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与墨子的“兼爱”相比,孔子的“仁爱”注重()
A.调节人际关系 |
B.倡导重义轻利 |
C.讲求实际功利 |
D.区分等级名分 |
“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孔子( )
A.有浓厚的参政意识 | B.提倡因材施教 |
C.用儒学教育弟子 | D.主张有教无类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材料反映出孔子( )
A.主张用残酷的刑罚统治人民 |
B.主张用“政”和“刑”来治理人民 |
C.主张用“德”和“礼”教化约束百姓 |
D.主张“政”、“刑”、“德”、“礼”并用 |
亚里士多德“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这句话的本质含义是( )
A.人是动物 | B.人隶属于城邦 |
C.政权由中产阶级执政 | D.公民的义务就是履行城邦的职责 |
历史上称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弟子们为()
A.民主学派 | B.自由学派 | C.逍遥学派 | D.公民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