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
①洪秀全在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②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③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 A.②③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②确立了战后美国始终如一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④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
| C.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 | D.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
某班历史课上,同学们围绕着“苏俄新经济政策”展开了激烈讨论,产生了以下四种结论,其中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 | B.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
| C.因为工农矛盾激化而被迫中止 | D.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实行农业集体化 |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①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②属于适应战时需要的军事性措施
③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④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