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目前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心系灾区人民安危,坚持以人为本,果断决策,紧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灾情发生后立刻发出重要指示。以后又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有评论说这次抗震救灾可以看作是党中央号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几年来的一次大练兵。从决策到组织、协调,从应急管理到建立长效机制,从短期救治到长期的规划重建,无一不是艰巨考验。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各个岗位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
当大地震袭来之时,位于嘉陵江畔的徐家坪村房屋倒塌,瞬息之间变成一片废墟。全村149户578人中,80户226人受灾,17户54人无家可归。望着无助的村民们,村支书蹇军高声喊道:“大家不要急,不要慌,党员和年轻人跟我来。如果大家没有吃的,就到我家里去吃;如果大家没有住处,就住在我家里。”
抗震救灾要举全国之力,建立和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是举全国之力的一项有效措施。江苏对口支援的是地震重灾区德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支援灾区的重建工作。
(1)有人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唯一保证。请谈谈你的认识。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这一观点的理解。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各级政府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妥善解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丈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丈化的支撑。
(1)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样性。你对此如何认识?
2008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请你就我国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几点建议。
材料一:据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4岁以下的网民占全国上网总人数的55%,在泡网吧的人群中青少年占80%以上。有的中小学生对上网非常着迷,给自己的学业、健康和精神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不少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一切都是不诚实的,因而用假名、说假话、不负责任地胡言乱语成了一种“时尚”。
材料二:据调查,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大多数黄色网站允许中小学生随意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以及网络犯罪等,已经成为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综合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解决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百家讲坛”节目,易中天、阎崇年、于丹等一批专家学者走下大学讲坛,将“三国演义”、“论语”、“历史疑案”等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告诉观众,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学者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为期一年的“品三国”,迅速成为2006年首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热点。易中天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揭开疑云重重的帷幕。“百家讲坛”比较好地解决了学术品位和形式大众化的关系问题。
“百家讲坛”解读经典文化作品为什么受到包括年轻人在内的许多人的追捧?
材料一: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同时又是不平凡的一年。历经了雨雪冰冻灾害、“3·14藏独打砸抢事件”、“汶川大地震”,使中国人经受了检验和洗礼。随着抗震救灾的胜利,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尤其是神舟七号顺利发射升空,进一步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彰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
材料二:某班同学在网上浏览相关信息时发现了这样一首诗:
献给坚强的中国
当风雪阻断归路, 我们彼此取暖!当主权面对挑战, 我们亮出利剑!
当圣火遭遇屈辱, 我们义无反顾!当病毒吞噬生命, 我们用爱弥补!
当列车冲出轨道, 我们竭诚互助!当震撼撕裂大地, 我们开山辟路!
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加油,同胞! 加油,中国!
同学们被诗中流露的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深深感动。
结合材料回答:
(1)当前为什么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2)分析当前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