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本是前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如图),有段时间曾在我国广为流传。这个时期最可能是 
| A.20世纪20年代初 | B.20世纪40年代初 |
| C.20世纪50年代 | D.20世纪90年代 |
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
| B.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
| C.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 D.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材料反映了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很高 |
| C.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经营方式 |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
|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
| C.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
| D.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
洋纱由机器生产,生产技术先进,做工精良,价格便宜,舒适感较好;而土纱由手工制作,效率低,价格高,做工粗糙,制成衣服舒适感较差,故近代“洋纱一项进口日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
| B.传统棉纺手工业逐渐失去竞争力 |
| C.中国南方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
| D.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
|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