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二 马
刘亚洲
马玉龙和马占扶是回民。马玉龙是排长,马占扶是战士。我到主攻团采访。政委告诉我:“突击连有‘二马’,大马勇敢,是尖刀排排长;小马胆小,是‘夹带人’。”我要求去突击连。
当夜我宿在突击连。睡觉前,忽闻骚动。我出去。马玉龙阻止我过去,对我说:“下午营教导员带一名通信员来突击连,半路被潜伏的敌方特工队袭击。打死人还不算,还把教导员大卸八块。现在教导员被肢解的尸体刚抬回。”战士们都流泪。马占扶率先哭出声来。哭声响成一片。马玉龙拔出手枪,在空场上来回走动。在他的房屋的门上,一群燕子正筑巢,叽叽喳喳叫不停。马玉龙被聒噪得烦,抬手就是一枪,树枝纷落,燕子散去。
深夜,我梦正酣,忽然一声枪响,是那么近,犹在耳边。我的心怦怦猛跳。一声尖叫撕破寂静:“特工队!”屋内顿时陷入可怕的混乱。一个黑影兔子似的冲出门去,急促的脚步声远去。是马占扶。大家都起来,方闹清是场虚惊。哨兵走火。那声尖叫是某战士的条件反射。第二天,马占扶被友邻部队送回。昨夜他从梦中惊起,一口气狂奔二十里,鞋也未穿,脚板全是血。马占扶回排时,马玉龙噼噼啪啪地鼓掌,一脸鄙夷之色。马占扶抬不起头来。
进攻前一天,我又来突击连。驻地静如坟墓。马玉龙说:“从前天接到作战命令起,全连没一个笑脸!”我与马玉龙相顾无语。誓师大会后写遗嘱。遗嘱多是使用录音机。马玉龙给母亲录的话是:“你曾告诉我,打仗时不要想娘,一想娘,就不勇敢了。儿从小就好强。到部队后,领导也老批评我有个人英雄主义倾向。我认为,个人英雄主义也在英雄主义范畴内。”马占扶对着录音机啜泣,断断续续地讲了半小时。他口音重,我实在听不懂他讲些什么,但我清清楚楚地听见他每讲一句就要喊一声娘。就在马占扶声泪俱下录音的当儿,马玉龙吩咐一班长战斗打响后一定要盯紧马占扶。我猛然感到了一种残酷。我的双眼溢满泪水。临行前,喝壮行酒,又是一团死寂。只有马玉龙屋檐下传来燕子的呢喃。它们又在那儿筑巢呢。马玉龙冷冷地望了一会儿,捡起块石头掷过去,覆巢之下,燕子惊飞。
午夜,突击连到山脚下潜伏。马玉龙命令一班长紧挨着马占扶趴在草丛中。凌晨,一发炮弹击中马占扶的隐蔽处。马占扶负重伤。马占扶痛极了,把一颗手榴弹塞进嘴巴里,死死咬住。他像石头,纹丝不动。他流了那么多血,把趴在周围的战士的衣服都浸湿了。发起冲锋时,马玉龙第一个跳起来。马占扶仍一动不动,一班长拎他的背带,马占扶竟整个儿被拎起来了,原来他下半身被齐齐地切断。马玉龙率尖刀排直插主峰。战士悲壮到了极点。马玉龙在一处秘密掩体前被机枪打断双腿。全连被火力压制。马玉龙昂起鲜血淋漓的头颅,艰难地向掩体爬去。连长惊觉他要干什么,高叫:“一排长,不要这样!”马玉龙在向掩体机枪口扑过去的那一瞬间还回了一下头,向着连长灿烂一笑。马玉龙身上被机枪穿了170个窟窿。战斗结束后,马占扶的遗体被抬下来,战士们想取出他嘴里的手榴弹,却怎么也取不出。他咬得是那样紧,以至于它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了。用手术刀切开嘴唇,才取出来。当战士把这枚染血的手榴弹放在我手上时,我看见手榴弹钢铁的弹体上清晰地印着一排牙印。马占扶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才死去的呀。马玉龙的遗体被抬到他住的屋前。战士们为他换衣。小心翼翼地替他擦拭身体。他的无神的眼睛一直凝视着灰暗的天空。我站在旁边,不忍目睹。
燕子又一次在屋檐下筑巢。燕雀不谙人间事,欢叫如常。战士用竹竿把刚筑好的窝捅下来。噫!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一只燕子箭一般地从空中俯冲下来,猛撞在屋檐上,发出“嘭”的一声响,头溅血,死亡。大家尚惊愕,又有两只燕子用同样的方式撞向大门,俱死。我恍然,燕子三次筑巢不成,以自杀抗争。燕子的悲哀有谁知?人的悲哀又有谁知?最壮观的情景出现了。不知从何方飞来一群燕,在死去的燕子尸体上盘旋,当然也在马玉龙的尸体上盘旋。是那么多,快不见天了。叫声凄凉哀婉。羽毛在空中飘浮,洒向人间都是泪啊!
1.小说中三次写到了燕子筑巢被毁,简要分析其写作用意。
2.“燕子的悲哀有谁知?人的悲哀又有谁知?”结合全文,说说“燕子的悲哀”和“人的悲哀”各自的内涵。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马玉龙和马占扶虽同为突击连战士,但性格品质却截然不同,马玉龙大义凛然,勇猛善战;马占扶则自私自利,贪生怕死。
B.群燕盘旋不停并发出阵阵哀鸣,仿佛在替自杀而死的燕子申诉冤屈。这样的典型细节描写很好地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C.本文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小说的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马玉龙和马占扶尽管性格不同,但都是战争年代涌现出来的值得敬佩的英雄。
D.小说借用了通讯报道的写法,构思新颖,人物事件更加集中,还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E.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以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教训的回顾
黄永玉
教训不一刹而过,才真的成为教训。
好友张五常曾提到我不驯的“美德”,说是在某种长期的特殊生活环境下,我还保持了某种可贵的“纯真”。
他心地太善良了,把一切都看好。其实,他比我“纯真”得多;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他的周围、这个世界,欣赏和鼓励他这么做,相信他的诚实。
我是个受尽斯巴达式的精神上折磨和锻炼的人,并非纯真,只是经得起打熬而已。剖开胸膛,创伤无数。
五常相信权威,他是在真正权威教育下加上自己的天分,把自己弄成如假包换的权威的。
我从小靠自己长大。一路上,只相信好人。权威当前,没有办法的时候,口服心不服,像个木头。雕成厂表面老实,实际调皮复杂的“皮诺曹”。历史的因袭太多,医治过去遗留的伤口比克服未来的困难的分量沉重十倍。
在我的一生中,略堪告慰,艺术上还算吃苦耐劳。但吃苦耐劳不是艺术成果。
俄罗斯寓言家克雷诺夫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要去旅行,问他的朋友,要不要雇佣他的男佣人?这个人虽然不会做事,但是他不抽烟、不喝酒……朋友回答说:“其实,抽一点烟,喝一点酒算不了什么,只要他会做事。”
画不好画,光提劳动精神是无济于事的。
我自己在翡冷翠的工作劳动有余,画画上碰到的钉子却像掀起了旧疮疤那么难过和丧气。
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故居真是朴素得令人感动。我决心要写一次生。
他屋后有一块不大的橄榄林,展延成变化丰富的纵深局面,野草丛生,远远露出暖紫色的后墙和屋顶。
架起画架,一切顺利,屋顶出来了,懒散疏落的橄榄树也出来了,草地出来了。太阳落西,9小时的工作,开车回家。
在客厅重新把写生装在大画架上,改改这里,修修那里,晚饭后直画到半夜2点,兴致十分高昂,心里对莱奥纳多·达·芬奇崇敬不已,觉得可以把这块生长乱草的地面改成鲜花怒放的花园岂不更好?不假思索便动了手。为了痛痛快决地玩一场鲜艳的颜色,为了塑造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故居非同凡响,画面上出现了热带植物园的奇花异草。
临近完成的时候天已黎明,我仿佛从梦中醒来——理想的花园出现,莱奥纳多·达·芬奇朴素的故居到哪里去了?
心情如挨了几棍子——我曾经嘲讽过把鲁讯故居改建成“文庙”的愚蠢行为,不悭吝语言的鞭挞;如今又在自己的作品上为莱奥纳多·达·芬奇搭盖鲁迅故居式的圣殿……真是见了鬼。
一整天加上一整夜的劳累,换来了羞愧的悔恨。我怎么能用这种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莱奥纳多·达·芬奇呢?让他在天之灵对我作怜悯的微笑?我几乎受伤似的躺倒了。什么地方也不去,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
三天之后决心带上行头再上一次芬奇镇。天已经很冷,山风飘起了衣服,我把所有的鲜花都刮了,狠狠打上薄薄的底子……
“对不起,莱奥纳多!让我把你的草地重画一遍吧!我庸俗的劣根性玷污了你和你的草地,你知道,几十年来我一直徘徊在如何辨别理想的歧路上,真辛苦和烦恼……”
—群孩子刚从“故居”参观出来,围在我的周围,一边看,—边不停地轻轻叫好,还和我照了相。你看,莱奥纳多要他们来安慰我了。
过了几天,占美从香港打电话来,问画画进度如何?我还在生自己的气,恨不得一口把电话机嚼了:
“太艰难了!”
“艰难?”他说,“67岁还觉得艰难?那我恭喜你了!”
(选自《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有删节)
“我”在文章开头引用好友张五常对自己的评价,有什么作用?(4分)
“我”在为达芬奇故居写生时得到了怎样的“教训”?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分)
文章结尾,占美说:“67岁还觉得艰难?那我恭喜你了!”结合全文,你认为他“恭喜”“我”的原因是什么?(6分)

联想与审美
童庆炳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
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
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人们从音乐中获得愉悦,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联想。
B.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和自由联想,分别与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相类似。
C.审美联想给人美感的愉悦,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是它的最大特点。
D.对于以形式感取胜的艺术品的欣赏,仅仅凭审美联想是不够的,还要依靠艺术直觉。

E.文章认为,运用何种联想方法是由审美对象属于“依存美”还是“纯粹美”决定的。
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A.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D.读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联想到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飞行器绕月飞行。

请概括某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与联想无关的理由。
根据文意,指出怎样才能从艺术作品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先生的小辫子
(德国)乔希姆·弗里德里希
爱先生是个很平凡的人。他长了一张很普通的脸,留了个很一般的发型,就连他穿的西服几乎在任何一家商店都能买到。这样的人常常被其他人所忽视,爱先生也不例外。爱先生早上去上班,有时碰到他的邻居,他总是友好地问候邻居,但是邻居却不理会。在办公室的时候几乎没人给他打电话,即使有电话大多数也是打错了的。
有一天,爱先生送给他的小女儿安娜一件礼物——一套原装美发用具,里面有梳子、刷子、镜子和两个特别漂亮的红蝴蝶结。这件礼物他是在玩具店里买的。唉!在那里又是等到其他顾客买完后才轮到他。
“人们总是忽视我,”他对妻子说。
“或许你应该穿得更时髦一些,明天我们去服装精品店看看。”妻子提议道。
第二天,爱先生和他的妻子就去了市内卖最贵、最时髦的服饰的服装店。
“这是最新款式,只剩下这最后一条。巴黎街头的人都系它!”售货员拿了一条鲜艳的带点的彩色领带推荐道。
“太棒了!”爱先生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条领带。
第二天早上,爱先生系上新买的领带,照了照镜子,觉得格外漂亮。早餐后,爱先生和从前一样同安娜玩了一刻钟。
“爸爸,我可以用新梳子给你梳头吗?”安娜问。爱先生没有反对。
于是,安娜不仅给爸爸梳头,而且还给他扎了两个小辫子,并在辫子上系了两个漂亮的红蝴蝶结。爱先生入迷地欣赏着他的新领带,根本没意识到女儿所做的一切。当安娜回房间拿她的镜子时,爱先生看了一下表,哎呀,他必须马上走,否则就会错过那班地铁。他向安娜和他的妻子喊了声“再见”,就跑出了家门。当安娜从她房间出来时,大吃一惊,爸爸已经走了。天哪!爸爸头上还扎着两个带红蝴蝶结的小辫子呢!她希望爸爸不要生她的气。
在楼下,爱先生碰到他的邻居并友善地打招呼。邻居瞪大眼睛看着他,竟也跟他打了招呼。
“你系的是啥东西?”邻居问。
“这是最新款式,”爱先生回答说:“就剩下这最后一条!巴黎街头的人都系它!”
爱先生坐在办公室,他的老板从他的办公桌经过时停了下来。老板几乎每天都经过这里,以前他可从来没有停下过。
“你系的是啥东西?”老板问。
“这是最新款式,”爱先生回答说,“就剩这最后一条!巴黎街头的人都系它!”
“我很满意!”老板喊道,“我们办公室需要时髦人物!你是新来的吗?”
“不,我在这儿工作二十五年了。”爱先生回答说。
“活见鬼!”老板喊道,“马上给你涨工资,让你的同事们瞧瞧,我是多么喜欢时髦人物!”
同事们对此感到吃惊,而爱先生却很高兴。
下班后,爱先生想给他的妻子和女儿买一些好吃的,晚上和她们一起好好儿庆祝一下。商店里挤满了人。那里正在举办一个时装发布会,年轻貌美的女模特在展示着新款的漂亮衣服。当爱先生挤进去后,所有的人都不再看年轻貌美的女模特和漂亮的衣服,而是把目光都转向爱先生。
突然,有一个男人手持麦克风来到他面前说:“您系的是什么?”
“这是最新款式,”爱先生回答说,“就剩这最后一条!巴黎街头的人都系它!”
“活见鬼!”手持麦克风的男人喊道,“我们的观众对此肯定感兴趣!我们可以约请您做一次电视采访吗?”爱先生高兴极了,满口答应了下来。
当爱先生回到家,他的妻子已经在等他了。她想告诉爱先生,女儿因为小辫子的事感到难过,她希望爱先生不要生气。
可爱先生根本没让他妻子开口说话,就迫不及待地给她讲起今天的美好经历。看来爱先生并不知道辫子的事。这时,安娜悄悄地把爸爸的辫子解开,取下红蝴蝶结。爱先生只顾着激动地讲,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妻子看他这么高兴,也就不再提小辫子的事了。
第二天早上,爱先生当然又系上了他那条新领带。
“天晓得我今天还会经历些什么事,”他出门的时候边走边想,“或许其他人也都会系这种领带。”
但是,他没看到有人系同样的领带,而是看到街头所有人的头上都扎了两个小辫子,上面还系着漂亮的红蝴蝶结。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爱先生送给他的小女儿安娜一套原装美发用具这一情节,既能塑造爱先生的人物形象,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系着红蝴蝶结的小辫子是这篇小说的线索,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突显了小说的主题。
C.爱先生的老板和手持麦克风的男人在看到爱先生的“时髦”打扮后都说了一句“活见鬼”,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基本一致的。
D.小说情节设置得非常巧妙:出门前,爱先生只顾欣赏他的新领带,没有注意到安娜做的事;回家后,爱先生只顾高兴,安娜为他解开辫子并取下蝴蝶结他也不知道。

E.虽然邻居、老板和记者在小说中都是次要人物,但作者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刻画,他们的出场为主要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的社会环境。
爱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回答。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结尾“街头所有人的头上都扎了两个小辫子,上面还系着漂亮的红蝴蝶结”这一情节的作用。
这篇小说有哪些讽刺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6分,每题2分)
英国国防部研究出Wi-Fi穿墙雷达
透过一英尺厚的墙壁,“看”到墙那边人的位置、移动速度和动向,甚至还可
能根据细微的呼吸探测到静止不动的人,这就是英国国防部最近资助研究的Wi-Fi穿墙雷达。它体积小巧,非常适合巷战或警方的人质解救行动。而且由于其本身并不发射任何无线电波,所以不会被反雷达装置侦测出来。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雷达的原理:他们看到飞机飞过无线电发射塔时反射了无线电波。科学家们现在利用同样的原理制作出了第一台基于Wi-Fi信号的透视雷达:追踪现有的Wi-Fi信号,可透过墙体窥探到墙那边的人。
如今,美国有61%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而全球有25%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于是,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卡尔·伍德布里奇和凯文·切迪因这些无处不在的无线信号研发出了他们的探测器。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效应。而他们的雷达原型机,也是通过识别Wi-Fi信号频率的变化来探测移动的物体。该原型机是一个手提箱大小的盒子,里面包含一个装备了两根天线的无线电接收器以及一套信号处理系统。在测试中,他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速度和动向,甚至是隔着一道一英尺厚的墙来进行侦测。
Wi-Fi雷达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在民用方面,它可以发现入侵者、不着痕迹地
监控儿童和老人、帮助警方解救人质;在军用方面,英国国防部已经开始资助这项研究,以确定其是否可以用于城市作战,毕竟,用这个东西来扫描建筑物,发现其中隐藏的敌人,是非常方便的。
此次研发出的Wi-Fi穿墙雷达,与之前各种穿墙雷达明显不同之处就在于,这套装置本身是不会发射出任何无线电波的,不会触发敌方的反雷达装置,所以它不会被检测出来。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在没有W i-Fi信号源的地方是无效的。
研究人员卡尔·伍德布里奇指出,经过改进,这套设备可以变得更加灵敏,足以侦测到那些站立或坐着静止不动的人,因为他总要呼吸,而一呼一吸间的细微移动,都会被探测出来。只要一个人被无线电波所包围,就有办法测出他的呼吸率。尼尔·帕特瓦里在犹他州立大学的无线工程组利用20个低成本的无线电发射装置设计了一个网络,并将这个网络布置在一张病床的周围,接着他们创造出一种算法,就可检测一个静止不动的人的呼吸,效果优于目前的探测器。帕特瓦里计划在年底前升级算法,以便过滤掉肢体动作造成的波动影响。
下列对于W i-Fi穿墙雷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Wi-Fi穿墙雷达可以借助无线电波透过一英尺厚的墙壁,探测到墙那边人的位置移动速度和动向,甚至还能探测到静止不动的人的细微呼吸。
B.Wi-Fi穿墙雷达本身并不发射任何无线电波,所以它不会被反雷达装置检测出来。
C.Wi-Fi穿墙雷达与普通雷达的基本制作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其本身并不发射无线电波,这就使之具有了隐蔽性。
D.Wi-Fi雷达可以应用在民用、军事方面,譬如它可以发现入侵者、不着痕迹地监控儿童和老人、帮助警方解救人质,用于城市作战。

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Wi-Fi雷达的原型机是一个手提箱大小的盒子,里面是一个装备了两根天线的无线电接收器以及一套信号处理系统。
B.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人员发现了雷达的原理并制作出了第一台基于Wi-Fi信号的透视雷达。
C.卡尔·伍德布里奇等人根据物体辐射的波长与波源、观测者的关系以及Wi-Fi信号频率的变化研发了Wi-Fi穿墙雷达。
D.Wi-Fi穿墙雷达的进步性表现在穿透力强、隐蔽性强,但是也存在强烈依赖Wi-Fi

信号源这一不足。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有一多半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而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这为研制Wi-Fi穿墙雷达提供了很大可能性。
B.若用Wi-Fi穿墙雷达扫描建筑物,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敌人,这体现了其军事上的潜在应用价值。
C.卡尔·伍德布里奇认为,对Wi-Fi穿墙雷达设备进行改进后,它可以变得更加灵敏,甚至可以探测到已经窒息的人。
D.利用无线电波,以先进科学的算法监测一个静止不动的人的呼吸的效果要比目前一般的监测器的监测效果好。

神 线
包作军
郑能四十出头,是个下线工,活儿不重,在钢板上画线,以供电气焊切割或机械加工。
郑能可以不用圆规、卡尺就在钢板上画圆,有人开玩笑说是阿Q梦寐以求的那种圆,是绝活儿。大家都叫郑能“神线”。
“神线”郑能的工资虽不高,但三六九的能就着咸菜喝几杯小酒,就不羡慕厂长科长们大鱼大肉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郑能觉得很开心。
郑能像爱自己的女儿那样爱着自己画线加工成的零件,像爱自己的家那样爱着自己的企业。但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厂子宣告破产了。
下岗的郑能顿时茫然无措,天天靠喝酒来麻醉自己。郑能妻子所在的厂子也是勉强开工,工资也不高。没多久,郑能家的油盐酱醋就发生了危机……
妻子劝郑能出去找工作。
郑能出去跑了一圈,似他这样不上不下的年纪,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人家最低的年龄界限也必须是在三十五岁以下。
郑能又开始喝酒,喝醉了就骂自己是废物。
郑能的妻舅是一个工商所的小头儿,见郑能这个样子,就跟他说:“不如去我管的那个市场去看自行车吧,也算是废物利用。
郑能叹了口气,就随了妻舅。
妻舅把郑能领到市场旁边的一处空地上,扔给他两段旧绳子,就走了。
郑能刚用那两段旧绳子绾成一根,在空地上围出一个圈来,就陆续有人推来自行车要他看管。妻舅告诉郑能,每辆车子收两角钱。
这是一个蔬菜市场,从早晨到傍晚,买菜的人熙熙攘攘,大都是骑了自行车来的。先寄存自行车,买完菜,再骑自行车回家。
郑能从早至晚,不停地存车,不停地收钱,手腕子都酸麻了。
晚上回家,郑能从皮包里倒出一大堆毛票,让妻子女儿帮他数一数。
妻子女儿数完后,惊喜地说:“有二百多块呢!”郑能高兴得头都大了:“那么多?!”这差不多是他先前上班时小半个月的工资呵。
然而,这样的惊喜可不是每天都有的。
郑能像呵护自己的女儿那样呵护着握在自己手心的那条绳子。
有时候,郑能还会喝着小酒,嚼着花生米,对着屋角的那条绳子自言自语:“你嘛,才叫真正的神线。我——屁都不是,顶多是废物利用……
说这话时,郑能望着窗外,眼中露出悲哀的神色。
从文中看,在郑能这个不幸的小人物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称道的闪光点,请结合作品举例并简要加以概括。


文中画线的两处文字上很相似,分别出自郑能的妻舅和他本人之口,分别说说它们所包含的不同内心情感。

郑能终于赚到了钱,可是文章最后却写到了他眼中“悲哀的神色”,你认为他为什么而悲哀?试作探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