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讲史的时空观
①古代小说与讲史各有门庭。小说家既可说今,也可道古,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讲史家却只能演述古事,如《三国演义》《新编五代史平话》。
②时空观不同是历史与文学最主要的差异。即使运用了想像,历史形象和事实也都必须建立在时间空间的坐标上。这个时空,是一个公共的、自然的时空,是惟一的,不可改变亦不可替代。而文学中的形象和事实,则被安排在一个特殊的人造时空——作品中。这个时空独立自存,与作品以外时空无必然关联。其中的事件,可以自为因果、自为起始与结束。历史则必须追问“灰姑娘嫁给王子以后”。讲史中的时空,是历史性的。小说中的时空则属于文学性,是作者创构的私有时空。正所谓:“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可对公共的、自然的时空予以压缩、扩大;亦可自我构筑一个时空,让事件在其中发展。有时也会借用一段公共时空,作为小说的历史场景。但这些时空是借用的,其时其地与所叙之事并无逻辑的、必然的有机关系。
③历史对小说没有限制性,却是讲史的叙述基础。讲史所述古事不能违背公众客观的历史认知。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历史进程,为社会中人所共同认知。讲史必须为这个公共的、自然的时空服务,不能让张飞大战岳飞。
④讲史常只能讲一段时间中的历史,但历史并不因所讲史事结束而终止。中国的讲史对空间缺乏应有的关注,不曾考虑历史也可以用“共时性”的空间布列来说明,而是惯用以时间瓦解空间布列的方法来说明历史。具体体现在常运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意象。例如三分、五代等空间上分裂抗衡的局面,讲史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把它时间化。分立的空间,被束成一条时间线,它在某些地方分散了,但散开的丝缕不久又合拢,线仍是一线。
⑤这时,时间是线性的、连续的。依此时间观,讲史者事实上进行着与正统史学家完全一样的历史叙述工作。讲史,比以纪传体为主要叙述形式的正史,更严格地采用了编年叙述的方法。                             (选自《读书》龚鹏程《讲史的门庭》,有删节。)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家既可说今,也可道古,不受自然时空的限制,所以小说中的事件可以跨越历史时代,也可以浓缩在历史上的某一天。
B.《西游记》借用“唐朝”这段公共时空作为小说的历史场景,但小说所表达的内容与唐王朝的历史并没有必然的有机关系。
C.历史是讲史的叙述基础,讲史必须尊重史实;讲史者纵然再同情蜀汉,也不能把三国的历史讲成蜀汉统一了中国。
D.中国的讲史者事实上进行着与正统史学家完全一样的历史叙述工作,也就是说讲史者与正统史学家的工作性质其实是一样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珍惜牵挂
何山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它可以连接亲情,连接友情,连接爱情,连接乡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乡情魂系梦萦的牵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距离遥远却无法阻断彼此友情的牵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爱人缠绵悱恻的牵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家人血浓于水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牵挂的缺憾:“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牵挂的寄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的蕴含:“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是牵挂的执著……
牵挂是人生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
人间的温情需要用牵挂来表达。
牵挂,其实就是一封满是错别字的简短家书:丫儿,你在外边还好吗?
牵挂,其实就是悦耳的电话声带来的亲切的问候——“你好”、“妈,我想你了”、“豆子,在哪发财呢?”
牵挂,其实就是小小手机荧屏上彩色的信笺——“亲爱的,我在北京,想你。”、 “冬天了,家里买煤了吗?”
牵挂,其实就是来自大洋彼岸温馨浪漫的伊妹儿:满天星星都是我思念的眼睛在凝视着你。
牵挂,其实就是你身后那双期盼的眼睛,那份刻骨铭心的惦念……
有了朋友和亲人的牵挂,人生才会远离孤独和寂寞。
当你从母亲温暖的身体里挣脱,来到这个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从蹒跚学步到哑哑学语,从嬉笑怒骂到举手投足,都无一例外地牵动着母亲的心;村中的小学,乡里的中学,城里的大学,我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成长,就一天天地远离家乡,远离母亲。当你终于独立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时,就带走了母亲心中那份对儿女永远的牵挂,却把自己那份生疏粗糙的牵挂留给了母亲……
一个人在他乡打拼,心灵和身体经受着艰苦的历练。繁重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那份留给母亲的牵挂,更加生疏粗糙。
你说:我在外面努力打拼,艰苦创业,等我有能力挣下了温馨可人的家园,就把母亲接过来享福;
你说:我在外边很好,不用母亲惦记。我独自承受艰难困苦,一个人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能告诉母亲,免得她担心和忧虑;
你说:我会按时寄钱回来,让母亲衣食无忧;
你说:母亲的身体还很硬朗……
于是你封锁了自己的一切消息。一个月、半年、一年、两年……十年过去了,母亲日日在村头的小河边徘徊,幻想着路口的车上突然跳下你熟悉得有些陌生的身影;任凭渴盼的眼睛望穿秋水,任凭思念的愁绪日夜煎熬,皱纹刻满了额头,白发染遍了两鬓,岁月让母亲迅速苍老,牵挂让母亲寂寞和消颓。孩子啊,你可知道,母亲不需要冰冷的钞票,只想跟你吃一顿土豆白菜;母亲不需要富丽豪宅,只想跟你在一铺炕上唠唠嗑;母亲不可能给你物质上的帮助,可是,母亲的老屋是你永远的依靠和港湾;无论你富贵还是贫穷,母亲的怀抱永远是你休憩的家园……
你终于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了,迎接你的却是杂草丛生的荒坡上那一抔寂寞的黄土……
“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朋友,多给亲人一些牵挂吧,其实很简单,就是轻轻拨动一下手指,亲切地叫一声“妈”,她永远乐于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成功与失败。常回家看看,不用带一大堆东西,就是跟母亲聊聊天,听听她的唠叨,让她永远保持着骄傲和自信。让她觉得在孩子心中,母亲,永远最重要,母亲,永远是你最亲最近最爱的人!
生活需要别离,也需要牵挂。因为人生就是一首牵挂的歌,谱出生活律动的乐章,唱出人生的悲欢离合!
(原载2005年11月18日《青年文摘》,略有改动)
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具体表现“有了朋友和亲人的牵挂,人生才会远离孤独和寂寞”?
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⑴儿女留给母亲的牵挂“更加生疏粗糙”的原因是什么?
⑵文章通过哪个情景来印证“‘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文中“母亲日日在村头的小河边徘徊,幻想着路口的车上突然跳下你熟悉得有些陌生的身影”,思念儿女的母亲为什么对儿女的身影既熟悉又陌生?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散文,以“牵挂”为感情线索,重在讴歌充满温馨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
B.本文通篇所写的牵挂之情就是指父母对儿女的思念之情。
C.作者在文章中直抒胸臆,呼唤人们一定要珍惜牵挂,要多给亲人以牵挂。
D.本文最后一段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冷漠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讥讽,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追逐功得而迷失亲情的极度愤慨。

E、本文语言优美,开头引用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使读者沐浴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从而产生对“牵挂之情”的感动、回味和联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回家是一种感觉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征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开。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年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在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觉。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为,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文中反复说“回家是一种感觉”,“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又说“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请结合全文分析:
(1)反复说到的“那种感觉”指的是什么?
答:
(2)“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还为了什么?(不超过10字)
答:
第七段中说“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为什么?
答:
文章是通过哪几层内容来表现回家“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的?试用简洁的文字分层概括,并说说这种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不像一般写乡情的文章那样去回忆故乡的生活场景,而是着重抒写了自己羁留异乡时,对故乡的一种刻骨铭心的复杂感情。
B.作者描绘了回家时所见的故乡景色,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写出了对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C.文章构思独特,虚实交融,反复抒写了对故乡矛盾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思,有回肠荡气之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D.文章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们因追逐功利而迷失自己,变得冷漠的现象的讥讽,深化了主题。

E.本文语言优美典雅,含蓄蕴藉,化用古诗词贴切自然,富有抒情笔调的语句使文章韵味无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流浪与回归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要告诉人们的,恐怕是说在爱情的“城堡”,外面的想进去,进去的想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其实,推而广之,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对于困守一隅的人来说,这句歌词的魅力太大了。①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那些流浪者的生活,心里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②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要生出厌倦的情绪。
他们在心底自语:既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何不出去走走看,也不枉一世的时光。于是,有从婚姻的城堡纷纷走出去的,有从熟悉的故土纷纷走出去的,有从乏味的工作中纷纷走出去的,甚至有从生命这头走向了死亡的 ……人们态度坚定,义无反顾,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我想,这是人类的一个大悲剧,一种深刻的厌倦情绪无从排遣的必然结果——人类的大迁徒,大流浪。
一个人,当他对身边的一切深感厌倦无聊时,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意义和价值荡然无存。改变生命困顿的局面,惟一的办法就是“冒险”。而“流浪”正是“冒险”的具体行动。我们知道的许多大冒险家,往往是流浪者。分析他们的行为,固然可以找出不少对社会有意义的因素,但根本点却是为了摆脱生命的厌倦情绪。③
我们看到了很多行色匆匆的流浪者,也看到了很多面色憔悴的心灵流浪者
那么,流浪者的情形如何呢?
又有一首歌唱道:“我想有个家。”
这个“家”不是日常概念的家,它的涵盖面很大,是所有流浪者想回来的一个托词,一个沉甸甸的恋旧“回归”情绪。④但是,在经历了许多陌生和新奇之后,兴奋消失了,深感腿脚跑累了,骨架松驰了,心灵劳顿了,厌倦情绪再度油然而生。于是,久存于心底总不敢窥顾的一个铭心刻骨的词冒出来了——“家”。心头一惊。原来,无论走到哪里也找不到可依恋的归宿,只是随便走了走,看了看;原来,我们只是世间的一个匆匆过客!“我想的个家”,这句低沉而嘹亮的呼唤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震撼着流浪者的心魂。回去吧,我从哪里来,原回哪里去。对从前嫌弃厌倦的一切又生出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土也可亲,城也可恋,人也可爱,梦里总是从前的人和物。“回去”又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想头,并构思着一步步具体化行动。最后,终于“回来”了。
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
人生就这样反反复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和“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为什么使我们百听不厌?就是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和骨头里与生俱来地存着一个信念——流浪与回归。
第1段说“我们对于许多事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⑴“此”指代什么?
答:“此”指代□□□□□□□□□□□□□□(不得超过14个字)
⑵为什么说“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寓言’”?
答:因为这部小说□□□□□□□□□□□□□□□□□□□□□□□□□□□□□□(不超过30字)
分别写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有个家”这两首歌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答: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首歌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
□□□□□□□□□□□□□□□□□□□□□□□□□□□□□□□□□□(不超过34个字)
⑵“我想有个家”这首歌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
□□□□□□□□□□□□□□□□□□□□□□□□□□□□□□□□□□(不超过34个字)
“行色匆匆的流浪者”和“面色憔悴的心灵流浪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答:⑴相同点:□□□□□□□□□□□□□□□□□□□□□□□□□□□□□□□□□□□□□□(不超过38个字)
⑵不同点:“行色匆匆的流浪者” □□□□□□□□,而“面色憔悴的心灵流浪者” □□□□□□□□□□□□□□□□□□□□(前者不得超过8个字,后者不得超过20个字)
“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充满新奇,有新的朋友,新的山水,新的生活,魅力无穷。”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一句话,它应复原于哪个位置?()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下列各项中,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两项是()()

A.“心灵流浪者”指常想着“流浪”,但未能实现的人。
B.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因为人是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家”的。
C.在人们心目中,“流浪”与“回归”是一对矛盾的存在。
D.产生“回归”的心情是因为对从前的一切又生出了一种亲切感。

E、“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含有不安于现状的消极因素,是不值得肯定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金鱼的抉择张挥
“乔治,移民到澳洲去的事,你到底作了决定没有?爸爸又写信来催了。”
双手握住驾驶盘的乔治,没立即回答他太太的话。因为他注意到前面有一辆小型货车正要驶离路边的车位,如果手脚不够快,那个车位准会被别的车子占了。
“哎呀,你跟人家抢车位干吗?今天是星期天,组屋的停车场是免费停泊的。你把车泊在这划有双黄线的路旁是违法的,何必冒这个险呢?”
乔治可不听他太太那一套,一边熟练地把车泊进车位一边说道:“少走几步路不好吗?新加坡的法律这么多,怕犯法最好别出门!”
夫妇俩下了车,乔治太太又提起那件移民的事来。乔治显得有点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你先去买菜吧,我在那家咖啡摊喝茶等你。移居澳洲的事等一下再说,好吗?”
太太瞪了他一眼,这才扭着腰肢朝菜场那个方向走去。
乔治来到小贩中心的咖啡摊叫了杯茶,就坐下来看报纸。最近,新加坡人谈得最起劲的就是移民问题。而他那个早在五年前就移居澳洲的岳父,一直写信来催他早作移居的打算,可他自己却始终拿不定主意。要他离开自己生活了三四十年的新加坡,移居到另一陌生的地方去,不是一点顾虑都没有的,而且在感情上真有点舍不得呢!唯一令他感到不满的就是新加坡的法律太多了。一想到新加坡的法律他心里就有气。他心里一有气就想到要抽烟。于是,他就点燃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圆着嘴唇把一个一个的烟圈从口中吐出来,像一尾养在玻璃鱼缸中的金鱼在玩吐水泡的游戏那般快乐。因为他常觉得自己就像被人养在鱼缸中的金鱼,而金鱼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吐水泡。
“乔治!乔治!”
太太在不远处传来的叫声惊醒了他的金鱼梦。他连忙站起身,将香烟猛吸了几口,就随手丢在地上,折好报纸就要跑过去帮太太一把,就在这个时候,两个陌生男人突然出现在他身旁,其中一个弯下身去拾起他刚丢在地上的烟蒂,另一个则向他出示了表明身份的证件。
望着那枚还冒着一缕淡淡轻烟的烟蒂,他又想起家中养在鱼缸中的金鱼来了。他黑着脸一言不发,从皮包中抽出身份证来交给对方,心里却不停地骂着:真他妈的倒霉!
夫妇俩憋着一肚子气来到那辆心爱的车旁时,竟发现雨刮器上夹着一张传票。乔治伸手用力一抽,那张传票就到了他的手上,他连看都不看那张传票一眼,就胡乱地塞进裤袋里,然后气呼呼地对太太说:“回家马上打个长途电话给你爸爸,说我们已决定移居澳洲。在这种地方呆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
那个做太太的听了,原本木无表情的脸,却突然现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来。
文章结尾写乔治太太“原本木无表情的脸,却突然现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来”表现了乔治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小说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答:
阅读文中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乔治心理上的差异。
答:
文章把乔治比作金鱼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赏析。
答:
乔治觉得在新加坡这种地方呆下去,一点意思也没有,所以决定移居澳洲。以你之见,乔治到了澳洲是不是就会有意思了呢?请简述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山不老
梁衡
《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
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
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姓高,名富。
(1987年12月)
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换成“记植树英雄高富”好不好?为什么?
文章最后引用周恩来、华罗庚的事迹和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名言,有将老人与这些伟人相比的意思,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