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呈现哪些新特点?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律规定,对社会成员在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内在稳定器”,只有做好社会保障,才能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促进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石老人自述》中,齐白石说起过一段往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大旱灾,饥民一群一群到有钱人家吃饭。“他们去的时候,排着队伍,鱼贯而进,倒也很守秩序,不是乱抢乱撞的。到了富户家里,自己动手开仓取谷,打米煮饭,但也不是把富户的存谷,完全吃光。吃了几顿饱饭,又往别的地方,换个人家去吃。乡里人称他们为‘吃排饭’。”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场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观念?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公会作为雇用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待遇,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罗斯福新政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施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3)材料三指出二战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据此谈谈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
材料四“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现阶段,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主要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定群体给予照顾;第二主要是通过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第三主要是国家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
——尹蔚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求是》2010年第24期
(4)据材料四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8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是一个精神、理智、心灵上的王者,他感召和引导着印度人民通过几十年不屈不挠的非暴力斗争和不合作运动,赢得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也正是他的精神,给迷茫和狂乱世界带来了一种希望,一种光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印度的反英情绪高涨,1920年上半年各地罢工达200多次,参加人数达150万人。1920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的计划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1921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入高潮。这一年各地罢工396次,参加者60余万人,甚至部分地区出现农民拒缴租税和武装暴动。但是,到了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及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走向低潮。
材料二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对我而言,羔羊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我可不愿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
——甘地
材料三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此“计划”第一次在印度使用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甘地甘地不合作主张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合理评价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据材料三,你如何认识“甘地的遗产”对今天的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制度变革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1)在两则材料中的改革中分别实行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材料一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次改革旧制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材料一新中国电影与嘎纳电影节的渊源远可上溯到1956年,那一年,成立不足十年的年轻共和国首次派出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嘎纳电影节。这里曾是众多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人迈入国际视野的晋身之阶,也为一些难见天日的所谓“禁片”提供了扬名之所;当中国演员作为评委踏上红地毯,青天白日旗却在电影宫外悄悄升起。
——朱晓云《一个你不曾了解的嘎纳电影节》
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苏联带着电影《新中国》参加嘎纳电影节遭到拒绝的原因。
材料二由于美国的战时总统罗斯福是那种玩弄美国式选举政治登峰造极的“民主”政客,对戴高乐那种如圣女贞德和波拿巴将军般的传奇性“独裁”领袖怀有极其强烈的政治偏见,认为戴高乐未经法国人民选举授权,无权代表法国的利益。又因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二战初期的迅速溃败和对纳粹德国屈膝投降,罗斯福根本不愿意承认法国的大国地位,打算在战后把法国作为一个二等国家甚至是附庸国家来对待,一度还有过占领和肢解法国本土的计划。
材料三新方案在坚持反对“两个中国”的原则立场的同时,对建交的具体步骤和“驱蒋”的具体方式采取了变通处理的方针:不要求法国先宣布同台湾断交,而以内部默契这种匠心独运的方式处理法台关系问题,即在中法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承担相应义务达成默契的情况下,采取中法先宣布建交从而导致法台断交的特殊方式。
⑵从材料一到材料三,中法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分析法国与中国建交的政治目的。
——《中法建交秘闻:周恩来向法国使者口授三点默契》
材料四中法建交是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两位世纪伟人高瞻远瞩做出的政治决断,也是世界历史和中法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东西方两个伟大国家从此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50年弹指一挥间,中法关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虽然两国国情不同,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也有明显差异,但两国都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精神,都坚定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都视对方为重要合作伙伴,都始终坚持友好合作的大方向。正是在此基础上,尽管国际局势和两国各自都经历了很大变化,中法关系却始终充满活力,日益走向成熟。
——王毅《今日中国》
⑶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中法关系却始终充满活力,日益走向成熟”的主要因素。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张鸣:《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
材料二“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材料一中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材料三 有学者说:“自秦开始,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作;至及汉代,则赋予这种体系以价值合理性。”
(2)材料二中“完成了其形式合理性的工作”主要是指?
材料四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专制的王权。……因此,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3)材料四中英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什么?如何实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