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是一位近代人物的纪念邮票,其中对此人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
② 曾主编过《生活周刊》和创办生活书店
③ 还曾创办过《新华日报》
④ 曾为《义勇军进行曲》作词
|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 C.③④ | D.①③ |
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近代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及失败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A.出身贫贱低微,社会地位低下 |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
| C.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 D.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刺激 |
“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五四运动 |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D.中国政府的措施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