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两千五百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逐渐积淀下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2007年9月28日上午,由山东省政府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主办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礼仪用语。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
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2008年1月11日,《齐鲁晚报))报道,经69位院士联合倡议、百位专家七年论证,中华文明标志城最终选址在山东济宁九龙山……九龙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邹城市之间,两榭目距仅20公里。它的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是感召和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
材料三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派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2007上海历史高考试卷
请回答:
(1)在材料一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礼仪用语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济宁九龙山被选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依据是什么? (2分)
(3)在某次儒学研讨会上,有关学者对儒家思想提出了如下三种不同的看法:
甲主张“儒学要重回国家文化权力中心”“以儒学文明回应西方文明,才能完成中国文化全面的复兴。”
乙认为,儒家思想的一统天下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性压抑沉重不堪,造成了思想文化的萎缩和创造力的衰减。丙提出,儒家思想有其合理的成分或糟粕的东西,要给予总结。 你同意谁的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 (3分)
(4)深入研究历史需要了解历史学的基本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以材料三为例,找出文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作为中国第一任驻外(西方)使节,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使英国,回国后倍受攻击,被迫卸职返回原籍;所写《使西纪程》因称颂西方文明而遭诋毁,终至毁版。光绪三年二月二十七(旧历),郭嵩焘与一千中、英友人讨论英国税务,得知英国官吏月薪300磅以上者,也都必须同等纳税之后,感叹道:“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
1877年,在给李鸿章的信中,郭嵩焘曾说:“窃谓中国人心有万不可解者。西洋为害之烈,莫甚于鸦片烟。英国士绅亦自耻其以害人者为构衅中国之具也,力谋所以禁绝之。中国士大夫甘心陷溺,恬不为悔。数十年国家之耻,耗竭财力,毒害生民,无一人引为疚心。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劼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是甘心承人之害以使朘吾之脂膏,而挟全力自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他的话心含痛楚而笔意冷峭,画出了顽固官僚的愚昧与可恶。
在当时的中国,顽固是一种社会病症,……复杂的问题在于,守卫祖宗之法常常同民族主义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成为公论。顽固的人们借助于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
郭嵩焘死后(庚子事变正盛之际),有人还奏请戮他的尸体,以谢天下。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郭嵩焘对英国社会和当时中国顽固势力有怎样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郭嵩焘历史悲剧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谣歌手彼得·西格尔的一首民谣《那些鲜花都去哪儿了》在四处飘荡:“花儿都到哪里去了?都被女孩摘走了。女孩都到哪里去了?都被男孩娶走了。男孩都到哪里去了?变成士兵打仗去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花儿覆盖了……”
在大规模的反战运动中,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抗议力量逐渐壮大,为了阻止战争机器的继续开动,黑人民权运动、嬉皮士、摇滚乐、女权运动的参与者也纷纷汇入了反叛的洪流,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反战运动。
全国各界人士都以大规模游行示威的抗议运动或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媒体表达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在全国性的反战浪潮下,约翰逊总统在1968年3月因民众的反对和党内反对派的斗争而最终退出竞选。作为一个发动战争的不得人心的总统,约翰逊离开白宫。继任的尼克松总统则向民众保证“新任领导将结束战争。”
(1)分析材料中美国反战运动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影响。
(2)概括指出20世纪后半期促进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未得天下之前,君主们无不“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既得天下之后,他们又“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鉴于君主对天下人的伤害,黄宗羲称他们是“独夫”、“民贼”和“寇仇”。黄宗羲还提出了变私天下为“公天下”的设想,“盖使朝廷之上,闾阁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材料二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夫驱奴虏以斗贵人,目何所往而不败?为了摆脱奴虏地位,严复主张,设议院于京师,而令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是道也此,欲民之忠爱必由此,欲教化之兴必由此,欲地利之尽必由此,欲道路之辟、商务之兴必由此,欲民各束身自好而争濯磨于善必由此。呜呼!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严复集》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严复治国思想的异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严复的思想主张。
(1 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口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材料二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义”或“经旨”而经国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其考校进士,以策论高、词赋次者为优等,策论平、词赋优者为次等。诸科经旨通者为优等,墨义通者为次等。已上进士、诸科,并以优等及第者放选注官,次等及第者守本科选限。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定周敦颐为道学之开山,但又论:“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
——《朱子语类》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认为当时社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范仲淹的具体改革方法及其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
主要随葬品 |
人殉情况 |
新石器时代 |
各种石器和陶器;中、晚期墓葬中还广泛发现猪、羊、狗等家畜 |
|
秦汉以前 |
平民墓葬中随葬品多为陶器,而王公贵族墓葬中则多见各种青铜礼器 |
殉葬奴隶竞有数百人之多 |
秦汉时期 |
随葬品中的青铜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精美漆器和各种丝织品 |
有所收敛,代之以木俑、陶俑 |
魏晋南北朝 |
瓷器与陶俑平分秋色 |
很少有人殉 |
唐朝 |
瓷器与陶俑,三彩陶器尤为突出 |
|
宋朝 |
玉器、铜器、乐器、礼器、生活用品、陶器、瓷器、金器、银器、兵器等各种工艺,种类日益丰富 |
宋无人殉;辽,金,元,有人殉 |
明朝 |
同宋朝 |
明初,有人殉;明英宗结束了殉葬制度 |
清朝 |
同宋朝 |
殉葬制度再次重现,康熙时结束殉葬制度。 |
据表格信息和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随葬品特点变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