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江丙坤:两岸和平斡旋者
海基会董事长也许是这位76岁老人最后一次担任的公职了,在他的人生岁月中,有50年的光阴都花在公职服务上。他的判断依然清晰,谈话极富逻辑性,而且严谨、务实,能明显感受到这是一位优秀的技术官员。
在担任“经济部长”期间,他被属下开玩笑说是“江科长”,理由是这位部会首长事必躬亲,对细节要求极为严格,连桌上及书柜都整整齐齐,一尘不染。
他经常把公文装在一个有轮子的红色大行李箱里带回家批改,在车上、飞机上也照常工作,而且速度非常快,批示一份公文平均只需两分钟。
他儿子说:“我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就是,他在家里办公桌前批改公文的背影。”
2008年,江丙坤接任海基会董事长,吸引了外界目光。尤其是他邀请对岸的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来台访问。这是海协、海基两会历史上第一次在台湾举行磋商,陈云林也是台湾历史上到访级别最高的对岸官员。历史把江丙坤这位老人再一次推向舞台的中央。
国民党全面执政后,看似平坦的两岸协商依然暗流涌动,至少对于江丙坤而言,要面对的困难还非常多。
4月29日,民进党籍立委在“立法院”重提了一段3年前的往事,令紧张形势更为复杂:这位“立委”说,2005年3月,江丙坤访问大陆的时候,与国台办主任陈云林曾经签订了十点共识,结果被当时还是台联立委的赖幸媛痛骂是“台奸”,双方翻脸,几乎闹到要对簿公堂的地步。而江的子弟兵、国民党的“立委”李嘉进也曾经表示,这件事让江丙坤足足气了半年。但是经历了无数人生风浪的江丙坤,最终选择不计前嫌。
赖幸媛是马英九任命的“陆委会主委”,按照海基会的章程,其业务授权和指导机关为“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注:简称“陆委会”)。
对这一现象,民进党大老、前“立委”林浊水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则有相当刻薄的判断:“最后,海基会本在谈判上要听命‘陆委会’节制,但江丙坤以国民党副主席身份掌控海基会,任何当‘陆委会主委’的国民党员在党内都是他下属,他大可当太上‘陆委会’,没想到却冒出一个不必听命于他的人当‘主委’,其愤怒可想而知,所以他说两会谈判前要先由‘国共平台’凝聚共识才行,也就是要以国共平台架空马、赖的大陆事务体制,让马成江政策的执行者。”
就在两会商谈在台举行前夕,还有大批深绿人士跑到江丙坤的南投老家,向江丙坤喊话:“不要卖台!”
两岸的是是非非,在国民党再次上台后迎来了一线曙光。11月初陈云林赴台访问。两岸之间迎来了再一次的互动高峰。
两岸未来的走势如何,也许就像江丙坤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一样——七分靠努力,三分靠机缘。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11月,有删改)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多年的公职服务和政治生活塑造了江丙坤在公众视野中的良好形象。 |
B.对于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褒贬毁誉,江丙坤能极力保持淡定和从容。 |
C.引用儿子对江丙坤的评价属于问接描写,是为了从侧面塑造人物。 |
D.大批深绿人士到江的故乡南投喊话,表明江丙坤缺少台湾民众支持。 |
16文章最后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水兮 水兮
①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
②如果说一座楼阁可以属于王勃,一爿草堂可以属于杜甫,甚至一个偌大的曲阜可以属于孔丘,那么,汨罗江应该是属于屈原的。楚地的山川,浩瀚江湘,云梦大泽,想像当年那位落魄逐臣,就在这秀丽景致间披发行吟,乘一叶扁舟,朝发枉渚,夕宿辰阳,曾怎样在浩浩江水中上下行浮。想像踽踽独行仰天长问的夫子,曾怎样辗转迁徙,上下求索,掩涕叹息;想像这皎然的江水是怎样承载了一副厚重的躯体和一颗升腾的灵魂……
③澄净如练的碧波之上,渔夫喝酒划桨,一船楚歌一船潇洒。你何不也行吟泽畔,听渔歌唱晚,眺万顷碧波,载酒中流,心随水去?你何不“制芰荷以为裳”,“餐秋菊之落英”?或者你就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做一个“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而又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何苦“举世皆浊”而“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你是知道的,尘秽鹊起,诸欲蜂扰,洁身净志是不合时宜的,而将内心的忧愤化为精神的火焰,尤为不合时宜。有高于一世之思想,却无高于一世之命运,这就是你的悲哀。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在一个最冷酷的现实中,一个最洁净的人落在一个最肮脏的泥塘里,一个最遵循内心真实的人面对的是种种的虚伪和狡诈。你无法对他们宽容,哪怕是丁点儿的虚与委蛇,你谨持自己理想的绝对纯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世间至清至柔者,莫过于水。于是,你用沧浪清水浣濯自己的精神之“缨”,把生命托付清流,“质本洁来还洁去”。
④一个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受,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人死去了,一腔最殷红的热血流失在汨罗河中,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冲淡了。
⑤水能沐浴群生,扬清激浊。屈子自沉后两千多年,孤洁的王国维同样选择了天下之至柔的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天命之年的王国维,茕茕向颐和园走来,仿佛疲惫劳顿后的从容归家。佛香阁排云殿下的昆明湖波平如镜,如钩的银月清辉宁静,苍苍大树无语肃然。湖水只有叹息,感叹一位已攀缘至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巅峰的学者,一位通古博今、满腹经纶的名副其实的大师,在维护自己信仰时的那份悲壮情怀。他遗书的开头四句,无疑是他自沉原因的最准确的揭秘:“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卑鄙与高尚同在,清泉与污水混流。“义无再辱”,这是王国维全部的隐痛和决心。
⑥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一则中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义者必勇,知耻者必勇,勇于赴死,绰绰有余。作为革命家的陈天华,看到国家已堕落得毫无尊严可言,他义无再辱,赴身日本海;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面对斯文扫地,面对“人民艺术家”转眼沦为牛鬼蛇神,他义无再辱,自沉积水潭。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⑦千古悲欢,诉诸流水。信仰是灵魂的支撑,对一个刚直的文人来说,它比生命重要得多。当肉体的保存与精神的救赎发生避无可避的冲突时,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让肉体下沉,让精神在碧波中飞升。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纪念碑铭这样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⑧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在其《海葬》一诗中写道:“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身/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面对人生的悲辛、人心的冷酷,他亦赴身黄浦江中,以自己29岁的生命,完成了对信仰的至高无上的追求。
⑨宇宙透明,月光皎洁,星辰晶莹,皆因其长沐银河之水。《礼记》说:水曰清涤。向义无再辱的自沉者表示敬意吧,他们以绿水清流,做了自己的殓衣,漾荡了自己的精神。奔涌的碧水会托起他们皓洁的灵魂。
14.“水兮 水兮”,文字虽简而意蕴深厚,请分析以它为题目的妙处。
答:
1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
答:
(2)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
答:
16.全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议论、抒情,第③段却改用第二人称,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17.本文主要写作特点是联想,联想的人物时间跨度大,从先秦到现代,作者联想到的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联想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乾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太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
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集中毕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著《明史》,把私著《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的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出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著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5.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B.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史学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实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6.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的考证学极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乾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成的。
B.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它的各方面内容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C.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其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
D.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著《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7.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明清间一群史学家私著《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B.《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于记述当代史实。
C.一个编史者,既要有才智识见,又要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更需要有勇敢精神,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D.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但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而缺少学术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人人都有糊涂时
在日常生活中,心不在焉、细小的疏忽和不由自主的失言是司空见惯的。有些人甚至忘记出席重要会议,忘记自己的生日。这种疏忽通常是因未来事务记忆失误导致的,对未来事务的记忆是协调和安排大部分日常活动的关键,如出门时带上钥匙或雨伞、赴约、吃药等。德国心理学家马克·麦克丹尼尔博士认为,这一使我们能够计划和安排未来活动的思维进程与前额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有关。因此,如果大脑的这个部位受伤,会导致心不在焉和记忆失误大量出现。
但是,即使大脑完全健康,也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如果我们忘记一个重要的日子或重要的约会,事情就会发生变化,疏忽者会被指责为不尊重他人。一般而言,我们周围的人很少出现影响工作日程的重大疏忽,反复失约的情况也很少出现。因此,专家建议我们使用记事本或其他能够帮助我们记住工作的做法,他们认为这种技巧是最有效的。心理学家研究了人们为记住某件事情而改变日常用品的位置在大脑中出现的反应。麦克丹尼尔博士发现,在大脑的同一区域内,我们的记忆会同时存储要记住的事件,如约会和我们为此所留的记号。当我们再次看到所留记号时,那个区域就会重新出现事件的信息,并将其传送给大脑。所留的记号越醒目,记忆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越小。
当然,不是所有的心不在焉都是因记忆失误所致。精神分析原理显示,遗忘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心不在焉的行为表明我们潜意识中的某种心理因素受到压抑。忽略一项工作可能表明拒绝工作的潜意识;在恋爱时失约表明我们对等待的人有一种未表明的拒绝态度。弗洛伊德认为,这种行为从来不是偶然的。
在许多学者和天才人物身上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他们专心致志地投身于发明创造之中,对外界毫不关心。在艺术和科学史上,在做出惊人成就的同时,行为荒唐的“分心”智者屡见不鲜。有人甚至认为,神经错乱是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的特点之一。亚里士多德曾问道:杰出天才人物的精神健康出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在哲学、政治学、诗歌和艺术界所有杰出人士都明显地性情暴躁?心理学教授费尔南德斯认为,天才人物在技能、才智和创造力方面具有天赋,但在自控能力、心理平衡和社会交往方面通常很令人失望。因此,这就是某些天才人物不拘小节和对世俗事务不感兴趣的原因。
11.下列关于“未来事务记忆”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未来事务记忆不是记忆过去的事,而是记将要发生的事。
B.人们大部分的日常活动都靠未来事务记忆来协调和安排。
C.未来事务记忆与人的大脑中前额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有关。
D.未来事务记忆失误造成的都是细小疏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12.下列理解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用记事本帮助我们记住工作的技巧可以有效防止未来事务记忆失误。
B.记忆失误是由对未来事务记忆失误以及潜意识反感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C.若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释人们遗忘的原因,所有的心不在焉都是故意的。
D.作者认为,性情暴躁、神经错乱是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人物的特点之一。
13.文章第二段中,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人们为记住某件事情而改变日常用品位置”
的行为,在大脑中的反应是怎样的?请用三个短句或三个关键词语概括其过程。
答:,,。
14.选文结束处“某些天才人物不拘小节和对世俗事务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15.你认为科学家对人们记忆的研究有何意义,结合原文怎么避免“心不在焉”的问题?
答: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做题
国家环保总局首席科学家、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涛和该中心吴玉萍博士日前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说,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中约70%进入中国。“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
吴玉萍表示,电子垃圾中含有铅、镉、锂等700多种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在进入中国的电子洋垃圾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最“毒”的成分。
据介绍,在技术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完全有能力处理电子垃圾,不过由于监管严格,处理成本相当高昂,因此在商家“利益至上”的驱动下,他们选择了少花钱的办法——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甩给发展中国家。
对于中国国内的“进口商”来说,不但不用花钱购买电子垃圾,而且对方还付给自己100元,经过处理后,有些器件、重金属还能再卖点钱,这就是两头赚钱。正是在这样的小额利益趋势下,加上中国国内低下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执行力,让中外商人“里应外合”把洋垃圾鼓捣进了中国。
吴玉萍说,中国自己的电子废弃物高峰再有10年到15年就会出现,因为随着人口增加、消费水平增加,中国人也有能力淘汰电子产品了,届时,我们自己会形成高峰,如果国外还再倾销一部分,给环境带来压力将会更大。 (2007年1月9日)
⑴分别为本则新闻拟带有“中性”“讽刺”的二条新闻标题
①“中性”标题:
②“讽刺”标题:
⑵根据消息,归纳一下“中国”成为“垃圾大国”的原因。
原因: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要求做题
通过还原人类化石,现在的人们能够栩栩如生地看到自己老祖宗的体态相貌,并感叹进化带给人类的巨大变化。那么1000年、1万年甚至10万年以后,人类可能进化成什么样呢?这恐怕是每个有好奇心的人都希望了解的科学课题。在各种千奇百怪的理论中,最近一位英国的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新设想。
伦敦经济学院达尔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奥利佛·加里博士不久前应布拉沃电视台邀请,对人类未来的进化进行了大胆预言,并拍摄了纪录片《布拉沃进化报告》。
加里博士认为,大约在公元3000年时,目前人类存在的种族差别就会消失,由于不同种族的人们大量通婚,混血产生的新人类没有皮肤颜色的差别,咖啡色将成为1000年后人类共同的肤色。由于营养的丰富和医药的使用,人类的普遍身高能达到2米左右,平均寿命也能延长到120岁。而且千年后的人类将得益于基因改造、美容手术和配偶选择,拥有迷人的外貌,男性的面孔将变得更加对称均匀,下颚更方,声音更低沉浑厚,女性则会变得更加明眸善睐,头发闪亮,皮肤光洁,胸部完美,总之两性都为了对异性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而得到了外表的提升。按加里博士的话说:“1000年以后,人类的生理机能将进化到一个高峰时期。”
然而,走向巅峰的人类并不能永远保持辉煌。加里博士认为,在经历了顶峰之后,人类的进化将呈现曲线下降状态,到距今1万年时,人类将面临各种困扰。由于过于依赖高科技和医学手段,人类的社会生存和交际能力逐渐下降,而且基因进化功能也逐渐消失。
加里博士举例说,那时候的人们可能会很缺乏情感能力,爱、同情、信任、尊重等将越来越淡出人类心理,这将影响人类关爱他人和协作互助的能力。生理上,由于药物能阻止很多疾病导致的死亡,如癌症将不再是绝症,这反而使这些疾病基因变得更加普遍,不能被人类基因“自然淘汰”。人类对药物越来越依赖,免疫系统也会因此而受到损害。1万年后的新生婴儿个头要比现在的大,而成人由于长期食用加工食品,咀嚼功能退化,下巴变短,整个面貌看起来更年轻。
然而身心的倒退还不是加里博士推论中“最糟糕的消息”,看看他对10万年以后的人类下的结论,人们恐怕会觉得自己在看一部悲观的好莱坞科幻片。那时候的人类将分化成两个“亚类”:身高2米、体格对称、有创造力、高智商的“基因贵族”和身高1米、身材不均、脑筋愚钝、低智商的“基因穷人”。这是由于富有、受过优秀教育的社会精英们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圈,不仅婚配要严格讲究“门当户对”,就连交往也日益禁锢在这个范围之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基因上的分类。
加里博士的预言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兴趣,布拉沃电视台在对加里博士进行采访后总结道:“看来那部著名的西部电影名字最能恰当地形容人类未来的发展史:好的、坏的、丑陋的。”
⑴请为这则材料拟一个文章标题,要求具有概括性
答:
⑵点评奥利佛·加里博士对人类未来进化的推论。
答:
⑶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