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二 马
刘亚洲
马玉龙和马占扶是回民。马玉龙是排长,马占扶是战士。我到主攻团采访。政委告诉我:“突击连有‘二马’,大马勇敢,是尖刀排排长;小马胆小,是‘夹带人’。”我要求去突击连。
当夜我宿在突击连。睡觉前,忽闻骚动。我出去。马玉龙阻止我过去,对我说:“下午营教导员带一名通信员来突击连,半路被潜伏的敌方特工队袭击。打死人还不算,还把教导员大卸八块。现在教导员被肢解的尸体刚抬回。”战士们都流泪。马占扶率先哭出声来。哭声响成一片。马玉龙拔出手枪,在空场上来回走动。在他的房屋的门上,一群燕子正筑巢,叽叽喳喳叫不停。马玉龙被聒噪得烦,抬手就是一枪,树枝纷落,燕子散去。
深夜,我梦正酣,忽然一声枪响,是那么近,犹在耳边。我的心怦怦猛跳。一声尖叫撕破寂静:“特工队!”屋内顿时陷入可怕的混乱。一个黑影兔子似的冲出门去,急促的脚步声远去。是马占扶。大家都起来,方闹清是场虚惊。哨兵走火。那声尖叫是某战士的条件反射。第二天,马占扶被友邻部队送回。昨夜他从梦中惊起,一口气狂奔二十里,鞋也未穿,脚板全是血。马占扶回排时,马玉龙噼噼啪啪地鼓掌,一脸鄙夷之色。马占扶抬不起头来。
进攻前一天,我又来突击连。驻地静如坟墓。马玉龙说:“从前天接到作战命令起,全连没一个笑脸!”我与马玉龙相顾无语。誓师大会后写遗嘱。遗嘱多是使用录音机。马玉龙给母亲录的话是:“你曾告诉我,打仗时不要想娘,一想娘,就不勇敢了。儿从小就好强。到部队后,领导也老批评我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我认为,个人英雄主义也在英雄主义范畴内。”马占扶对着录音机啜泣,断断续续地讲了半小时。他口音重,我实在听不懂他讲些什么,但我清清楚楚地听见他每讲一句就要喊一声娘。就在马占扶声泪俱下录音的当儿,马玉龙吩咐一班长战斗打响后一定要盯紧马占扶。我猛然感到了一种残酷。我的双眼溢满泪水。临行前,喝壮行酒,又是一团死寂。只有马玉龙屋檐下传来燕子的呢喃。它们又在那儿筑巢呢。马玉龙冷冷地望了一会儿,捡起块石头掷过去,覆巢之下,燕子惊飞。
午夜,突击连到山脚下潜伏。马玉龙命令一班长紧挨着马占扶趴在草丛中。凌晨,一发炮弹击中马占扶的隐蔽处。马占扶负重伤。马占扶痛极了,把一颗手榴弹塞进嘴巴里,死死咬住。他像石头,纹丝不动。他流了那么多血,把趴在周围的战士的衣服都浸湿了。发起冲锋时,马玉龙第一个跳起来。马占扶仍一动不动,一班长拎他的背带,马占扶竟整个儿被拎起来了,原来他下半身被齐齐地切断。马玉龙率尖刀排直插主峰。战士悲壮到了极点。马玉龙在一处秘密掩体前被机枪打断双腿。全连被火力压制。马玉龙昂起鲜血淋漓的头颅,艰难地向掩体爬去。连长惊觉他要干什么,高叫:“一排长,不要这样!”马玉龙在向掩体机枪口扑过去的那一瞬间还回了一下头,向着连长灿烂一笑。马玉龙身上被机枪穿了170个窟窿。战斗结束后,马占扶的遗体被抬下来,战士们想取出他嘴里的手榴弹,却怎么也取不出。他咬得是那样紧,以至于它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了。用手术刀切开嘴唇,才取出来。当战士把这枚染血的手榴弹放在我手上时,我看见手榴弹钢铁的弹体上清晰地印着一排牙印。马占扶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才死去的呀。马玉龙的遗体被抬到他住的屋前。战士们为他换衣。小心翼翼地替他擦拭身体。他的无神的眼睛一直凝视着灰暗的天空。我站在旁边,不忍目睹。
燕子又一次在屋檐下筑巢。燕雀不谙人间事,欢叫如常。战士用竹竿把刚筑好的窝捅下来。噫!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一只燕子箭一般地从空中俯冲下来,猛撞在屋檐上,发出“嘭”的一声响,头溅血,死亡。大家尚惊愕,又有两只燕子用同样的方式撞向大门,俱死。我恍然,燕子三次筑巢不成,以自杀抗争。燕子的悲哀有谁知?人的悲哀又有谁知?最壮观的情景出现了。不知从何方飞来一群燕,在死去的燕子尸体上盘旋,当然也在马玉龙的尸体上盘旋。是那么多,快不见天了。叫声凄凉哀婉。羽毛在空中飘浮,洒向人间都是泪啊!
1.小说中三次写到了燕子筑巢被毁,简要分析其写作用意。
2.“燕子的悲哀有谁知?人的悲哀又有谁知?”结合全文,说说“燕子的悲哀”和“人的悲哀”各自的内涵。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马玉龙和马占扶虽同为突击连战士,但性格品质却截然不同,马玉龙大义凛然,勇猛善战;马占扶则自私自利,贪生怕死。
B.群燕盘旋不停并发出阵阵哀鸣,仿佛在替自杀而死的燕子申诉冤屈。这样的典型细节描写很好地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C.本文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小说的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马玉龙和马占扶尽管性格不同,但都是战争年代涌现出来的值得敬佩的英雄。
D.小说借用了通讯报道的写法,构思新颖,人物事件更加集中,还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E.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以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葵花
刘梅花
⑴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⑵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爹说,浇一遍水吧,不然花开不肥。这么一说,我和弟弟就低下头不言语了,我俩都很懒的。爹谄媚地笑着,黄黑枯瘦的笑脸也像葵花一样,跟着我们转,那么饱满。
⑶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爹拎着铁锹,在每株葵花根底下剜一个小坑,我跟在后头,往小坑里填一把化肥。弟弟扫尾,一脚踢进去土,把土踩实,埋好化肥。弟弟踩得很快,在后面喊着:“梅娃子,你快些行不行?”
⑷我跟得紧,葵花硕大的花盘和爹擦肩而过,反弹过来,梆的一下打在我的脑门上,打得我晕头转向。爹一转身,讨好地笑,他知道我动不动就尥蹶子不干活了。他一个人实在累啊,剜那么多的坑,七八亩地呢。
⑸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嗓子里打嗝儿。
⑹浇过水之后,那些化肥,就暗暗催着葵花生长,狗撵着一样。才两三天,葵花就全部开了。
⑺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嘛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⑻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⑼我爹坐在田埂上吸烟。他把烟渣子揉碎了,卷在报纸裁成的纸条里,卷好了,慢慢吸着,好像很香甜。一口一口,吐出淡蓝色的烟雾。他看着一地碎金子一样的花,满眼的舒畅,回头说:“丫头,这葵花开美咧!”
⑽我汗流满面地打杈枝。叶腋下偷偷伸出来好多枝,顶着拳头大的花盘,也企图开个花。这些都要摘掉,不能要。顺便看脚下杂草,不顺眼的,一脚踢飞。
⑾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着油亮的光芒。咴咴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
⑿我家还有一只大肚子的羊,也在田埂上吃葵花叶子。我故意把叶子扔在它的脑门上,它甩甩脑袋,不看我,急着挑挑拣拣地搜寻着细嫩的叶子吃。这是一种境界,它的眼里只有草,没有我。对我的挑衅不屑一顾。
⒀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⒁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⒂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到荼蘼,就收了。葵花子开始汁水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谢了,葵花就勾下花盘,看着地面,熨帖而亲切。但是,还是跟着太阳转。早上朝东,中午向南,一点也不含糊。花的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呢?
⒃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⒄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⒅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⒆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上学迟了。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清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
⒇倏然泪下,因为感动。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信仰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
(选自2014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父亲为什么要对我们“谄媚地笑”、“讨好地笑”?
文章⑺⑻两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文章⒆段划线句的语言。
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倏然泪下,因为感动”,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感动”的原因。
有观点认为文章⑾⑿段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小题。
下午,医生来了,“她现在脱离危险了,现在只要注意营养和调理就行了。”医生抓住苏艾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她会好的。现在我要去楼下看另一个病人。他叫贝尔曼,也得了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能没有希望了。”
第三天,苏艾静静地走进琼珊的房间,坐在她的床边,轻轻地握着琼珊的手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去世了,他也得了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在那棵常春藤下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别处挪来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黄色和绿色的颜料。”苏艾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看看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它在风中不飘不动,你不觉得纳闷吗?那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节选自《最后的常春藤叶》)
苏艾的手为什么“颤抖”?医生为什么“抓住苏艾颤抖的手”?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用了什么手法?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以下小题。
随着美国史上产量最高的一个玉米收获季进入尾声,全球粮食储备正接近15年来的最高点,但由于对肉类和生物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粮食短缺的威胁依然存在。
主要粮食生产国在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遭遇的旱灾曾导致粮价暴涨,使贫困人口增加数以百万计,在有些地方还引发骚乱,一些政府甚至因此被推翻。
联合国粮农组织说,从那以后,粮食储备一直在增加,有望达到自1999-2000年收获季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农业部预测,全球玉米储备将在本收获季末达到1.92亿吨,与28年前创下的2.0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相距不远。
不过分析人士警告说,一旦发生歉收,这些储备可能很快就会消耗殆尽。美国福四通集团澳大利亚分公司高级经理布雷特·库珀说:“我们可能仍处在一个恢复期,但显然尚未达到上世纪90年代那样安心的程度。”
当1987年的玉米储备达到创纪录水平时,那时的储备足够全世界吃上168天。目前的储备只能维持72天,因为消耗量自那时起已经增长一倍。现在很大一部分粮食用于生产乙醇,尤其是在美国。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肉类消耗增加,为了喂养牲畜,对玉米的需求也增加了。
目前的玉米储备大约相当于全球年均消耗量的20%。法国农业会议常设委员会研究部门负责人蒂埃里·波奇说:“从现在开始,为了养活全球人口并维持储备水平,储备需要达到年均消耗量的30%至35%。”
(选自2014年12月5日《参考消息》,有删改)
不属于目前全球“粮食短缺的威胁”的原因的一项是()

A.对肉类和生物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B.目前的玉米储备大约相当于全球年均消耗量的20%。
C.主要粮食生产国在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遭遇的旱灾。
D.一旦发生歉收,粮食储备可能很快就会消耗殆尽。

对玉米储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随着美国史上产量最高的一个玉米收获季进入尾声,全球玉米储备与28年前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相距不远。
B.目前的玉米储备约是全球年均消耗量的20%。
C.目前的玉米储备只能够全世界吃上72天。
D.玉米储备消耗量增长一倍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用玉米生产乙醇和中国的肉类消耗增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滇西北的鹰
杨春山
⑴ 在地处边地的滇西北,阳光不知疲倦地映照着红土高原,也映照着每一个村庄和山寨。有了明媚的阳光,红土高原的村庄和山寨就拥有了斑驳的色彩和浑厚的表情。碧蓝如洗的天际,是红土高原对外亮出的金字招牌,上面写满了“纯澈”“清新”“圣洁”这些词语。偶尔掠过的几丝浅云,仿佛是看到天空太寂寞,刻意为它增添的点缀,在游移之中,不经意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⑵ 鹰是高空的舞者。飞翔时,它有着优雅的身姿和从容的倩影。滇西北的天空,以特有的气度接纳了鹰的飞翔。这样洁净而开阔的天空,为鹰的飞翔提供了敞亮的舞台。而鹰也用锐利的目光守望着乡土,有了飞翔的鹰,红土高原的庄稼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⑶ 滇西北的鹰是寂寞的。它们从不呼朋引伴,总是特立独行,有时俯冲,有时滑翔,用强健的翅膀为滇西北的天空增色。
⑷ 滇西北的鹰是高傲的。它们栖居于峭壁,隐身于丛林,锐眼和利爪的完美结合,让它们能够坦然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自食其力的飞鹰,也就拥有了在滇西北自由翱翔的底气。它们从不需要在污浊的尘世里,用哀怜的目光,去获得果腹的食物,这就成全了鹰的高贵。
⑸ 滇西北不缺乏陡峭的山岭。而鹰的一生,就是与峭壁互相依恋而又不停搏击的一生。从它们羽翼未丰之时起,就开始在悬崖边一次次地练习飞行。千摔万跌之后,才会拥有一对傲视蓝天的翅膀。滇西北不缺乏激情的江河。鹰用优雅的身姿,在浩渺的江面上纵横,用无尽的孤傲衬托着江的孤傲,一升一降,时缓时急之间,鹰用它的飞翔,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⑹滇西北的鹰,喜欢和乡村厮守在一起。在乡村上空飞翔的鹰,不时发出几声鸣唳,清越,苍劲。鹰的呼啸,经常穿越了时空,抵达了人们的内心。儿时,每当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就会赶快跑到后园里,去守护家里养着的那几只小雏鸡,生怕它们被凶猛的鹰抓到空中。多年之后,看到天空中的飞鹰,我仍然会对它产生一种敬畏。它的坚毅、勇猛、担当,让它在我眼中幻化为神灵的替身。鹰是离天最近的鸟,是红土高原上的精灵。
⑺看到飞鹰,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鹰猎。看到这些自然界中的骄子,在人类的驯养之下,消磨了锐气,涣散了眼神,无精打采地站在人们的手臂上,我的心里就会掠过几丝忧伤。鹰的舞台是天空和草原,鹰的战场是丛林和乡野,鹰的归宿是悬崖和峭壁,但人们的手臂,却囚禁了它们冲天的梦想,让它们的翅膀,紧紧收缩在了一块块肉食的诱惑之下。这是鹰的悲剧,也是飞翔的悲剧。很多民族都曾经驯养苍鹰,作为捕捉猎物的臂膀。而我认为,没有哪一只鹰不想拥有自由的飞翔。它们的呼吸和畅想,都只能在广阔的天空展现。被驯养得乖巧异常的鹰,已经丧失了空中勇者的称号。还是把自由还给飞鹰吧,“左牵黄,右擎苍”的场景,就让它深深的隐藏在典籍里。
⑻拥有了飞鹰的滇西北,让红土高原平添了几份狂野的气息。奔涌的江河,茂密的丛林,莽莽苍苍的横断山,只有接纳了飞鹰,才会变得更加完美。那些野向日葵灿然开放的山坡,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加斑斓的底色;那条曲折漫长的茶马古道,让鹰的飞翔拥有了更为精彩的传奇。
⑼ 选择用文字来表达与诉说,就是为了把自己历练成一只飞鹰。在凶险的环境里千锤百炼,在寂寞的日子里自我折磨,从而获得一对矫健的翅膀。然后,在山崖之间,在乡野之上,以从容的心态翱翔。遇到不平之事,用劲利的俯冲,涤荡弥漫的雾霾;遇到可赞之景,用清越的鸣唳,唱出高亢的歌声。
⑽ 苍天眷恋着边地飞鹰。给它一对利眼,就是要让它用敏锐的目光,捕捉人间的卑污;给它一双利爪,就是要让它用冲天的豪情,撕裂尘世的丑恶;给它一个尖喙,就是要让它用无穷的力量,叼取世间的虚伪;给它两只翅膀,就是要让它用坚定的信心,搏击生命的极限。作为一只边地飞鹰,应该拒绝被奴役,拒绝被豢养。牧人的手臂,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舞台;喂来的肉块,不应该是边地飞鹰的美食。
⑾ 边地飞鹰,只能以浩瀚的天空为背景,只能以苍茫的山岭为舞台,哪怕撞向山崖,也要用绝美的姿态,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冲刺,体现出生命的壮美与凄凉。在红土高原上盘旋的边地飞鹰,用真诚的守望,让这里的庄稼更加丰美;在红土高原上翱翔的边地飞鹰,用自由的舞姿,让这里的山河更加雄壮。
⑿ 在神秘的滇西北,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也愿意成为一只边地飞鹰,伴随着这里的山河、乡野、庄稼自由飞翔,摒弃丑恶与奴役,留下一地豪情一路高歌。
(选自2014年2月 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
请赏析文章第(10)段划线的句子。
文章第(12)段说“我读懂了边地飞鹰的情怀”,请联系全文,分析边地飞鹰有怎样的情怀。
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广义的文明概念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依据人类社会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将人类文明历史划分为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不同历史阶段。如果依据人类文明同资源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可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生态文明、非生态文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生态文明、准生态文明等形态。
狩猎采集文明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处于原始的生态或准生态文明阶段。农业与畜枚业文明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植被破坏、土地肥力衰竭、水土流失等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可以称之为半生态文明时期。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化石能源和多种矿产资源的消耗,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对水、大气、土地和生物的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灾难业已爆发,工业文明可以说是一种非生态文明。
人类不可能回到狩猎采集的原始文明。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只能是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另一方面创新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从而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创造一系列新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源的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建设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态文明。
纵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可以发现,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客观必然的趋势,文明的进步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有所不同,人类个体、局部和近期的经济利益可能同群体、总体和长远的生态利益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会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趋势,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保育,减灾防灾工程等各个环节,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和相关工程的实施,均需要较大规模的经济投入。同时,还需要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学者、媒体和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历史新阶段。
下列对“生态文明建设”含义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充分继承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B.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
C.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
D.继承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保护生态系统,快速发展社会经济。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类的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是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划分的。
B.狩猎采集文明是准生态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是半生态文明阶段,而工业文明则是非生态文明时期。
C.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总会向前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不会发展,需要各种制度的保障。
D.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支撑、经济投入、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努力。

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不超过25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