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濒临消亡
我国东北地区的三少数民族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微小民族,从山林中走出的鄂温克族、擅长狩猎的鄂伦春族和契丹人的后裔达斡尔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然而,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正面临“人亡文灭”的境地。萨满传承人仅存74岁高龄的关扣尼先生,这意味着承载着北方原始文化的萨满文化濒于失传;民歌、刺绣、剪纸等文化类型的老艺人们相继去世,仅剩不到20人;因丧失原料来源,画皮和兽皮工艺等上千年的狩猎文化精髓濒临失传。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除年轻人受经济大潮、现代理念和生产方式冲击,对传统技艺普遍缺乏兴趣外,中国社科院一项最新调查结果也表明,三少数民族语言已基本退出本族家庭环境,处于“中年人半通、小孩子不通”的窘境。在“打招呼”“平日聊天”“工作单位”等不同场合中使用本族语言的比例都不足15%,有的家庭甚至出现了孙子听不懂爷爷说话的情况。这对只有发音、没有文字的三个少数民族而言,文化传承成了找不到妈妈怀抱的婴儿。
为保护生态环境,有关部门于上世纪90年代对森林地区的猎民实施禁猎、禁伐措施,引导他们转向农业耕种。三少数民族的森林游猎生活延续了千百年,他们对生态环境有着天然保护意识,不射杀怀孕或正在交配的动物;他们到河边捡“漂流木”或林中的倒木来制作桦皮船;篝火节结束后,都会把篝火的灰烬埋在含有水分的土里,用脚结实地踩好……当他们迁出森林,完全适应了农耕,从某种程度讲也就意味着其狩猎文化载体的消失。
此间专家认为:把民间文化置于档案资料库成为“死标本”的方式并不科学。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挖掘整理的静态保护,更需要多种形式的动态传承。“比如,作为文艺界人士,我们可以进行实地考察,用现代技术创作出集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能够再现三少数民族历史变迁和民风民俗的文化精品,争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强影响。”
著名人士吴雅芝建议,设立“国家级抢救挖掘微小民族历史文化专项基金”,基金可因族设项,并多向与民族语言保护有关的科研项目倾斜。
不久前,在有关部门资助下,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积极发动本民族老人和语言学者,采用汉字配合达斡尔语记音符号的方式编写了我国首部达斡尔语教科书《达斡尔语校本教材》以及《鄂伦春语释译》等工具书,颇受少数民族群众欢迎。达斡尔学会理事长敖景峰说:“各少数民族自治旗、自治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本民族言课、民歌课、手工艺课、体育课等民族文化课程,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最佳途径。”
(选自2008年10月新华调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现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承载着北方原始文化的萨满文化的唯一在世传人关扣尼先生已经74岁高龄,这意味着萨满文化濒于失传。 |
| B.由于民歌、刺绣、剪纸等文化类型的老艺人们相继去世,这些民族文化事实上已经失传; |
| C.画皮和兽皮工艺等上千年的狩猎文化因丧失原料来源,也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 |
| D.三少数民族中的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已经开始尝试将本民族语言书本化,这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
2.从文中看,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濒临消亡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梦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轻松,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了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建成了这两条生命堤坝。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
④多年以前,西湖边也曾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了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了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的人生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在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下,总体上走向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作者认为,“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其原因是什么?请分两点简要概括。
为什么作者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说:“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你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机智”和“狡黠”。
“机智”:
“狡黠”:
评价: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缘景而议,借白堤、苏堤赞扬了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的人品和文品,否定了林和靖式的中国文人。 |
| B.因为白堤、苏堤是“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因此被作者称为“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
| C.白堤和苏堤还不足以体现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整体情怀,作者对此深感惋惜。 |
| D.贫乐道的人生修养、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埋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使之日趋黯淡而走向不道德。 |
E.第五段末“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旧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位旅居异邦多年的老北京,来信特别提到小白梨,似有深沉的怀念之情。
小白梨,又称京白梨,秋天与著名的鸭梨同时上市。论外表,与鸭梨(孩子们爱说大鸭梨)一样美得可爱,金黄色,有素雅之美,不过圆一些。及至一口咬下去就出现差异:那汁液更多;梨肉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松脆,而是软而香,更近于“速溶”意境。售价公道之至,一毛多钱一斤罢。
品尝了几天,发觉有些小白梨并不如想像之小,据说是嫁接的缘故。嫁接,在北京俗称串种。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园艺学家也许会讲出一番道理。可是在吃梨的我们来说,总觉有些异样的感觉,不是品质,而是视觉感受。
让小白梨和大鸭梨体型相近,有分庭抗礼之势,我不以为是一种美。有差别,有个性,有特征,才有美。人人都是西施,哪里还有西施?
我也爱吃山东莱阳梨。若与鸭梨并列,莱阳梨被人讥为“其貌不扬”,甚至嘲笑它丑陋,均可接受,但是,稍一品尝,那清新而丰富的汁液,还是会赢得人们好评。以貌取人,常有失误;以貌取梨,何独不然?
从小白梨,拉拉杂杂说了些题外的话,但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他那深沉的怀念之情,我是懂得的。第二自然段从哪几个角度介绍小白梨?
“串种”后的小白梨失去了什么特点?
第六自然段写了莱阳梨什么特点?
写“莱阳梨”与谈“小白梨”有什么关系?
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美学理想的句子。
最后一段作者说“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是什么意思?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任何社会里,不管是禽兽的或人类的社会,从前都是暴力造成霸主,现在却是仁德造成贤君。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作为水禽界里爱好和平的君主,它敢于与空中的霸主对抗;它等待着鹰来袭击,不招惹它,却也不惧怕它。它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以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繁扑击对付着鹰的嘴爪,打退鹰的进攻。它奋力的结果常常是获得胜利。而且,它也只有这一个骄傲的敌人,其他善战的禽类没一个不尊敬它。它与整个的自然界都是和平共处的:在那些种类繁多的水禽中,它与其说是以君主的身份君临着,毋宁说是以朋友的身份看待着,而那些水禽仿佛个个都俯首帖耳地归顺它。它只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领袖,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首席居民,它赋予别人多少,也就只向别人要求多少,它所希冀的只是宁静与自由。对这样的一个元首,全国公民自然是无可畏惧的了。(读本《天鹅》节选)这段文字中关于天鹅的比喻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请举例说明。
你认为这段文字折射出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它也只有这一个骄傲的敌人,其他善战的禽类没一个不尊敬它。”对句中“骄傲”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鹅以有鹰这样强有力的对手而自豪。 |
| B.以善战称雄的鹰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
| C.以善战称雄、逞强行凶的鹰对天鹅这一爱好和平的君主不归顺、搞对抗。 |
| D.天鹅对战胜鹰很有把握,因此骄傲。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挑战达尔文
英国伦敦大学的起源学教授史蒂夫.琼斯日前雄心勃勃地向物种起源学的开山鼻祖达尔文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誓要写出一部比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更完美的学术著作来。
1858年,达尔文在伦敦将他的进化论公诸于众,然而,这种150年后仍有科学意义的学说,在当时不但没有引起任何的轰动,反而遭到当时科学界的冷嘲热讽,伦敦科学家协会的主席在当年的年会上说:“今年没有任何的发现。”当然了,神学界对这一学说更是恨之入骨。殊不知,达尔文提出的这一理论成了日后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学说,并且因此创建了一门全新的学说——生物学。
然而任何学说都有其时代的局限和不足之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也不例外。按琼斯教授的说法,达尔文最大的不足便是没有解释人类的起源这一最为人们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有关人类起源的话只有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的学说在其广义理论上也有许多缺陷。
针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种起源》一书的不足,琼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点,并且准备写一本巨著。琼斯在他的著作中第一个要阐明的重要观点就是人类的起源。他认为,人类这一当今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也许已经步出了进化”的历程,也就是说从生理上不再进化了,只是人类的思想和创造出的机器仍在进化中。此外,琼斯教授还认为,达尔文在提出进化理论时回避了机会在物种起源与生命演变中的重大作用。琼斯主张,进化不只是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仅仅只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机会在进化中也起了相当的作用。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比如恐龙。他还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说,大象产生的性激素与飞蛾产生的性激素化学成分完全相同,这当然容易造成大象的“误会”。琼斯说:“这对于飞蛾来说是危险的,然而这是进化中的一个失误,而绝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外,琼斯教授还在他的著作中对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进化理论提出挑战。他首先攻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蒂文.杰伊.古尔德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划德.道金斯是以“古怪”的方式对待进化这一课题的。他认为,道金斯提出的“自私基因”之说,也就是,任何生命都是按基因的利益进行进化的这一学说根本不足以说明生命有差异的原因。至于古尔德教授认为进化是突然间发生的,这与琼斯认为的进化是个逐步的过程的观点截然相反。琼斯教授满怀信心地说:“我的长处在于我对生物学有着特别宽的知识面。”琼斯教授打算用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方式写成自己的著作,也就是说他将用大量的轶闻趣事、丰富的例子,从细胞到现代艺术各个方面来说物种起源这个问题。
——徐冰川译,摘自《青年参考》1858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公诸于众,当时反响如何?(答案不超过35字)
琼斯教授向达尔文学说提出挑战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5字)
根据文意,归纳出达尔文理论的3点不足之处。(答案不超过35字)
请归纳琼斯教授进化论著作的主要内容。(答案不超过70字)
论述琼斯教授著作体例构想的两项是( )
| A.人类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 B.有些物种的灭绝和进化是由于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
| C.“自私基因”不足以说明生命有差异的原因。 | D.进化是个逐步的过程。 |
E.用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方式写成新生著作。F.从细胞到现代艺术各个方面谈物种的起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禽流感
禽流感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发。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禽等均可感染。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极其多样,主要取决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情况,一般来说,具有高度致死性。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随后广泛蔓延,现在已几乎遍布世界各地。禽流感的感染谱很广,大多数家禽、野禽及水禽都可感染,以鸡、火鸡和某些野禽最易感染,鸭、鹅及其他水禽类反为隐性感染和带毒,有时也会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一流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流感病毒分为A、B、C三个不同的抗原型,其中B、C两型仅能对人致病,A型可对人、猪、马和禽致病。禽流感病毒具有A型抗原,属于A型流感病毒,列为禽流感病毒类。A型流感病毒又分成若干亚型。A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不断发生变异,有些病毒可能比其两个亲代病毒对细胞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另外,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也易发生基因置换。病毒的这一特征,加之感染动物复杂,使防治难度加大,这也是流行了一个世纪的禽流感至今仍无良好的防治措施的主要原因。
对禽流感的诊断,主要是以病原的分离和血清学检查为依据。国际上评价禽流感毒致病力的经典方法是接种易感鸡。按照国际标准,能引起接种鸡死亡75%以上的分离株,是高致病性毒株。尽管接种鸡是确定致病的“黄金标准”,但它不能反应致死率小于75%的H5或H7亚型病毒的潜在致病力。因此国际兽疫局根据科学家的建议,已推出新鉴定标准。
据世界各国对禽流感的防治经验,由于病毒抗原的多变性,目前用疫苗进行预防,其免疫效果尚存在一定问题。但最近报导美国蛋白质科学有限公司通过DNA克隆技术对有杆状病毒昆虫的细胞表达载体生产疫苗,用一日龄仔鸡作试验,结果所有的鸡都不发病。而未免疫组供毒时全部死亡。以往的防治经验证明,本病在某些国家的局部地区虽仍有发生,但由于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因此在怀疑有本病发生时,应尽快作出确证,采取严格的隔离封锁和同群扑杀等综合措施,方能达到有效的控制。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对“禽流感”作出简明的解释。
对“禽流感至今仍无良好的防治措施”的原因,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造成禽流感的病毒和抗原性不断地发生变异。 |
| B.有些病毒比亲两代的病毒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
| C.基因置换容易在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中发生。 |
| D.感染动物的复杂使禽流感病毒更易发生变异。 |
防治禽流感的主要办法有哪些?请根据文意归纳。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造成禽流感的A型病毒对鸡类和陆地野禽危害严重,对水上家禽则危害较轻。 |
| B.并不是所有的流感病毒都可感染禽类,但所有流感病毒都可对人类形成感染。 |
| C.以病原分离和血清检查为依据诊断禽流感,因不够全面已被国际兽疫局废止。 |
| D.尽管一百多年里,禽流感传播越来越广,越来越重,但人类消灭它为时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