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日称,地球储存二氧化碳的潜力巨大,利用二氧化碳隔离技术,就可以把火力发电厂这样的污染大户变成清洁工厂。但是,推广该技术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
二氧化碳隔离技术,是一种捕集和储存二氧化碳的技术。通常的捕集方法是将含有二氧化碳的废气通过一个装有三维网筛的烟囱,废气在上升的过程中与从上方喷淋下来的化学溶剂相遇,二氧化碳被溶剂吸收,随后再将其从溶剂中提取出来进行压缩,然后用泵注入地下储存。最好的储存方式是地质储存,比如储存在废弃的油气田、盐田深层以及难以开采的煤矿层中,都在地下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深处
全球环境和能源项目主任雷恩·奥尔说,此项技术特别适用于像发电厂、水泥厂这样大的静止污染源,可以捕集二氧化碳排放的90%以上。考虑到全球石油消耗已占全部能源消费的85%,而仅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占了全球石油燃烧排放总量的40%,此项技术对二氧化碳的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令人高兴的是,地球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也是巨大的。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全球二氧化碳的储存容量在2万亿吨至10万亿吨之间。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称,2006年,全球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0亿吨,也就是说,即使把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捕集,地球提供的储存空间也足可以让我们用上100年。
挪威石油公司斯坦陶爱尔采取的方法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北海海底的盐田含水层深处。目前,全世界只有该公司经营的一个工业级的项目是盈利的,这还要归功于挪威政府推行的高额二氧化碳排放税。按照该税规定,企业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都要交相应的税费,从而鼓励企业尽可能采用绿色技术。
目前的绿色技术价格不菲。如果考虑到捕集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费用,发电厂排放每吨二氧化碳的成本是30美元至70美元,因此只有对那些不采用绿色技术的企业加征同等额度的税,才能使得这项技术切实可行。
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正尝试利用深层煤矿来储存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和煤形成某种化学键,因此这种方法不仅更安全,而且还可以将煤层间的天然气释放出来。不过这个项目还只是在初期阶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萨雷·本森认为:“我们需要上千个这样的项目,但前提是在全球范围内要有一个明确的政策,这是最重要的。估计20年内,二氧化碳隔离技术将成为一项成熟的工业技术。”
(选自《科技日报》)
下列对“二氧化碳隔离技术”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隔离技术是一种捕集二氧化碳并用泵注入地下进行储存的工业技术,也称绿色技术。
B.二氧化碳的捕集方式通常是利用化学溶剂在三维网筛烟囱中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过来,从中提取并进行压缩。
C.隔离出来的二氧化碳的最好储存方式是地质储存,它能储存在废弃的油气田、盐田深层以及煤矿层中。
D.二氧化碳和煤可以形成某种化学键,正在尝试深层煤矿储存二氧化碳的方法使得这项技术更具价值。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估计,2006年,全球人类活动产生的总的二氧化碳为270亿吨,依次推算,地球提供储存二氧化碳的空间足可以让我们用上100年。
B.二氧化碳隔离技术对二氧化碳的减排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制约这项技术推广的就是各国政府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支持。
C.只有对那些不采用二氧化碳隔离技术的企业征收30至70美元的税费,才能使这项绿色技术切实可行。
D.利用二氧化碳隔离技术,可以把火力发电厂、水泥厂这样的二氧化碳高排放量造成的污染至少减少90%,从而使这些厂变成清洁工厂。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全世界只有挪威一家石油公司采取二氧化碳隔离技术是盈利的,一是因为得到了挪威政府的政策支持,二是因为选择了将二氧化碳注入北海海底的盐田含水层深处。
B.由于地球储存二氧化碳的潜力巨大,而目前二氧化碳隔离技术又有一定的基础,如果全球范围内有一个明确的相关政策支持,此项技术就有望成为二氧化碳减排的新途径。
C,二氧化碳隔离技术特别适用于大型的发电厂、水泥厂这样的静止污染源,而其它小型有污染的企业则不太适用,成本太高。
D.现今成功实行了二氧化碳隔离技术的只是挪威斯坦陶爱尔公司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小组。但只要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估计20年内,这项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广。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汉武帝建立了独立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制度的渊源可追溯到秦代的御史监郡制。自惠帝以来的御史监郡制已经出现了监御史不奉法、多失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文帝不得不派丞相史巡视地方并督察监御史的行为。但是,丞相史巡视又带来了监察权力不集中,监御史、丞相史职事重叠交叉、互相推诿的问题。汉武帝元封元年.御史监郡制废止,建立了刺史制度。
关于刺史之职掌,根据颜师古注引的《汉官·典职仪》可知,刺史“以六条问事”,不在六条范围之内的,则不予过问。而从“六条”的内容看,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有关。这里的“二千石”是指郡国守相,因而刺史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这表明武帝初置十三部州刺史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防止守相专权坐大。
这一制度一直为后人所赞誉,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乃百代不易之良法”。隋朝的巡察六条制度,唐朝的十道巡按制度就是西汉刺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不过根据《汉书》记载,刺史职责还包括对诸侯王的监察。
汉武帝设立刺史,实现了监察权和行政权相分离,标志着汉代对官吏监察权的独立,也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但是,随着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掌握监察大权的监察官权力越来越大。监察制度设立的目的是监督百官.尤其是地方郡守的贪腐和不法行为。如何保证监察官吏自身廉洁,真正做到依法监察又是一个新的问题。秦汉时期在监察制度设计上,既让监察权与行政权逐渐分离,扩大监察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对行政官吏的权力制约,又运用行政手段,制约监察权力的膨胀,以保证监察权力被制约在一定范围以及监察官吏的清正廉洁,形成了一种双向制衡机制。
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使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虽然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吏的严密监督之下,但反过来,秦汉时期所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进行举奏弹劾。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权力很大。汉武帝为了防止刺史滥用职权干扰地方政务,规定刺史只能以“六条”监察。如果依法行事,则会受到褒奖。如果刺史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并使其受到惩罚。
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吏一样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期要求监察官吏之间相互监督,尤其是御史中丞负有对本系统属吏督察之责。如严延年是侍御史,仅仅因为没有阻止受到弹劾的大司农入宫,作为侍御史的严延年就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秦汉时期监察制度设计上的这种相互制约机制,既是保证行政官僚廉洁奉公、勤政廉政的需要,又有效防止了监察权力失控,避免监察权力滥用。
(节选自李传印《“百代良法”已是一个传说》)
下列关于“刺史制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刺史制度是一种独立的中央对地方实施监察的制度,最先为汉武帝所建立。
B.刺史制度的源头可上溯至秦代的御史监郡制,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刺史制度是在御史监郡制及丞相史巡视制均让监察权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建立的。
D.刺史制度由刺史对地方行使监察权,其监察的主要对象是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

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秦汉时监察权与行政权“双向制衡”关系的一项是()

A.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使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
B.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吏的严密监督之下,同时所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举奏弹劾。
C.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若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并使其受到惩罚。
D.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吏一样,均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对“刺史六条”作出了解释说明,由“六条”内容可看出刺史的监察对象是哪些人。
B.清代顾炎武对“刺史六条”给予高度评价,隋朝的巡察六条制度及唐朝的十道巡按制度都完全遵循了汉代的“刺史六条”。
C.汉武帝设立十三部州刺史,加强了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有效地防止了守相专权坐大,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D.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御史中丞对本系统属吏负有督察之责,如侍御史严延年曾因滥用职权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不识(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 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哲学的“终极关怀”
陈伯海
人作为有灵性的生物,对其生存意义之究竟不能不有所关顾,即通常所谓的“终极关怀”。而当终极关怀以终极思考的方式展示出来时,我们就有了哲学。哲学思考要穷原尽委,往往以追索终极真理为目标。终极真理不可能存在,思考的目标实难达到,但充当思考动力的终极关怀却源源不绝地在发动着。一方不停地推进,一方又始终落实不到目标,于是哲学永远行进在途中,这也便是很多人之所以迷恋上哲学思考的缘由。
说哲学“永远在途中”,并不意味着它停滞不前。恰恰相反,它经常呈现为不断前进、变化的运动过程,具体表现形式便是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努力。严肃而深思的哲学家们每提出一个新问题,往往就能打开一片耐人探究的新领域,而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各种尝试,亦为充实与丰富这方面领域的探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哲学便是这样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着自己的思维空间,并借以促成人类思考方式愈益向前发展。相比之下,我个人似更倾向于提出问题的重要价值,我认为其对于思考方式的更新具有决定性作用,至于为解答问题所展开的种种努力,尽管也有助于促进入们的思考,尚非关键所在,因为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必然要关联到哲学“本原”问题,而说到底,“本原”是不可能予以彻底“解决”的,一切为解答问题所作的努力,再好也只能达到在这个领域内穷尽其可解数的程度,且最终会证明这个领域和这条思路自身仍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从而提示人们必须转换思路,以寻觅新的问题切入点和新的思考方式。
这样一种由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交相更替轮回而构成的运动轨迹,已为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的关注重心,有一个由本体论转为认识论以至语言论与生存论的演进过程。两千多年前,在哲学的故乡—古希腊,哲思的发端以直接追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为标志,这个习惯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为之绞尽脑汁,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而终不免陷于“独断”。近世以来,随着工业文明和实证科学的兴起,人们意识到需要将思辨建立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之上,遂转而探讨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试图弄明白人能不能认识或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论转向”。“认识论转向”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活动新天地,致使客体与主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经验与超验之类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填满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各种唯物论与唯心论、经验论与先验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思想体系亦同时并出而相互争鸣,但究其竞,终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奥秘,更不用说通过认识能力的考察来追溯存在的本原了。
跟踪着哲学行进的步伐,我们绕了一个圈子,最终似乎回到了它的起点,那便是:由追问“存在”的本原来确立人生的意义,借以实现人的终极关怀,这不正是古希腊贤哲们赋予哲学的使命吗?但思考决不会简单地重复。我们不再像古代哲人们那样去孜孜于求索出某个恒定不变的实体,设作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本根,却要将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视以为世界的本然。我们也不会像近世哲学家那样一力注目于人的认识能力或语言形态,用以界定人与其对象世界之间的关系,要从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的总体关联及多重性交涉上来把握这一复杂的关系。当然,我们更不会为突出个人的“自由意志”,生硬地将客观实在从自己的视野里一笔勾销,乃是要极力维护世界的整体性,使天人、群已、人我之间既分又合的存在方式与互动作用得以凸显出来。应该说,这里孕育着一种新的哲学思考路向,它是由人们当下生存状况中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所引发的。新的思考能否适应这类新问题,只能拭目以待,但新的思考也许能让不断演进着的西方哲学同古老的东方智慧接上茬,这个动向似可关注。(摘自《光明日报》)
关于“终极关怀”与“哲学”的叙述,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其所生存的意义原委的关注,以终极思考的方式展示出来时就有了哲学,而哲学历史的发展最终还是回到了追问存在的“本原”这一问题上。
B.哲学思考要穷原竟委,它以求索终极真理为目标,由于充当思考动力的终极关怀在源源不断地发动着,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提出问题具有最重要的价值。
C.哲学经常呈现为不断前进、变化的运动过程,它不断更新和拓展着自己的思维空间,但是最终还是难以把哲学问题彻底解决。
D.人们为解决本原问题所做作各种努力,都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人们必须转换思路,找到新的切入点和思考方式。

下列对“哲学发展史”“认识论转向”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转换思路,解答哲学问题,这些努力交相更替并形成一种运动轨迹,这已被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所证实。
B.对世界本原的直接追问是古希腊哲学发端的标志,许多哲学家对此给出了各种答案,但这些答案最终都被证实为个人主观的判断。
C.近代对实际经验的重视,说明人们意识到哲学思辨需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使人们的认识论转向,这样人们就肯定会揭示存在的本原。
D.认识论转向为哲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使得哲学思想体系变得庞杂并相互争鸣,但最终仍然不能揭示人的本原的问题。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终极关怀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而人类探究哲学的过程中出现了方向的转变,最终还是回到人的终极关怀角度。
B.随着工业文明和实证科学的兴起,促成了哲学认识论的转向,这二者为揭示人的意识活动的奥秘提供了实践上的支持。
C.将某个实体作为世间万物存在的本根,从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的总体关联等角度来把握等,这都是中外哲学家认识世界的形式。
D.新时代引发了新的哲学思考路向,就是要极力维护世界的整体性,这是由人们当下生存状况中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发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有删节)
冯至
⑴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
⑵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⑶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⑷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⑸ 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也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⑹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7)这中间,高高耸立起来那植物界里最高的树木,有加利树,有时在月夜里,月光把被微风摇摆的叶子镀成银色,我们望着它每瞬间都在生长,放佛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周围,甚至全山都带着生长起来。望久了,自己的灵魂有些担当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对着一个崇高的严峻的圣者。但是,这种树本来是异乡的,移植到这里并不久,那个山村恐怕不会梦到它,正如一个人不会想到他死后的坟旁要栽什么树木。
(8)秋后,树林显出萧疏。刚过黄昏,野狗便四出寻食,有时远远在山沟里,有时近到墙外,作出种种求群求食的嗥叫的声音。更加上夜夜常起的狂风,好像要把一切都给刮走。这时有如身在荒原,所有精神方面所体验的,物质方面所获得的,都失却了功用。使人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自己一点也不能作主。风声稍息,是野狗的嗥声,野狗声音刚过去,松林里又起了涛浪。这风夜中的嗥声对于当时的那个村落,一定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对于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
(9)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第一段,“这座山林”是否属于“人类以外”的那种去处?依据是什么?
第四段,作者引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第五段,“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他提到了哪些风物?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9分,每小题3分)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房中术甚至还是一种仙家秘术。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 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选自《书屋》2011年01期,有删节)
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C.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A.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B.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C.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D.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B.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C.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