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18分)
城市的雪
肖复兴
如今,地球普遍变暖变旱,冬天里的雪已经越来越稀罕。特别是在城里,难得飘落下来一场雪,如同难得见到一位真正清纯可人的美人一样了。
城市的雪,从入冬以来就一直在期盼中。仿佛要和春天里的沙尘暴有意做着强烈的对比,沙尘暴不请自到,而且次数频繁地光临,并不受城市的欢迎,但是,受欢迎的雪却在冬天里总是姗姗来迟,像是一位难产的高龄孕妇。以往的日子里,最耐不住性子的是渴望下雪天能够堆雪人打雪仗的孩子;如今,最焦灼不堪的是城边的滑雪场,总也等不来雪,只好先急不可耐地鼓动起人工造雪机,将人造的雪花纷纷扬扬地吹了出来,那只不过是冬天的赝品。
城市的雪,终于在期盼中飘洒下来,不用多久,便不再受欢迎,仿佛约会前的憧憬在见面的瞬间便顷刻扫兴地坍塌。雪落在树木上,再不会有玉树琼枝;雪落在房檐上,再不会有晶莹的曲线;雪落在院子里,再不会有茸茸的地毯和小狗跑在上面踩出的花瓣一样的脚印;雪落在马路上,很快被撒满盐的溶雪剂覆盖,立刻化成了黑乎乎一摊摊泥泞的雪水。也很难见到雪人,即使偶尔见到了雪人,也是脏兮兮的。城市污染的空气、汽车的尾气、制热空调机喷出的废气,一起尽情地把雪人的脸和全身涂抹得尘垢遍体,再没有原先那种洁白可爱,如同衣衫褴褛的弃儿。前两天北京下了一场雪,我在街头见到一个雪人,上午刚刚见到时,它还高高大大,插着胡萝卜的鼻子和橘子的眼睛,格外鲜艳夺目,没到中午,它已经脏成一团,附近餐馆倒出的污水,无情地将它浇头灌顶,把它当成了污水桶。而我在天坛公园转了一圈,只看到一个雪人,小得如同一个布娃娃。公园并不能够为它遮挡污染,它一样脏兮兮的,只有头顶上盖着一个肯德基盛炸鸡块的小盒子,权且当一顶帽子,闪烁着带有油渍渍的色彩,像是故意给雪作的一个黑色幽默。
城市的雪,再不是大自然送来的冬天的礼物,而成为了并不受欢迎的客人,成为了城市污浊的乞儿,成为了pH试纸一样测试城市污染的显形器。
其实,雪是无辜的,雪到了城市,没有得到娇惯和恩宠,相反被城市带坏了。雪的本色应该是洁白晶莹可爱的,却这样一次次地受到了伤害。我想起俄罗斯的作家普里什文曾经写过的《星星般的初雪》,他说:“雪花仿佛是从星星上飘下来的,它们落在地上,也像星星一般烁亮。”他又说:“今天来到莫斯科,一眼发现马路上也有星星一般的初雪,而且那样轻,麻雀落在上面,一会儿又飞起的时候,它的翅膀上便飘下一大堆星星来。”
只是,如今的城市,无论莫斯科还是北京,再不会有这样星星般的雪花了,再也不会有雪中飞起的麻雀翅膀上飘下一大堆星星的景象了。
在北大荒,我倒是见过一种叫雪雀的鸟,特别爱在冬天下雪的日子里出来,飞起飞落,格外活跃。它们和麻雀一样大小,浑身上下的羽毛和雪花一样的白,大概是长年洁白的雪帮助它的一种变异,环境的力量有时强大得超乎想象。心里暗想,今天这种雪雀要是飞进城市,也得随雪花一起再变异回去,羽毛重新变成褐色,甚至乌鸦一样的黑色。
雪花的洁白,只能在梦里、童话里,和普里什文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里。
(选自《北京晚报》2007年1月7日)
16.城市的雪在人们期盼中降临后不久却“成为了并不受欢迎的客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说明其具体原因。(4分)
17.作者文末说:“雪花的洁白,只能在梦里、童话里,和普里什文文字带给我们的想寡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
18.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城市的雪景?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6分)
19.在文章末尾,作者联想到雪雀鸟飞进城市后羽毛变异的情形,有何表达作用?(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
米开朗基罗的天空
赵丽宏
梵蒂冈是国中之国,城中之国。它其实只是古都罗马城中小小的一方土地,然而它却令全世界瞩目。0.4平方公里,大概是全世界最小的国家,然而这里却拥有地球上最伟大的教堂,拥有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博物馆。
圣彼得大教堂花了一百多年才完成它雄伟的工程,米开朗基罗设计的金色穹顶成为罗马城中一颗耀眼的恒星。大教堂一年到头敞着大门,人人都可以免费走进去。天主教徒们进去拜谒耶稣圣母,聆听天国福音,让灵魂接收洗礼;艺术爱好者们进去参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漫无目标的旅游者进来看热闹,看欧洲人如何在五百年前建造起如此宏伟的建筑。不过,不管你心怀着何种目标来到这里,灵魂都会受到震撼。你会被教堂中神圣安宁的气氛震撼,会被那些静静地凝视着你的雕塑和壁画震撼。
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之作《圣母的哀伤》,就陈列在离大门口不远的一侧。美丽的圣母抱着死去的耶稣,满脸悲伤,那种庄严和逼真,那种优雅和凝重,让每一个观者为之凝神屏息,不敢发出声音,唯恐惊扰了沉浸在悲伤中的圣母玛利亚。这尊雕塑,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件作品时,只有25岁。当时,人们面对这座雕像,惊讶得失去了言语,没有人相信它出自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之手。米开朗基罗一怒之下,半夜里悄悄溜进教堂,在圣母胸前的绶带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据说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刻下自己名字的雕塑。这位旷世奇才,当然有资格在他的作品中刻下名字,即便是刻在圣母的身上。教堂大厅中间有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个铜质亭子,四根布满螺旋形花纹的高大铜柱,托起一个雕刻着无数人物和花饰的巨大穹顶,这是教皇的讲坛,更是艺术家的陈列坛。
我曾两次走进圣彼得大教堂。第一次离开时正是黄昏时分,教堂的金色圆顶在夕照中闪烁着金红色的光芒,钟楼上铜钟齐鸣,钟声传遍了整个罗马城。第二次去圣彼得大教堂,是圣诞节后的第二天,走出教堂大门时,天已经落黑,罗马正在下雨,雨雾弥漫中,教堂前的大广场上一片彩色的雨伞,如无数沾露的蘑菇,在灯光和水光中晃动。依然是钟声回荡,钟声仿佛化成了细密的雨丝,从天上落下来,融化在万家灯火中……
对热爱艺术的人们来说,圣彼得大教堂右侧的西斯廷教堂也许更有吸引力。这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博物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无数经典名作,都被收藏在这个博物馆里。站在西斯廷教堂大厅中央,抬头看天花板上的壁画,那是场面浩瀚的《创世纪》。天堂人间,凡人天使,空中的树,地上的云,梦想中的神殿,传说中的巨人,在巍峨的穹隆间翩跹起舞……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幽闭数年,一个人站在空中挥笔冥思,把天堂搬到了人间,把凡人和天使融合为一体。上帝创造人的传说,在这里被简化成一只手指地轻轻点拨,上帝的手指,和凡人的手指,在云天间接触的瞬间,便诞生了伟大的奇迹。画家的奇思妙想和神来之笔,使所有的文字失色。
我站在西斯廷教堂大厅的中间,抬头仰望那铺天盖地的《创世纪》,感觉人的渺小,也感觉人的伟大。在天堂和神灵前,人是何等微不足道,然而这天堂和神灵,都是人类的想象和创造。你可以想象,如果你怀着虔敬的心,对天空伸出你的手指,会有来自天空的手指,轻轻地触碰,点开你的心灵之窗
环顾四周,无数人和我一样抬头仰望,沉思,在米开朗基罗描绘的天空之下。
根据文意,具体说说人们来到圣彼得大教堂灵魂为什么都会受到震撼?
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惊讶得失去了语言。
答:
(2)在这里被简化成一只手指的轻轻点拨。
答:
结合文中对米开朗基罗的描述,谈谈你对“旷世奇才”的理解。
文中末尾写“无数人和我一样抬头仰望,沉思,在米开朗基罗描绘的天空之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
冰立方
科学家正在南极冰下架设一部大型望远镜,这部被称作“冰立方”的设备将能为科学家提供一张地球铁核图片,描绘出这个靠近质量更轻的岩石外壳的地核的大致轮廓。“冰立方”是一个国际科研项目,由美国等数个国家和基金会发起和执行。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设计的目的是用来探测被称作中微子的亚原子粒子,这种物质让人捉摸不透,但它们很容易穿越行星体。这个设备由数千个探测器组成,最终科学家将把它放进一个1立方千米的冰块中。这些探测器的镜头对准下方,用来监视与众不同的蓝色闪光,这些闪光意味着一个中微子已经成功从地球中逃逸出来,受到南极冰层的阻挡。“冰立方”还能当作行星扫描仪。一些中微子拥有超过10万亿电子伏特(比普通的核辐射能量高数百万倍)的极高能量。这些高能粒子并不是十分光滑,它们中的大部分将被地球的铁和岩石层挡住去路。天文学家希望发现来自遥送的天体的中微子光束,随着地球旋转,他们将能利用“冰立方“对它们进行监控,扫描光束穿越行星的路径,从而揭示这颗行星的结构。然而,“冰立方”的前辈,一台被称作AMANDA的中微子望远镜很不幸,它无法看到这些遥远的中微子来源。这样看来,这些中微子发出的光线一定非常暗淡。“冰立方”可以利用高能粒子与其他宇宙射线相撞在地球大气中产生的中微漫射来解决这个难题。地核密集的铁元素应该比它周围的岩石层吸收更多这种大气中微子。因此通过地球背后明亮的光线,“冰立方”应该能看到从黑影中凸现出来的地核,就像X光照射下的一根骨骼。另一个叫KM3NeT的大型中微子望远镜(计划用来对地中海的深水进行探测)将为我们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原则上说,用这种方法探测地球的内部,至少将比用常规方法的视野更加清晰,科学家通过测量地球的波动,推测出地核的形状。
然而,中微子的光线非常暗淡,因此制作地核图片的过程会很缓慢。利用“冰立方”进行十几年探测后,这些科学家计算出地核应该会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但是观测任何有关地核与它的覆盖物边界的详细资料,将会花费更长时间,或许还需要一个更好、更大的中微子望远镜。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地球科学家大卫·史蒂文森指出,科学家已经制作出大量更加详细的图片,用来分析震波穿越地球的过程。“我是中微子地球物理学的一名支持者,但是科学家在几十年内可能无法从这方面受益。”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对“冰立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立方”是一部架设在南极冰下描绘地核大致轮廓的大型望远镜。
B.“冰立方”是一个用来探测让人捉摸不透,但很容易穿越行星体的被称作中微子的亚原子粒子的国际科研项目。
C.“冰立方”是一种由数千个探测器组成,最终将放进一个1立方千米的冰块中的设备。
D.“冰立方”是一架对来自遥远天体的中微子光束进行监控,揭示这颗行星结构的行星扫描仪。

下列各项中,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冰立方”可以利用高能粒子与其他宇宙射线相撞在地球大气中产生的中微子漫射来解决中微子光线暗淡无法观测的难题。
B.地核密集的铁元素比周围的岩石层吸收更多的大气中微子,因此通过地球背后明亮的光线“冰立方”可以看到从黑影中凸现出来的地核。
C.计划用来对地中海的深水进行探测的大型中微子望远镜删km3NeT能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帮助我们制作出大量更加详细的图片。
D.用“冰立方”探测地球的内部,比用常规方法的视野更加清晰,科学家通过测量地球的波动,描绘出地核的形状。

下面关于“中微子”的推断和想象,正确的一项是()

A.中微子从地球中成功逃逸出来,因为受到南极冰层的阻挡,所以发出与众不同的蓝色闪光。
B.中微子拥有比普通的核辐射能量高数百万倍的极高能量,因为不十分光滑,所以大部分被地球的铁和岩石层挡住去路。
C.中微子发出的光线非常暗淡,所以“冰立方”的前辈中微子望远镜AMANDA无法看到遥远的中微子来源。
D.中微子的光线非常暗淡,所以制作地核图片的过程需要漫长的十几年时间。

阅读下面的作品
像个父亲
王世虎
陈亮考上名牌大学的消息不到半天就传遍了整个黄龙滩村。当晚,陈亮爹便杀了家里那头养了近一年的大肥猪,请全村人来家里喝酒。饭桌上,大伙纷纷向陈亮爹敬酒,夸他有福气,有能耐,培养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来!陈亮爹那个高兴啊,醉得是一塌糊涂。
送陈亮走的时候,爹拉着他的手不停地叮嘱:“亮儿,到了学校可要好好学习,别混坏了,缺钱了就和家里说。”陈亮不住地点头,眼中满是泪水。

陈亮回过头:“妈,爹说得对,这样,才像个父亲嘛!”母亲悻悻地回到了厨房。陈亮兴高采烈地给爹打了一个寒假的洗脚水。以后,每年寒暑假回家,陈亮都会主动给爹打洗脚水。
大四那年寒假,陈亮是带着女朋友慧慧一起回家的。慧慧是陈亮的大学同学,两人已谈了两年恋爱。慧慧不仅长得漂亮,还是城里人,父母都是政府官员。
人家一个城里的千金,能看上自家的穷孩子,爹觉得,这真是上天赐给他家的福分。所以,爹对慧慧特别好,甚至有些恭敬。说话做事都哈着腰,脸上荡漾着微笑。吃饭的时候,爹不停地给慧夹菜,关心地嘱咐她多吃些。特别是每天晚上,爹都会主动地给慧慧打洗脚水,尤其让陈亮接受不了。
陈亮说:“爹,你怎么能给慧慧打洗脚水呢,你是长辈啊!你这样做,一点都不像个父亲,让我好难堪!”“你懂什么,傻小子!”爹骂道,“人家是城里人,又是独生女,从小到大没受过什么苦,能看上你这个穷小子并来到咱们家,已经是对咱仁至义尽了,我给她打洗脚水,有什么不对的?咱不亏!”
说完,爹问一旁的慧慧:“水温怎么样?”“哦,有点凉。”慧慧小心地说。“好,我再去给你加点开水。”爹端起盆子就进了厨房。
陈亮悄悄拉慧慧的衣角,说:“你怎么能让我爹给你打洗脚水呢?”慧慧不满地说:“是伯父非要给我打嘛!”陈亮说:“那你就不知道自己去打啊!”慧慧便不理陈亮了。爹不亦乐乎地给慧慧打了一个寒假的洗脚水,陈亮的脸也阴沉了一个寒假。
大学毕业后,陈亮留在了城里工作。父母急着抱孙子,三天两头地给陈亮打电话。陈亮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再等等,快了!起初,爹还能等,时间一长就气了,说:“你非要等我们死了再结婚是吧!”
陈亮终于回家了,但身边的女朋友却不是慧慧,而换成了一个看起来有些土气的女孩。
陈亮给爹介绍:“这是我的女朋友小娟,和我一个单位,今年刚大学毕业。”爹像审问犯人一样问:“小娟哪里的?”陈亮刚准备回答,小娟却插了话:“伯父,我家安徽农村的,我们那里可好啦,有大片大片的竹林。”爹的脸便一沉。
吃过晚饭,陈亮妈还未来得及伸手,小娟便手脚麻利地收拾了碗筷,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打来一盆水恭恭敬敬地放在了陈亮爹的面前,笑着说:“伯父,洗脚了!”“哦!”爹淡淡地回应。
“伯父,水凉吗?”小娟问。“有点。”爹说。“好,我再去给你加点开水。”小娟端起盆子就进了厨房。

“还有……”陈亮转过头,“我觉得和慧慧相比,在小娟面前,爹更像个真正的父亲。”
小说第一、二段(“当晚,陈亮爹便杀了家里那头养了近一年的大肥猪,……眼中满是泪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6分)
小说叙述了三次“打洗脚水”的经过,请分别指出“父亲”在这三次过程中的思想感情。(6分)
文中划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联系上文具体分析。(4分)
有人说,小说中陈亮重新选择女朋友,是坚守传统,也有人认为陈亮不应该让“爹更像个真正的父亲”成为择偶标准。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笑说蟹文之灾
流沙河
老夫银行排队,恭缴电、气、话之三费。站立久了心烦,不免游目四顾,用以杀死时间(Kill-time就是汉语说的“消遣”)。忽睹一妇,夏衫华丽,背绣英文曰Special lady,即特殊太太,不禁莞尔,心情为之一振。乃自思忖:“既然特殊,又何必来排队?”
一自国门乍开,英语涌入,其势滔滔,不可逆挡。要现代化,要和先进文化接轨,就得容之纳之。道理大家明白,何须我来饶舌。但窃以为被动容纳同时,也该主动疏之导之,莫让蟹行文字泛滥成灾才好。所谓泛滥成灾,别以为指的是“特殊太太”之类。笑话罢了,那不算啥。我指的是考试。学生要考英语,考吧。读硕士读博士而研究古汉语者,或中国古史者,或中共党史者,也非考英语不可吗?争取当公务员之非涉外事者,也要考英语吗?各行各界评专业职称,也要考英语吗?是不是太看重英文了?
英文应该学,但不能都去学waiter英语,一辈子做低级舌人,侍候商董,至多爬上洋买办的阶梯。试看今日外文系的,几人能译学术著作。听他口语多么地道,不过高等waiter罢了。《颜氏家训·教子篇》云:“齐朝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观今鉴古,人情不二。我心窃忧之,有不忍言者。
更值得忧心的是汉语。早在英语高烧之前,译体文风已经常见报刊文字。今则变本加厉,坏我汉语生态,竟造出这样笨拙的译体病句来。罗列如下,请共赏之。
这本书已被我读过了。(这本书我读过了)
当我早晨起床的时候。(早晨我起床时)
作为政协委员的我。(我当政协委员)
浙江女子似乎就像花朵般的娇艳。(越女如花)
我出门去的同时,看见他正在哭着。(我出门,见他在哭)
必须加以严厉的惩办。(必须严办)
你有吃过午饭了吗?(你吃午饭了吗)
对我说来,她是我的妻子。(她是我妻)
译体恶风劲吹,从大作家到小学生,同受其愚弄而懵然不觉。更可怕的是报刊上一窝蜂去学样,还觉得有趣,真要教前辈大师们,鲁胡老梁沈赵,地下同声一哭。写到这里,猛想起余光中。他是外文系老教授,一辈子弄外文。看看他笔下吧,食洋而化为中华的灵与肉,那文字多纯粹,多典雅,多准确,多活泼。
蟹文透过译体病句侵入报刊,我们拿啥武器去抵抗呢?我答:拿文言文。这武器能逢长化短,逢繁化简,逢深化浅,逢晦化显。笔下仍写现代汉语,但应掌握传统文言,择其铦利者而用之。必如此,方不至于被蟹文的语法攻占了我们的头脑笔下,杂交出怪胎来。不是教人排外,是用自家之本,赚取他家之长。若相反,便是自家无主,尽拾别人的敝屣了。
各种洋文不滥用,择地而用之,那是必要的。见洋文而反感,义和团心态,贻祸邦国,愚昧可笑。但是,当今街市上好多店招,货物上好多标识,都来英汉对照,有这个必要吗?余非新左人士,不会上纲批判所谓文化帝国主义,只是觉得市井流风趋新可笑而已。还有更可笑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沿街检举店招上的繁体汉字,必铲之而后快,却放过那些毫无必要的洋文招牌字,真有点“相煎何太急”的意味,不免一叹。
(选自《含笑录》,有删改)
从全文看,“蟹文之灾” 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第三段中“舌人” 指什么人?该段引用《颜氏家训》的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
被春天染红的小溪
莫景春
⑴不知有多久没回桂西北的故乡了。春天来了,故乡突然像刚冒出地面的青草在心底疯长起来,思念溢满整个心窝。于是沐着习习的春风,回老家住了几天。
⑵村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溪,像故乡的一条脐带,从村后的大山里潺潺流出。溪水清澈见底,即使是狂风暴雨的夏天,也绝没有那种狂奔怒流的混黄,总是那样的文文静静,只是在寒冷的冬天有些消瘦,但蓬勃的春天一来临,它便盈盈地丰满起来。
⑶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小溪边捧一把清水,肆意地泼到脸上,让那种清凉淌满整个脸,让自己和故乡作最亲密的接触,再跟大伯大婶们聊聊,听听他们亲切的话语,感受久违的乡情。
⑷一个春意盎然的早上,我惊呆了。小溪变了,那清亮可人的脸不见了,换成了粉红的脸,满溪满沟的粉红,红得让我心跳加快,又让我心里暖暖的。我伏到溪边的青石上,端详这一奇异的变化。那红红的溪水,缓缓流着,不再清澈的水倒映不出我的脸了。将脸再凑近些,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着,丝丝入鼻。我情不自禁地想将手伸进那缓缓流动的粉红,捧上一把细细品玩,又不忍心搅动溪水,也在担心那片红会不会是什么污染物。
⑸再看看早起的大伯大婶,他们若无其事地在那里洗脸洗菜。一位大伯似乎看出了我的迟疑和惊讶,跟我搭腔:“娃儿,没什么奇怪的,那漂在水上的是桃花。”
⑹什么?桃花?我心里猛然出现一片迷人的桃花灿烂的画面。
⑺“那是你家邻居大叔前两年在后山种的桃树落下的桃花。”接着他便告诉我邻居家大叔全家到村后的荒山上开垦桃林的事。
⑻听着大伯的叙说,手迫不及待地伸进了溪水,满满地捧了一把,扑到脸上,那样的清凉芬芳,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急急地往山后赶去。
⑼桂西北很多地方九分石头一分土,满是怪石嶙峋,只在石缝中窝着一点泥土。辛勤的乡亲们便在这石缝间抠出一点点泥土,连成巴掌大的地,便一窝一窝地种下玉米。由于土浅坡瘦,保不住水,若是十天半月没淋过一场雨,那玉米可能就枯黄了。近着小溪的可以挑上几桶水浇浇,远的只能望天兴叹,眼睁睁看着庄稼活活枯死。平日,便靠着养点羊、砍柴烧点木炭来补贴家用。乡亲们的日子就这样缓慢而沉重地过着。
⑽沿着小溪往上走,香气越来越浓。徜徉在迷人的芬芳中,我陶醉了,不知不觉间,眼前闪现出一片迷人的粉红世界。只见一棵棵粉红的桃树,枝连着枝,遮住了身下那高高低低的石头。尽管有的树花瓣已凋谢,青翠欲滴的嫩芽探头探脑的,但一眼望去,仍是迷人的粉红。哦,原先放牛的山谷变成桃花源啦!
⑾鸟儿在树林间鸣声不断,吱吱喳喳上下翻飞,真是一片热闹的海洋。我情不自禁地扑进了这片粉红。
⑿“回来啦,小春。”丛林深处传来熟悉的喊声。哦,是给果树打药的大叔。他放下喷雾器,满脸笑容地迎上来。
⒀原先乡亲们总是愁眉苦脸的,恨自己“生不逢地”。我也是在这种恨意中苦苦读书考到山外的,想不到如今他们变得神采飞扬。大叔眉飞色舞地说:“今年村里有收成的果园有好几个呢!我们这样的山地种别的都不行,种点果还不错。明年把路修一修,开个农家乐,让城里人到山里来亲自摘果观光。”多美好的想法呀!
⒁说话间,一阵温暖的春风轻轻拂来。桃树们兴奋起来,传电般地颤抖着,桃花像雪花般飞舞,纷纷扬扬的。霎时间,眼前满是迷乱的粉红,像是下起了一场桃花雨。我的头上身上都飘满了桃花,被淋成了一个粉红的桃花人。大叔花白的头发深蓝的衣服不见了,变成一个粉红的桃花人。香气更浓了,我们俩相视而笑,尽情地享受这桃花雨的芬芳。
⒂小溪被染得更红了,“叮叮咚咚”地跑着,快快乐乐地要跑出山外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