那您已经在与“太空经济”亲密接触了:正在太空运转的各种电视卫星及时转播信号,使得您虽然不在现场但犹如身临其境。同样,如果您有幸享用到个大、味美的“太空蔬菜”,也会想起“太空经济”正悄悄改变您的生活。
  美国太空基金会在2006年11月公布的最新太空报告中估算,2005年,“太空经济”的规模已达1800亿美元。然而这还只是可见的冰山一角,更令人激动的是“太空经济”那几乎无穷无尽的潜力。当人们讨论地球增长的极限时,太空中蕴藏的能源和资源财富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比如有“超黄金”之称的氦—3,只要核聚变技术发展成熟,100吨氦—3提供的能源就够全世界用一年,而氦—3在月球上的储量高达300万吨。据悉,俄罗斯的一家大型能源公司已提出,他们准备10年内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大规模开采氦—3。
  从某种意义上说,“太空经济”也许会颠覆现有的整个经济学体系,开启人类文明的一个全新时代。因为经济学的原始出发点是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但如果扩展到宇宙的范畴,这一矛盾几乎可以说消失了。正是由于这种惊人的潜力,“太空经济”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然而,面对这一切,人类是否已经做好了转变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准备?
  上个世纪美苏太空争霸最激烈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有一句名言:“谁能有效控制太空,谁就能有效控制地球。”与此一脉相承,里根时代的美国又推出“星球大战计划”。2006年,美国近十年来首次修订了太空政策,确立了一系列的战略目标:要建立绝对太空军事优势;追求在太空的“单边行动自由”及用各种手段“先发制人”摧毁敌方太空目标的能力;拒绝签订太空非军事化协议。将霸权主义的思维从地球搬到太空,无疑将使地球上绵延千百年的战乱与动荡向太空延伸,这是人们不愿见到的。
  1967年,联合国通过了《外太空公约》,阐明了和平利用、平等开发太空的宗旨。近年来,国际社会一直推动签订“禁止发展太空武器条约”,中俄都明确表示支持,美国却始终态度消极。“太空经济”带来的究竟是福祉还是灾难,答案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
下列对于”太空经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的太空“商”味可是越来越浓,美国宇航局局长在纪念宇航局成立50周年活动的开场演讲中宣布“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B.“太空经济”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其中包括太空旅游。
C.“太空经济”带来的各种便利服务也能惠及普通人,它正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
D.“太空经济”具有惊人的潜力,它几乎消除了现有经济学中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在太空运转的各种电视卫星及时转播信号,让我们在电视机前能够观看一场直播的扣人心弦的世界杯足球赛,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在与“太空经济”亲密接触了。
B.2006年11月,美国太空基金会公布了最新太空报告,其中估算2005年“太空经济”的规模已达1800亿美元,但是这还只是可见的极小的一部分。
C.氦—3有“超黄金”之称,只要核聚变技术发展成熟,100吨氦—3提供的能源就能够全世界用一年,而氦—3在月球上的储量超过300万吨。
D.形形色色的商业卫星绕着地球运转,载人航天也出现了商业化,这都是“太空经济”的具体表现。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旅游项目五花八门,有花费高昂的太空行走,也有相对低廉的近地轨道游,这应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B.联合国通过的《外太空公约》,阐明了和平利用、平等开发太空的宗旨,意味着此后人类对太空的开发利用将进入和平有序的轨道。
C.“太空经济”具有几乎无穷无尽的潜力,太空中蕴藏着的能源和其他资源财富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些必将吸引更多的国家关注太空。
D.美国对签署“禁止发展太空武器条约”始终态度消极,这必然会给太空经济发展带来阴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米勒郑小琼
我收到这些画作时,心中竟充满如此多的感伤,有关一些宏大的词语不断地涌了上来,我感觉我铺开的不再是画作,而是广阔的原野,那是我的川东平原,亲人们全都站在这画作之中了。这便是米勒吗?
我不断地倾心于他画中的忧郁。心就像一张巨大的原野,生命总会在原野上或多或少留下一些感受。在苍茫的辽阔的大地上,我只是一个倾听者,倾听着米勒不急不缓、有些伤感的诉说。田野是一片无穷的诱惑,它不断地吸引着我。我想此刻我应该如同那位老妇人一样弯下腰来,拾起每一株遗失在大地上的麦穗。她多么像我年迈的祖母啊,我多想走近她,去握住她那双充满了沧桑的手,去为她分担一些来自生活的贫困而产生的忧郁。我想起了我的童年,那时我常常会跟在祖母的背后去收获后的田野上拾麦穗,祖辈父辈对每一粒粮食都是那样的充满了敬畏之情,那种敬畏是如今没有感受饥饿滋味的人无法理解的。每当祖母看到被人不小心踩到泥里的麦穗条时,她总会一边小心翼翼的从泥里抽出那些麦穗,一边说着“作孽啊!作孽啊!”她会顿然神伤,然后会对年幼的我说起在她生命经历过的荒年来。
此刻,正在读画的观众,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原野上低着头颅,拾着艺术的麦穗。
我第一次知道米勒是从上世纪那个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开始,是那个疯疯癫癫留着两撇向上翘起的胡子的西班牙画家让我认识米勒的。达利是如此说的,他小时候在教会学校读书,教室的门上挂着米勒的《晚钟》,每次看到那幅画,他说他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那个低头默祷的农妇犹如现代圣母,那个脱了帽子规规矩矩垂掩沉重的头的农夫像一个被压抑的灵魂,米勒笔下那淡淡的哀愁气氛,就像他在回忆童年,使他难以忘怀。
当我不断打量着米勒的《拾穗者》,不由得想起一个诗人的诗句来:“拾穗者弯下腰来/整个天空弯下腰来/要是天空再旧一些/如同农妇身上的衣服/天空就是又一个拾麦穗的农妇”一直以来,我对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艺术家们都怀着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是来自于他们作品的本身,在他们作品之中,我看到人类一种来自内心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对世俗的关心与属于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对现实生活的敏感与怜悯之心。
有一次,我独自置身于小房子里,关上窗帘,不断翻阅着那本印刷品上的米勒画集。他画中的人物是那样的平凡而温柔敦厚,朴实而安分守己。我想起了我乡下的父老乡亲,他们两者之间是如此相像,有时你会以为画中的人就是他们,或者他们是画中的人走进了现实中。黄昏之时,身心疲惫了,当你坐在那里,你突然目睹这画中的一个个疲惫的农妇或者是佝偻的老人,你不能不被人类自身命运的不同而大为感伤。我一直倾心于米勒画中的那种迟暮气息,一种枯涩的黄,袅袅穿过乡村的原野,生命在沉重的现实中长出了善良的翅膀,在悲天悯人的哀愁中,我们终于感受到了现实。阅读他的作品时,我一直企图让金黄色的余晖变成一双天使的翅膀,会把那一种不幸与悲伤带走。他的画如同我童年记忆中老了的辘轳一样,让我不断地回味着,在回忆之中学会了深刻与旷达。
我愿在这样的黄昏遍布的房间里,在宁静中铺开米勒,然后让自己沉浸在落日的温暖与哀愁中。 (2006.12.22《河北日报》)
作者在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原野”,请简要阐释“原野”的含义?
作者由米勒《拾穗者》联想到祖母的“作孽啊,作孽”的情态和语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阅读全文,请回答问题
⑴“在原野上低着头颅,拾着艺术的麦穗”,有何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
⑵“在宁静中铺开米勒,然后让自己沉浸在落日的温暖与哀愁中”,含义是什么,有何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新奇实验发现人类嗅觉超乎想像
据有关媒体18日报道,通过将一些大学生的眼睛蒙起来并让其爬过草丛仅靠嗅觉追踪巧克力的香味,科学家们发现了人类的嗅觉能力超乎他们的想像。以前的看法是,人类并不具备这样的嗅觉能力。
该研究显示,人类的大脑会将从每个鼻孔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并以此得到其来源的线索。并认为狗、老鼠和其他哺乳动物也是如此,这和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的大相径庭。人们比较了通过每个耳朵对声音来源进行定位的过程。但主流观点认为:哺乳动物在嗅觉方面不能如此,因为它们的鼻孔距离太近以至于不能取得不同的信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诺姆•索贝说:“我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他在星期天与研究生杰斯•波特以及其它人在学术杂志《神经科学》的网站上发表了其研究结果,该论文将会被刊登在明年1月份的杂志上。这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两个鼻孔”观点的论文,但一位熟悉这一邻域的专家,费城蒙内尔化学嗅觉研究中心的神经专家查尔斯•维所奇说:“索贝及其同事现在开启了对其全面研究的大门。”这篇新论文共报告了五项实验。其中一项采用在戏剧中常用有于制造烟雾的粒子来证实人类鼻孔在空中真的嗅取不同的区域。
但论文的大部分注重的是一群主修心理学的大学生在伯克利大学校园中的一块草皮上的表现。还有一项户外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人们是否能用鼻子沿着30英尺长的巧克力香味追踪,整个过程需要在草地上蜷着腿。该追踪采用的是有香味的绳子,32名参预者都被蒙上了眼睛、戴上厚手套和护膝、护肘以确保他们不会看到或感觉到。他们还戴上了耳罩。
在开始前,他们都看了如何正确追踪香味的录像----就是需要把鼻子放到地面上。波特说:“人们并不真想这样做,三分之二的人成功找到了香味,但当其鼻子被塞紧后,没人能做得到。”另一项实验发现人们在实践后会做得更好。然而在有一项有14人参与的实验中,参与者用两个鼻孔比只用一个时做得更好。在用两个鼻孔时有66%的人成功,而在只用一个鼻孔时只有36%的人成功。但这真的意味着他们的大脑会从两个独立的信号中受益吗?也许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可以解释为与只用一个鼻孔相比,用两个时人们能嗅到更多的气味,获得更强的信号。
为了进一步研究,研究人员对其中全程参与的四人重新进行了实验。这次在他们鼻孔上安装了可以控制其鼻孔内气流的装置。该装置可以理解为普通鼻子的扩展,有两个孔用来吸气,每个孔单独作用于一个鼻孔,而其他装置只有一个孔。它吸入了五种同量的不同气味,但模仿了只有一个大鼻孔的效果。当在一个鼻孔上装上该装置后,参与者们成功的更少并且更慢。研究人员称,这对人们从两个鼻孔中获益更多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7年1月11日《科技生活》)
下列各项中符合“主流观点”的一项是()

A.科学家通过将一些大学生的眼睛蒙起来并让其爬过草丛仅靠嗅觉追踪巧克力的香味的试验,发现了人类嗅觉能力超出想像。
B.哺乳动物因为它们的鼻孔距离太近以至于不能取得不同的信息,因此不能像人类大脑一样从每个鼻孔取得的信息并进行比较。
C.诺姆•索贝及杰斯•波特在学术杂志《神经科学》网站上发表了其研究结果,提出“两个鼻孔”的观点。
D.诺姆•索贝的论文报告了五项实验,包括采用在戏剧中常用有于制造烟雾的粒子来证实人类鼻孔在空中真的嗅取不同的区域。

根据原文,下列信息与文本信息不相符的一项是()

A.科学家进行户外实验目的就是观察人们是否能用鼻子沿着30英尺长的巧克力香味追踪,整个过程需要在草地上蜷着腿。
B.科学家通过观察一群心理学大学生在伯克利大学校园一块草皮上的表现,证实了人类的嗅觉能力如同狗、老鼠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出色。
C.与只用一个鼻孔相比,用两个时人们能嗅到更多的气味,获得更强的信号,这是户外实验的结果。
D.科学家证实,“两个鼻孔”的观点与大多数科学家大相径庭,但一项有14个人参加的试验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正确。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科学试验表明,与一个鼻孔相比,人们从两个鼻孔中获益更多的观点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B.科学家通过“大学生仅靠嗅觉追踪巧克力的香味”的试验,发现了人类与哺乳动物的嗅觉能力异样乎寻常。
C.科学试验表明,哺乳动物在嗅觉方面因为它们的鼻孔距离太近以至于不能取得不同的信息。
D.一项户外实验观察人们是否能用鼻子沿着30英尺长的巧克力香味追踪,这个试验证明大多数同学都取得了成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天意林斤澜
  小说作家坐在小车的副驾驶座位上,斜挎保险带,直闭单眼皮。任凭车轮腾云驾雾,脑筋反复四句“真言”:“不懂之懂,不是装懂。若是真懂,懂者董也。”蒙董,又有糊涂的意思。这四句绕嘴,绕得拱嘴。不但把做小说的噱头拱起来,连做人的大说也拱得痒丝丝了。
  此刻,作家的笑容“破脸而入”,眼皮随着睁开。大地苍茫,暮色四合。小车右前方,一灯如豆。照见黑灰刷白:“大都小吃”,下边是菜单价目,小字横爬,大字醉倒。作家暗暗叫好,且把附近的灯光斑斓,只看做荧光山火,眼前便是荒村野店。吩咐停车,趔趄着投身玻璃柴门。
  店门口有一中年汉子,正在拉窗帘上门板。
  作家嘴里说着“看看,看看”,自问自答:“你是大都经理?还是小吃老板?”
  汉子咳了一声,伸手阻拦,却眼睁睁地吃惊住了。
  作家看见柜台上昏昏洞洞,角落缩着猪头肉。呀,好一个猪头肉!好久不见,一见不禁联想风雪夜归,作家落座。
  不由分说,桌上推过来一碟盐水花生米,又一碟卤煮豆腐干,又是大盘的切片的猪耳朵、猪脸、猪拱嘴。这都是小吃老板又是厨师又是跑堂一人的忙活,又是筷子却两双,又是酒杯也两个,最后上来一壶酒。
  诸多超过小说作家的想象。
  小吃老板一手举杯、一手抱拳、一声“请”,一饮而尽。作家纳闷,老板开门见山:“台上台下,认得认不得,在下从小喜爱文学,早年称得起发烧友,现在还得称粉丝。二十年前,听过你老登台报告小说。”
  小说作家嘀咕道:
  “现在也还懂者董也,二十年前报告什么呢?小说?”
  “小说。”
  “小说的什么呢?”
  小吃老板毫不迟疑,笑道:“忘记了,统统忘记了。”看见作家有些尴尬,补充一句:“小说天生是记不住的。”
  “可有记得住的天生吗?”
  “有。”老板用筷子点点猪头肉。“你说猪,混身是宝,猪头肉,宝中之宝。”老板夹起一块拱嘴:“拱嘴天下无双,不腻,不柴,还筋道……”
  “哪儿跟哪儿哪。”
  “平生第一次听这么讲拱嘴,至今二十年没忘。”“不是报告小说吗,肯定是拿拱嘴打比方,比方小说好哪儿?”
  “小说顺溜,左耳进,右耳出。把拱嘴留下了。”
  作家无奈,叹口气举杯。老板安慰道:
  “顺溜。”“美。”“做梦一样。”“美梦。”“腾云驾雾。”老板连连伸大拇哥,连连端酒杯。
  作家顺着猪头肉的思路,琢磨道:“哪儿跟哪儿,拱嘴不腻、不柴、不肥又不瘦、还筋道,莫非就是拿这个比方那真言:不懂之懂,不是装懂。若是真懂,懂者董也!齐了齐了,这比方的尺寸跟定做似的……”
  “可就是报告完了,跟梦醒了似的,全忘了,都不知道身子在哪儿了。”
  “我给你解释解释吧,为什么不腻?非肥肉,可是滋润。为什么不柴?非瘦肉,可是入味。为什么筋道?非筋头,一不塞牙,二不落渣,越嚼越有滋有味。这就是比方四句‘真言’,好比门上墙上把福字倒贴,取真精华弃其糟粕……你只点头做什么?”
  “你眼色发亮,皮色透红。”
  “你记住了。”
  “这几句解释,算是留下了。不腻、不柴、还筋道。保证二十年不忘。平生没听过这么解释拱嘴的。”
  作家长叹一声,举杯祝酒:“天意,天意。”(《文摘报》2006.12.21)
小说开头写作家在小车上体味四句真言,有什么作用?
答:
小说景物描写不多,但却精炼,请解释“大地苍茫,暮色四合。小车右前方,一灯如豆。照见黑灰刷白:‘大都小吃’,下边是菜单价目,小字横爬,大字醉倒”作用?
小说题目叫“天意”,小说最后作家也说“天意”,请简要回答小说因何以“天意”为题?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找到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重要弱点———一个隐藏在病毒蛋白质中的秘密。
  英国《自然》杂志6日发表了由华裔女科学家陶怡芝(音译)领导的研究小组取得的这一成果。如果这一发现能投入实用的话,将有望成为抗击禽流感等致命病毒的有效武器。 
  这一研究是由美国莱斯大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科学系副教授陶怡芝领导的,除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外,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学者也参加了这项研究。据《自然》杂志报道,陶怡芝领导的小组可能找到了H5N1等流感病毒的致命弱点。这个致命弱点就是H5N1病毒细长形蛋白尾巴的环形部分。这是一种被称为核蛋白的物质,主要用途是“挟持”并潜入宿主细胞,使之成为病毒制造工厂。
  陶怡芝等人在研究中发现,病毒尾部的核蛋白会凝聚成一个个小环状,并层层重叠成一条圆柱。病毒的核糖核酸染色体组首先会围绕这条圆柱,并复制病毒,然后侵袭到其他细胞。由此可见,核蛋白是病毒传播的“元凶”。他们认为,只要令这个核蛋白圈氨基酸产生突变,便足以阻止核蛋白形成圆柱状,从而阻止病毒的扩散。
  陶怡芝的研究伙伴、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罗伯特•克鲁格教授说,很多人过去一直努力想提炼出这种核蛋白,但成效不大,陶怡芝等人做到了这一点,令人钦佩。美国贝勒医学院流感学专家保罗•格莱森也表示,这是一种对抗病毒的新方法,“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更多的研究”。  
  由于其他流感病毒也具有相同的尾部结构,这意味着它们或许都有同样的“死穴”。专家们认为,陶怡芝等人的发现为制造一种可抵抗多种流感病毒的药物带来了希望。这一发现不但有助于抑制H5N1型病毒,对抗其它流感病毒,也许同样有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三种。甲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而乙型则几乎不感染。在三种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的毒性最大,传染性最强。造成20世纪初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就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一种(H1N1)。
  另外,造成1957年“亚洲流感”(H2N2)、1968年“香港流感”(H3N2)的病毒也属于甲型流感病毒。自2003年起,H5N1型禽流感病毒开始感染人类,至今已造成至少154人死亡。科学家们担心,由于H5N1型禽流感病毒可能发生变异,并在人际传播,一旦暴发,可能造成全世界上百万人感染或死亡。
  罗氏公司的“达菲”被认为是一种抵抗禽流感的有效药物,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一些
H5N1型禽流感病毒已对其产生抗药性。目前,陶怡芝领导的研究小组正在通过计算机数据库扩大研究范围,希望找到最有效阻止病毒传播的方法。(《新闻晨报》2006.12.8日)
下面是对禽流感病毒“致命弱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华裔女科学家陶怡芝领导的研究小组找到了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一个隐藏在病毒蛋白质中的秘密。
B.陶怡芝领导的小组可能找到了H5N1等流感病毒的致命弱点,而且多种流感病毒有同样弱点。
C.H5N1病毒细长形蛋白尾巴的环形部分,这是一种被称为核蛋白的物质,主要用途是“挟持”并潜入宿主细胞,使之成为病毒制造工厂。
D.致命弱点就是H5N1病毒细长形蛋白尾巴的环形部分,只要令这个核蛋白圈氨基酸产生突变,便足以阻止核蛋白形成圆柱状,从而阻止病毒的扩散。

根据原文,下列信息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陶怡芝等人的发现,受到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这是一种对抗病毒的新方法,“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更多的研究”。  
B.专家们认为,由于其他流感病毒也具有相同的尾部结构,这意味着它们或许都有同样的“死穴”。陶怡芝等人的发现,有助于抑制H5N1型病毒,完全可以对抗其它流感病毒。
C.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三种。甲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而乙型则几乎不感染。而甲型流感病毒的毒性最大,传染性最强。
D.自2003年起,H5N1型禽流感病毒开始感染人类,如果H5N1型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在人际传播,将会造成全世界上百万人感染或死亡。

阅读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禽流感,罗氏公司的“达菲”被认为是一种抵抗禽流感的有效药物,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H5N1型禽流感病毒已对其产生抗药性。
B.甲型流感病毒的毒性最大,传染性最强。20世纪初曾使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西班牙流感”,就是H5N1型禽流感。
C.科学家发现,病毒的核糖核酸染色体组首先会围绕这条圆柱,并复制病毒,然后侵袭到其他细胞,核蛋白是病毒传播的“元凶”。
D.华裔女科学家的研究小组发现,由于其他流感病毒也具有相同的尾部结构,所以,完全可以制造一种可抵抗多种流感病毒的药物。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唐到宋,中国社会正如许多著作家所说,发生着一个重大的转折。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变得更为复杂,以传统的世家大族为基础的政治结构越来越难以驾驭整个社会。作为结果,唐代开始了科举制度,又引起了世族大家的进一步衰落。尽管先秦儒学完成了将原始宗教理性化的过程,但仍没有完全超越家族制度。在另一方面,理性主义的儒学虽然能够激励士人超越生命,对普通老百姓则借用传统的祖先崇拜维持信仰。与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相比,儒学似乎缺少神圣性。再加上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增进,又扩大了知识的视野。这时的儒学需要拓展,需要超越,需要一般化。
要拓展,就要借助于外部资源;要超越,就要找到更为神圣的信仰;要一般化,则要发现更为普适的宇宙原理与社会准则。很自然,更为形而上且崇尚自然的老庄哲学就成为宋代新儒家汲取的思想养分。“自然”与“名教”之争,就代表了用更超然、更优越、更永恒的自然之道对人间制度的批判和挑战。借助于“道”的概念,儒学的“天”可以深化为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共通的规则和理由,“天理”呼之而出。在信仰层面,“天理”之天更为神圣,既可以统摄更大范围的社会,又可使人的心灵有所寄托。在社会层面,比之“礼”的概念,“天理”更具一般化的品质。既超越家族,又超越皇权。相信“理一分殊”,宋儒们并不仅限于对抽象的“道”或“天理”的探究,他们也在各种具体的知识中丰富对一以贯之的“理”的认识。对“格物致知”的执着,又使宋代儒学包容了科学的成分。
所有这些,都发生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民间书院中。除了五夷精舍外,还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嵩阳书院等等。应当承认,官方的学术机构对于学术的普及和发展仍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官方的雄厚资源,官学在整理已有文献的集大成方面有着优势,如《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编纂。然而官学容易受到政治倾向的影响,在学术上禁忌较多,缺少创新精神,易于陷入僵化。古今中外,真正的学术创新和思想革命几乎都发生在民间学术机构之中。先秦儒学诞生于孔子的私学之中;老子虽是周王朝官方图书馆的学者,但《道德经》却是在他走到民间以后写就的;宋代的儒学革命则出现于民间书院之中。很难想象,有周敦颐而没有濂溪书院,有二程而没有嵩阳书院和伊川书院,有朱熹而没有岳麓书院、鹅湖书院和五夷精舍,有张载而没有横渠崇寿院。在民间的书院中,由于没有政治倾向的约束,学术可以朝各种可能的方向发展,从而更有“自由之思想”;书院也多自成一体的财政机制,如多有学田,从而在经济上保证了“独立之精神”;书院的“会讲”制度,成为不同思想流派公平竞争和交流的机制,进而激发了更多的学术创新;不同学派一流高手的“会讲”,如岳麓书院的“朱(熹)张(轼)会讲”,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更成为千古文化盛事;书院本身的学生,自然也就成为新思想体系的载体,成为不同思想的“市场”,最终决定着这些学术创新的命运。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书院就不可能出现宋代的儒学革命。而儒学革命所形成的宋明理学,顺应了唐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成为了宋以后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变革。
依据原文,不是儒家特点的一项是()
A是理性化了的原始宗教,仍没有完全超越家族制度。
B 讲究理性,其超越生命的观点不能激励群众。
C 似乎不及佛教神圣。
D 需要拓展﹑超越﹑一般化,这是受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增进﹑知识视野的扩大影响的。
宋代儒学新思想的根本是 ( )
A 形而上且崇尚自然的老庄哲学成为宋代新儒学汲取的思想养分。
B 用更超然﹑更优越﹑更永恒的自然之道批判和挑战人间制度。
C 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了共通的规则和理由。
D “天理”既可以统摄更大范围的社会,又可使人的心灵有所寄托;即超越家族,又超越皇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在宋朝,由于官方的雄厚资源,官学在整理已有文献的集大成方面有着优势,官方的学术机构对于学术的普及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B 真正的学术创新和思想革命在宋朝仍几乎都发生在民间学术机构之中。
C 在民间的书院中,由于具备政治﹑经济﹑“会讲” ﹑管理等优势,儒学迎来了新生。
D 儒学革命形成了宋明理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变革,顺应了唐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成为了宋以后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