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糟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①。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②。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注:1927年9月23日,作者在广州作的《怎么写》——后收入《三闲集》——一文中,曾描绘过他的这种心情:“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灰,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你怎样理解文章的第一段?(不超过60字)
答:
2、文中有两处写“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意思有何不同?
⑴①处的意思是(不超过20字):
⑵②处的意思是(不超过30字):
3、文中画线部分包含几层意思?分别写出。
答:
4、对于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这篇文章充满了对于死亡的沉重的思考,其中一个满怀悲壮、坦然欣慰面对死亡的形象孤独地站在读者面前。 |
B.这篇文章具有象征意义,野草代表着作者的行动、作者的作品,而土地则代表着中国黑暗的社会,地火则代表着革命。 |
C.这篇文章充满了矛盾和彷徨,表现出作者痛恨黑暗,却又不知怎样去扫除黑暗的困惑。 |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把作者渴望革命,希望烧掉一切黑暗腐朽的东西的感情表达得十分强烈,但是他也为自己的野草而担心。 |
E、文章饱含着对野草的歌颂,它们终将成为烧毁黑暗的熊熊烈火,作者期待着自己的野草快快燃烧。
F、本文渲染了一个沉寂、凄凉、悲哀的背景,鲜明地展示了一个为民族前途而深深忧患着的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而不惜牺牲自身的民族之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火星上种庄稼
火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大量的铁氧化物覆盖在它的表面,让火星看上去总是红艳艳的。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的考虑范围。那么,如何让植物在火星上繁茂生长呢?
在火星上,植物不得不面对巨大的环境压力:寒冷、干旱、低气压以及难以生长的土壤条件等等。科学家发现,植物会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压力。植物虽然不像人那样焦虑,但处理压力的方式和人类分泌激素差不多。它们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抗病抗压反应中起到信使的作用,能将警报传达至细胞中枢一一DNA,并激活植物体内的各种防御基因,调控它们生产出相应的蛋白质,使植物处在高度戒备状态,这对植物有好处。但是,过氧化氢是有毒的,过量的分泌会伤害到植物本身。幸好,普通植物同样具备“自我理调节”的能力,解除过多而持久的焦虑,它们体内的过氧化氢还原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分子,从而清除体内过多的毒素。
可是,面对火星上严苛的生存条件,植物现有的减压措施必须开足马力,这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植物需要过氧化氢来积极面对外在压力,而另一方面大量产生的过氧化氢却可能要了植物的命。因此,科学家需要改进植物的减压系统,邀请一位业务过硬的“心理医生”,及时地扫除植物的“心病”。这位“心理医生”就是生活在深海火山口附近的激烈火球菌,其体内强大的过氧化氢还原酶就是缓解植物压力的良药。
深海火山口多位于海面下数千米的地方,周围海水的温度最高可达400℃。而生活在深海中的激烈火球菌却能够安然地适应70℃~103℃的高温环境,并依靠火山口喷发出的二氧化碳维持生存。这些生活在深海火山口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激烈火球菌时不时地也会被湍流卷入冰水中。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激烈火球菌居然同样能在冰水中正常生存,完全可以经受住外部温度的骤降,如此剧烈的环境变化不会对它们的新陈代谢产生任何影响。
这种外部环境的骤变,正是火星植物所要经历的。科学家们希望在这些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身上,提取出一些基因来培育亲火星环境的植物。现在研究人员们已经把火球菌的基因移植到了一种体形较小,能快速生长的植物拟南芥的身上。并在两年的时间里,收集这种植物第二代、第三代的种子,让每株植物体内至少有两个过氧化氢还原酶基因拷贝。现在,这个基因已经成功地合并到了拟南芥细胞中,而且在没有伤害细胞的情况下正常发挥作用。下列关于过氧化氢还原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过氧化氢还原酶是有毒的,过量的分泌会伤害到植物本身。 |
B.过氧化氢还原酶在抗病抗压反应中起信使的作用,能将警报传达至细胞中枢。 |
C.普通植物体内存有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分子的过氧化氢还原酶。 |
D.激烈火球菌凭借体内强大的过氧化氢还原酶应对各种恶劣的外部环境。 |
下列对“激烈火球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海面下数千米的火山口,温度最高可达400℃的海水中,激烈火球菌也能安然生 活。 |
B.激烈火球菌体不仅能在高温高压的海水中生存,也能在冰水中正常生存。 |
C.激烈火球菌体内强大的过氧化氢还原酶是缓解植物压力的良药。 |
D.激烈火球菌基因现在已经成功地合并到了拟南芥细胞中,并正常发挥作用。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所以火星理所当然地会成为人类第二家园。 |
B.若能改变火星上寒冷、干旱和低气压的条件,使上述条件与地球相似,就能让植物 在火星上繁茂生长。 |
C.地球上只有一些体形较小,能快速生长的植物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亲火星环境的植 物。 |
D.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改造了一些拟南芥的“减压系统”,它们将能适应比较恶 |
劣的环境。
现代文(文学作品类)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小题
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
如果你在晚霞满天的时候来到山顶,俯瞰山下的小镇,可以看到一动一静两个情景,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成了一幅画面:静的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房屋,而动的是袅袅上升的炊烟。房屋是冷色调的,而炊烟是暖色调的,这一冷一暖,将小镇宁静平和的生活气氛给完美地烘托出来了。
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前,要习惯性地看一眼这家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的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炊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炊烟无形中当了密探的角色。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的了。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于低,炊烟徘徊在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窗外是一片很大的菜园,种了很多的青菜和苞米,菜地的尽头,是一排歪歪斜斜的柞木栅栏。在木栅栏的另一侧,是另一户人家的菜地,她家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早已加入了中国籍。北极村与她的祖国,只是一江之隔。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到外地去了,另一个仍留在北极村,不过不跟她住在一起。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秋生一来就是干活,挑着桶去水井,一担一担地挑水,把大缸小缸都盛满水,再抡起斧子劈柴火,将它们码到柴垛上,要不就是握着扫帚扫院子,将屋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所以我从东窗常能看见秋生的影子。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地叫着在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向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这桌子上的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时也会有一块糖。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
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有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她外表的冷漠和沉静,与她内心的热情奔放形成了鲜明对比。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
冬天到来的时候,园田就被白雪覆盖了。天冷,我就很少到老毛子家去玩了。玻璃窗上总是蒙着霜花,一派朦胧,所以也很少透过东窗去看那座木刻楞房屋了。她家的炊烟几时升起,又几时落下,我们也就不知晓了。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面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是习惯性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的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16.揣摩语句
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的意思是
17.结尾作者说“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请结合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老毛子家的炊烟是最美的呢?
答:
18.文章记叙了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为什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标题?
答:
19.一个老人,在孤独中走向死亡。她的悲剧命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一17题。
“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何振华
达赖集团最近不断“呼吁”:要“就"西藏问题"向中国施压”,美国的佩洛西等人也在不断鼓噪;美国众院、参院和欧洲议会甚至针对“西藏问题”通过了“决议”。所谓“西藏问题”似乎越来越时髦。
人们不禁要问,“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先得问问佩洛西女士,据说在她眼里,“西藏问题”源于中国政府在西藏的“镇压”,她还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不干涉“西藏问题”,“就失去了在人权问题上发言的道德权威”。
当然,也不妨看看达赖集团的“呼吁书”和“声明”,他们所谓的“西藏问题”包括“缺乏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所谓“民族不平等”。
那么,“西藏问题”是所谓的“人权问题吗?先说“3·14”暴力犯罪事件,面对打砸烧抢,如果政府坐视不管,谁来保护那些无辜群众的人权?如果政府的依法处置成了侵犯“人权”,那么佩洛西女士有必要扪心自问,16年前发生在她眼皮底下的洛杉矶大暴动,美国政府动用大批军力警力,逮捕一万多人,这种举措算什么?
至于达赖集团,应该不会忘记,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藏仍处于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到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的人身自由,断手、剁足、剜目、割舌,严刑酷法,农奴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是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让昔日农奴成为有尊严、有人权的公民。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加到280多万人,义务教育、农牧区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全区。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面前,曾是农奴制社会统治者的达赖集团,有什么资格奢谈“西藏人权问题”?
“西藏问题”也不是什么“宗教问题”。如果西藏“缺乏宗教信仰自由”,那该怎么解释西藏各地大小寺庙里,年龄不同的信众烧香拜佛的场面,怎么解释每年成千上万群众到拉萨朝佛敬香,怎么解释那些随处可见的经幡和玛尼堆?
而达赖集团大肆鼓噪所谓“民族不平等”,更是荒诞不经。且不说国家拨款数亿元发展藏医藏药,投入7个多亿修葺布达拉宫等重要文物,抢救和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单说为让西藏人民与现代文明同步,国家就不断加大投入,组织专家攻关,使藏文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成为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文字。
“西藏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其实非常清楚。达赖集团不过是打着各种“问题”的幌子,图谋“西藏独立”——这可以从他们至今未变的“中间道路”上看出;可以从他们否定西藏现行政治制度,谋求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大藏区”看出;可以从他们要求其他民族迁出西藏,军队撤出“大藏区”看出。
“西藏问题”根本不是什么,而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一个关系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容忍自己的主权受损;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坐视自己的领土被分裂。中国对此早已表明态度:国家统一是最高的原则,主权问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企图以“西藏问题”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只能是徒劳的。
——2008-04-19《人民日报》
15.在达赖集团和美国的佩洛西等人眼里,西藏问题概括起来属于以下一些问题。其中对他们的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藏问题是人权问题; |
B.西藏问题是宗教问题; |
C.西藏问题是民族问题; |
D.西藏问题是主权问题; |
16. 请概括文章是分别从哪几方面驳斥佩洛西女士和达赖集团的。(6分)
答:
17.根据文意概括西藏问题其实是什么问题。(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 夏
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地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汽。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斯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失落的珍贵东西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地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16.题目中的“我们”指谁?怎么理解题目中的“远”与“近”
17.文章第七段,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斯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8.“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现在的人们心灵与心灵相遇?
19.作者捧读《瓦尔登湖》“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请参照原文,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试举两例谈谈你阅读经典(包括课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愉悦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等辞职带来问责制常态化的曙光
今天的新闻说,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和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因为三鹿奶粉事故辞职。此次事故,既处理了地方行政领导——石家庄市市长,又处理了地方党委一把手——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既处理了行业最高主管部门领导——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又处理了地方党政一把手,这样的结果可谓顺民意、解民气,为这样的处理叫好。
短短几天,从孟学农的“霉”开二度,到深圳“舞王”歌厅大火相关责任官员的迅速免职;从河南登封煤矿事故后第二天市长被建议免职,到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等人的辞职,9月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但中央和相关部门的处理方式却让民众从大不幸中看到了大幸:这就是问责制常态化的曙光。
处罚并不是目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民族是善于从苦难和危机中汲取教训而昂然前行的民族,一个优秀的执政党善于把危机转为契机的执政党。
当前,一些地方之所以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是因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经常问责这样的官员,就是要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要督促官员始终把民众的安危冷暖记在心上,为民用权、为民履责、以民为本;就是要督促官员防范于未然,避免悲剧的重演。
问责制常态化的意义还在于,经常问责官员,促使其转变作风,带来社会风气的普遍好转。三鹿奶粉等事故发生的原因链中,官员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道德诚信的普遍缺失。三鹿奶粉事故链中,底层有奶农,中间有奶“头”、奶粉厂大大小小的主管,最上面是行业规则的制定者、食品质检部门官员和地方党政官员。相信这些人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可能有仁爱之心,但当他们以社会角色发挥社会职能时,为什么却表现出惊人的道德沦丧、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唯利是图呢?所以,防止三鹿奶粉事故重发的根本方法在于唤醒我们这个社会无数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自律,并将这种自觉和自律体现到对制度和规则的普遍尊重和遵从。
问责制的常态化,就是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重塑官员、民众等13亿多个体对社会、对他们应有的道德感、责任心,就是让“言必称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和下意识的自觉行动,促动社会风气的普遍好转。因此,要为李长江等人辞职带来的问责制常态化曙光叫声好。
2008年09月22日19:17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15.下列是对“问责制常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问责制常态化就是指对官员的处理要做到顺民意、解民气。 |
B.问责制常态化就是要让民众从大不幸中看到了大幸。 |
C.问责制常态化就是多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D.问责制常态化就是对官员的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经常化。 |
16.文章的第第二自然段都是举例,请说说这两段举例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6分)
答:
17.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问责具有哪些必要性。 (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