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30年代与20年代相比,国际政治局势的最大变化是什么?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及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多极化趋势加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根据下列提示,完成有关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缺少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另一方面又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代表的历史含义。

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的性质
主要历史意义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运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辛亥革命
孙中山
B
C
南昌起义
周恩来、贺龙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A: B:
C: D:
(3)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的?
(4)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大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辩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下列要求完成辩题为“十月革命的成败”的辩论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指出这一材料在辩论过程中有何作用?请归纳材料中能够支持反方论
80多年来,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早在革命胜利初期就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他们的主要论据是当时的俄国不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而不具备发生革命的物质条件。这一观点后来并未销声匿迹。近年来,在苏联解体的背景下,这种观点又有所发展。一些学者把苏联解体的根源与十月革命联系起来,把前苏联面临的种种政治、经济危机归咎于十月革命。
(2)辩论过程中,如果你持正方论点,为批驳反方论点,你将搜集哪些方面的材料?
(3)如果把上述辩论过程(从启动到结束)分为四个环节,请分别写出这四个环节的主要任务。

阅读下列材料
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秦朝“帝国结构”的主要表现。材料中的“……”具体指什么制度?
(2)你如何理解“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3)“这种帝国结构”在清朝时期有何调整?这种调整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经济、政治发展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著《现代中国的历程》
(1)据材料一,理学对儒家思想有哪些新发展?(4分)这些发展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清朝学者赵翼的《陔余丛考》,对历代正史中受儒家伦理熏陶而累世同居的、并受政府褒奖的孝义之家的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以宋朝的人数最多。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宋代士绅阶层人数增多,常常通过教育进行规训,以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通过童蒙读物的传播,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常常有的娱乐性戏曲、说唱,把上层人士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广泛地传递到了民众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2)据材料二,宋朝时期怎样推动理学思想逐步深入到古代中国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3分)
材料三 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任何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支撑,技术和制度只是文化土壤上长出的智慧之果。(古代)中国高度重视和发展了领先世界的农耕文明,也创造了雄视天下的文化繁荣和经济积累。当西方国家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推动工业革命而逐渐崛起时,中国因文化的保守和落后,错失了两次产业革命的机遇。3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也肇始于思想和文化的解放,带动了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科技的进步,让中国抓住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从而实现了工业的崛起和经济的腾飞,进一步印证了文化的力量。——《“文化兴国”战略与中华民族复兴》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实施“文化兴国”的理由是什么(2分)?你认为当今中国已具备了哪些文化兴国的条件(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