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地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度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现在就相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正。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平原,传播至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的“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英才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同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
B.“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 |
C.“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 |
D.“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
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
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
C.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汉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
D.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
B.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
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说明汉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
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并开始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夕阳近黄昏,所以无限好
①驱车从岳阳返回长沙,秋意已经笼罩了洞庭湖周围的田园。
②水田里的稻子早已收成,田地显得荒芜了。在连到天边的平原上,错落着一些草屋与垣房。
③小屋子上都立着烟囱,建筑还是依循古制,素朴而简单,有一种天然的、大气的美,特别是在秋天的午后,感觉爽净安宁。我想到在我们奔行的这条路两旁,正是诗人屈原一生活动的地区,那秋天的意味就更迷离凄清了。
④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⑤屈原的《九歌》就是写这一片美丽的景致呀!
⑥秋日的田原是美丽的。大地一片金黄,田地里所有的小房,金顶上飞散着炊烟。金橙,略带紫红的夕阳,垂挂在田野的边上。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美的夕阳,光灿灿兮袭我,令我深深震动。
⑦我们把车子停在靠近汨罗江跨江大桥的前方,走到田埂上,欣赏那正在奔向天涯的落日。时光的交叠,我想到两千三百多年前,屈原一定也这样看着落日,而当时他所见到的田原应该也类似今天呀!他投江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凄凉而美丽的黄昏吧?黄昏的夕阳总是引人驻足、令人遐想的,因为那片刻中无比的美丽,是那么无常、那么不可捉摸!一直到夕阳完全沉落,我们还是依依坐在汨罗江畔,看着血红的晚霞染着天空,夕阳的来去都是无言的,但它要说的话却弥布在天地间,它说:如果你看不见我的美,其余的就不必说了。
⑧大陆朋友突然感叹地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李商隐的诗,传唱到今天。生病不舒服的诗人看到无限美好的夕阳,感到无常、流变,才会生起这样的感慨。我对朋友说:这两句诗如果改成“夕阳近黄昏,所以无限好”,就更贴近我们此刻的心情了!在黄昏最后的那一刻,使我们珍惜、感动、已留下无限美好的记忆,因为我们“向晚心意舒,怀古看江水;夕阳近黄昏,所以无限好!”
⑨同一个夕阳,看的人不同,感受完全不同;即使是同样的人,不同时候看了夕阳,感触也不一样。
⑩屈原在《离骚》中不也唱过: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交翱翔之翼翼。(注:清晨在天河的渡口启程,黄昏时已到天上极西的地方,凤凰展翅连接着云旗,在天上比翼飞翔。)
⑪这是对夕阳深情的赞美,谁会想到不久后,他会投身于泛着金黄的汨罗江水呢?
⑫心宽,一切都美好!心宽,一切都宽!心美,一切皆美!
⑬心,进入了美的一瞬,就会看见不同的世界。
⑭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有段笔记:近观山色,苍然其青焉,如蓝也,远观山色,郁然其翠焉,如蓝之成靛也。山之色果变乎?山色如故。(注:近看山的颜色是苍青的,接近蓝白;远观山的颜色是翠绿色,像蓝转成深青一样。山的颜色果真有变吗?山还是原来的颜色。)
⑮是的,一百人看见的山都是绿色,但一百人看见的却有一百种绿色。千万人看见的夕阳都是同一个夕阳,但千万人却有千万种不同的心情!我是一百人之一,也是千万人之一。我不要求看不同的夕阳,也不要求看不同的山色……我只要在那深情的一刻,心美。因为我知道,心美,一切,皆美。在每一天的夕阳,在每眼看的山色,在每阵花香里,都一心。一心里,山色青、夕阳红、花香如故。你闻到花香了吗?
⑯花香无言说,尽在不言中。夕阳近黄昏,所以无限好。夕阳从未隐瞒。
⑰车子穿过汨罗江上的大桥。我想着:“从古到今,夕阳也没有什么隐瞒的呀!”
(选自林清玄《在云上》,有删改)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释文中划线句子“夕阳从未隐瞒”的含义。
文中第④段和第⑩段两次引用屈原的诗句,请鉴赏其表达效果
你认同“夕阳近黄昏,所以无限好”吗?请依据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亚太步入中国驱动的互联互通新时代
“互联互通”是2014年北京APEC上最抢眼的成果之一。11月8日,中国与APEC成员之外的7个国家,召开了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其联合新闻公报期待2014年北京APEC会议“制订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支持亚太经合组织继续致力于本地区互联互通并作出新的贡献”。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声明”强调,在2025年前完成各方共同确立的倡议和指标,加强硬件、软件和人员交往互联互通,实现无缝、全面联接和融合亚太的远景目标。
无论是亚洲还是APEC框架内的互联互通,都是以中国为重要网络节点,以中国为主要推动力,以亚洲、亚太和全球为主要受益方的全球互联互通史的新篇章。过去30多年,中国是全球互联互通受益者。国之大者,为地区与全球谋。如今,中国积聚了巨大能量,开始整合创新各种发展手段,合理配置、主动设计,通过互联互通的形式为地区和全球贡献公共产品。中国提出了21世纪亚洲互联互通是“三位一体”的联通,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联通,规章制度、标准、政策的软件联通,以及增进民间友好互信和文化交流的人文联通,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领域。
具体而言,互联互通为打通陆海战略通道,通过实体项目的实施,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市场的形成,促进广泛的互联互通,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共同形成有利于共同发展的贸易投资乃至人员、信息和资金移动的新规则。这有利于从根本上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纠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后危机时代”全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思维,确立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多样性的合作新范式。
互联互通还为中国与APEC的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APEC是应运亚太形势巨变而生的“亚太之子”,是冷战后亚太地区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的“老大哥”。25年来,中国借助APEC发展,通过APEC贡献地区,形成了相伴相生、共同优化亚太地区秩序的好伙伴关系。中国与APEC的关系经历了下海、试水、弄潮三个阶段。当初,中国决心下亚太经济之海、全球经济之海,在国内摸着石头过河,在亚太经济中学习赶海。既跃跃欲试,又战战兢兢。到现在,中国以亚太互联互通为主要抓手,重振APEC活力,“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未来的亚太互联互通建设,仍需要中国与其他相关国家一起,攻坚克难。一是要坚定亚太互联互通这个远大理想,“迎难而上”;二是面对种种主客观的限制和困难,要折冲樽俎,谈判协商,进行创造性地妥协,“见难而商”;三是在达成共识后,要将具体务实可持续地一样样推进,“克难而动”。本文第三自然段写了两方面的内容,即具体阐述了互联互通的和。
对于“互联互通”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亚洲和APEC框架内的“互联互通”,全都以中国为重要网络节点和主要推动力,目的是为了让亚洲、亚太和全球成为主要受益方。 |
B.“互联互通”,可以推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共同形成有利于共同发展的贸易投资和人员、信息、资金移动的新规则。 |
C.“互联互通”有利于从根本上缩小差距,形成“后危机时代”全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思维,确立能够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多样性的合作新范式。 |
D.“互联互通”为中国与APEC的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25年来,中国以亚太互联互通为主要抓手,重振APEC活力。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制订了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有力支持了亚太经合组织在本地区的互联互通。 |
B.APEC是顺应亚太形势巨变而生的“亚太之子”,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亚太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
C.二十多年来,中国与APEC共同发展,一同经历了试验、摸索等艰苦历程。如今,中国已具备能力,为亚太地区和全球贡献公共产品。 |
D.亚太互联互通的建设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困难,中国政府需要和其他相关国家一起,攻坚克难,实现融合亚太的远景目标。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本词在修辞上运用了与两种手法。
本词的标题为“超然台作”,请具体分析全词是如何围绕这一标题来展开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在第一段文字中,有一个促使林冲识破高俅阴谋的关键细节,这个细节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关键性在什么地方。
在第一段文字中,“风雪”不仅渲染了环境,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请简要分析一下“风雪”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作者在第二段文字中,不交代人物名字,而是用“一个”来代替,试分析其好处。
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对描写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五只鸡的乡村
欧阳杏蓬
①回家的这条路走了很久,一直想,总有一天,这条路会被我走没有,把城里的家和乡下的家合二为一,不再在远行中牵挂着、背负着或者遥望着。对家乡的一缕炊烟、一棵老树、一块水田、一个村子、一条小路、一片山岭都像宝贝一样,日夜数着,用漂泊姿态里深藏的温情和浓厚的怀念,一样一样地翻捡来,翻捡去,获取看似远离得虚无缥缈的却又令人不能割舍的亲情。
②家乡与时俱进,也有高楼,在羞羞答答地向城镇靠拢。耕地、庄稼地,能盖房子的,不计后果,惟恐落后,纷纷盖起了房子。耕地少一半,似乎没有人去在乎。或者在乎的,仅仅是眼前。
③回到村里,第一次见到鸡的孩子很兴奋,忘了疲劳,奔跑出去,要去泥地上抓鸡。
④一群鸡在屋前面的一棵梨树下刨着。我数了数,五只,清一色老母鸡。
⑤梨树下面,有草木灰,也有生活垃圾。被雨水打湿之后,发出特别的味道,乡村的味道,鸡呼伴而来。我们是与鸡为伍的,而现在的场面,一片荒草地近在咫尺,一棵梨树兀自立着,树下面五只鸡咕咕聚着,后面一块宽阔的水泥地,水渍斑斑,水泥地后面,是一幢气派的两层小洋楼。楼的后面,是几块干涸着的旱田。
⑥天是阴的,大块大块的黑云叠在一起,被风吹着,向东移动着。这是小时候经常看到的景象,要下雨了,大家都蹲在田里,风雨无阻的躬耕陇亩。现在,田野一片烟青,房子连成一排,入眼的,只有五只鸡。人都在房子里,老人看着孩子,孩子看着电视,我们向往的,此刻成了现实,村子似乎装满了幸福和快乐,但隐忧却给了我们这一代在外奔波讨生活的人。
⑦鸡或者狗,都还在。老屋还在,巷子还在,一切还在,却多了无数的荒凉。
⑧乡村里静静的,像在那里静了千年。门前空地上,五只鸡里,一只鸡孤单走了出来,或者它记起了什么,或者要回去暖窝,或者只是找水喝。一只鸟,立在柏树尖上,哇哇叫着,不知道它在这烟雨里宣誓着什么,或者这烟雨勾引起了它的一番乡愁,憋不住了,而在半空中呼喊着,或者哭泣着,抒发情怀。鸡无动于衷,它们习惯了这里的鸟叫虫鸣,像城里人一样按部就班地生活,只是,它们无须知道生活的使命。
⑨母亲说晚上杀鸡吃,我说喜欢笋子。
⑩后山一片葱笼,没有人去收拾。在向东的坡面上,水竹在遍地蔓延。原来的果园,因为无人管理,现在成了竹园。春末夏初,成了菜园。
⑾母亲拎出一捆笋子,我拈出一支,剥开笋衣,就闻到一股清香。我一直向往结庐南山下,过那种远离尘嚣的生活。但我拿不出决心,为生计牵绊得时常没有自己的主张。看起来在自由自在地生活,而其实像乡村里的一只鸡,无论鸟在头顶如何鸣叫,都唤不醒它回归鸟类,重新飞翔的欲望了。
⑿乡村的样子变了,乡村的人变了。但我隐约觉得,乡村有的东西仍然保存着,比如它的安静,它的悠扬,或者它的精神内核还是与土地亲近着,依然那么质朴,依然在保持着生机。乡村会不会荒废,我不知道,或者我知道,但现在,我不想去面对答案。我的乡村,无论发展成什么样的一种形态,只要母亲在,只要炊烟在,我们对乡村的关注和爱,就不会改变。
⒀此时,一只鸡窜过我的腿下,梗着脖子,缩着身子,鱼一样窜向我的孩子。
⒁孩子在吃饼干,一些饼干屑儿洒落在地上,鸡闻到了香味儿,几只鸡从不同的方面窜了过去。儿子扔了饼干,弯下腰就按住了一只,大叫:爸爸,爸爸,快来,我抓住鸡了。
⒂那一脸的得意忘形,如同我的童年。
⒃此刻,乡下的老家最为令人安心欢喜。.第⑦段中写到“老屋还在,巷子还在,一切还在”,为什么还说“却多了无数的荒凉”?
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第⑧段文字。
文章是否可以直接用“乡村”二字做标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综观全文,仔细揣摩,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