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调整( )
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B.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
C.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 D.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
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一方面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大量销毁商品,这一矛盾现象
①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③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家人为造成的④反映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和销售的矛盾直接引起的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④ | D.③④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
B.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提到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 B.人们可以乘坐火车外出 |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