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
楚楚
我能说出许多青花瓷器的名称,却记住很少一些人的名字。
只要在书上看到“青—花—瓷”三个字,就觉得胸中一宽,心间一暖,神情也闲下来。
那是多年以前,本意去花鸟古董市场拈花惹草,但眼角余光处:一匹乍暖还寒时候温吞的风,突然撩起一个青花梅瓶的蓝色薄衫,风经过她唐人丰仪的脖颈、臂膀、腰、臀部,抵达脚踝的时刻,已经完全凉下来了。这时,我突然看见它身体一拔,打了个寒噤——青花瓷竟然是醒着的?它恍若猛地从一出绝美的悲剧里含泪出来,这猝不及防的惊喜使我晕眩,一时不知所措。
从此对青花瓷有着说不清的沉迷和期待。
总是隔三差五地给自己一个奔古董市场的理由。只为探访青花瓷,忘乎所以地盯着它们猛看。尽管心里也明白,爱的东西,不必放得太近。但回眸再回首之间,它们魄单魂孤的蓝色背影,很难让人不惦着。仿佛风雪夜,家里还有一个人没回来。而它们也屏住呼吸,与我静静地对视,像一群正在“努力走回亲人的狗”。不知不觉就许下重诺。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倾囊,至于古今真赝,官窑民窑,价值几何都不重要,只想立刻带它们回家,如宠妾般日日厮守。到家后,它们立即三三两两分坐我筑梦屋的博古架之上之下,之前之后之左右,仿佛早就生了根,也早已入了户籍。
最爱青花瓷的纯古浑厚、明净素雅。明明落笔素净,敷色单纯,但素净中却透着不动声色的奢华,单纯里又显出漫不经心的繁复。它们大都以中国水墨勾染皴擦的特殊晕染,画着栖鹤游凤的仙境,吉祥喜庆的图案,仿佛所有的好日子都在那上头过着,朝代更替的世事在它面前云烟:老僧读经、仙翁采药、高人对弈、骚客吟咏、美人抚琴、樵夫砺斧、村妇桑蚕、牧童弄笛,叶石相依、花草相亲、人兽相和……当时的阳光照着,隔着千千万万个夜晚的堆积了丈把厚的虫声躲躲藏藏,不均匀地敷在原野上,清晨碎碎的露珠还粘在草和蜘蛛网上,嫩白的光如清亮的眼眸含泪。一滴露水,带着远年的空气,溅到我脸上。玉米将要收获,叶子在腰间欲落还垂,似美人“宽褪素罗衣”?
尽管上面也偶有错笔的勾勒和淡淡涂改的痕迹,但我仍然认得出这些地方梦里是去过的,有着——陌生的熟悉。人和狗都眼熟,我和它们曾经都是街坊。人的声音有点干涩,狗的叫声湿淋淋的,像含着满嘴雨水。我踩着熟悉的长长短短的石拱桥,抵达镇上,沿路还遇到几个旧邻。推开自己的家门:桃花正在回廊九曲中落下,蜜蜂在庭院的天井闪了细腰,晾着的衣裳散发着南方刚刚经过梅雨季节的潮湿;火塘里的火还有点烫手,那年煨着的土豆八分熟;风款款吹开一扇雕花窗:一群白羊正温驯地小跑在晚霞里,远远近近相互关照着吃草,芭蕉树的阴影下几个骑马人的背影渐行渐远,淡出在柿色的黄昏中……千山外,一轮斜月孤明,唐人绝句中的小径刚被流萤流满。正是:该回家的回家,该流浪的流浪。果真是颜色不浓,香气很淡的日子才久远。至于空白的部分,那不是留白,可能是一场正下着的雪?开得正好的梨花?一片空气?一个女孩的名字——含烟?
一向怀疑自己生错了朝代,甚至一厢情愿地断定曾经历过唐朝或宋代。《可兰经》里说: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此刻是我过不去古代,青花瓷却使“古代”过来了。
有青花瓷在的日子,人是不想出门的。我干脆关世界于门外,揽青花瓷于怀中。天天坐在窗前对它们讲薄脆的瓷话,永远都讲不够。话到辞穷处,不见辞不见穷,却有一片幽蓝,冷冷在目在耳在衣在心。它殷实的底气使我沉溺其间,并以此拒绝一个粘腻喧哗的世界。
我终于能安排自己活在青花瓷的时间里了。枕雨高卧,坐拥爱瓷,真是受用得紧。
我至今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比青花瓷更——瓷实。 ①
[注] 瓷实:结实;扎实。
13、文章开头5段是怎样一层层地表现自己对青花瓷的特别喜爱、沉迷之情的?(4分)
14.下面3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说出你的理解。(6分)
(1)这时,我突然看见它身体一抖,打了个寒噤——青花瓷竟然是醒着的?(2分)
(2)此刻是我过不去古代,青花瓷却使“古代”过来了。(2分)
(3)我终于能安排自己活在青花瓷的时间里了。
15.文章说:“我至今都不和道还有什么比青花瓷更一瓷实。”这是为什么?文章以这句话作结,有什么意义?(4分)
16.文章6、7两段是怎样描写青花瓷上的绘画图案的?试就下面提示的某一个侧面写一段赏析文字,200字左右。(8分)
(1)静态与动态
(2)“陌生”与“熟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道教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说,江南山水能够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审美形象,道教在其中发挥的塑造与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时佛、道勃兴,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在这些道观的衬托下,朴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获得了高贵、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元嘉末陆修静在庐山构筑精庐,居处修道,号太虚观。由于陆修静崇高的威望,太虚观的建设受到了当时达官贵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宫观。太虚观屋宇宏丽,倚崖濒泉,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古松,这些都为提升庐山的审美品质、丰富其审美意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庐山如此,整个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时为它布上的浓郁的道教色彩而让人们产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时期,道教领袖们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道教在对江南山水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这些独创性的作品不断地融入人们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如郭璞的“游仙诗”就颇具道家特色。这些游仙诗往往着力于描绘类似于“青溪千余仞”“绿萝结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静啸抚清弦”“仰思举云翼”的逍遥的神秘道士,它们共同组成的和谐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动人乐章。
六朝开放的社会心态促进了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使得众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与佛僧、道士们论道谈仙,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大量吟咏赞美江南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体道,如孙绰《游天台山赋》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有的俨然把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界当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现实。如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又感到世事不可为的阮籍在其创作的多首《咏怀诗》中都表达了不屑于世俗欢乐,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随神仙、获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将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构成了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进行文艺创作的十分重要的诱因。
总之,作为一种重自然、重养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时期成为推动对江南山水进行审美,确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的玄奥、精妙命题便都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下列对“道教对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培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教在江南山水审美品质的塑造与培育方面功不可没,其审美追求使江南山水在六朝时成为一个千 古不朽的审美形象。 |
B.六朝时兴盛的道教在山水美景旁修建的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将朴野的江南山水赋 予强烈的人文气息。 |
C.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是道教常见的审美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将人们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 悟生动地表达出来。 |
D.道教的审美实践使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蕴含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从而不断地影响和塑造 |
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陆修静在庐山修建太虚观,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时,太虚观仍然是道教规模最 大、最重要的宫观。 |
B.郭璞的“游仙诗”能体现出将觉醒的自我意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正在崛起的山水审美相结合的风 格,颇具道家特色。 |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吟咏赞美山水的优秀艺术作品涌现,从而为江南山水成为六朝社会审美生活的中 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
D.阮籍对司马氏政权不满,但又感到世事难以改变,故其许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随神仙、获 |
得永恒慰藉的愿望。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获得了更加高贵、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审美品质,丰富了审美意蕴,给人更多美的感受。 |
B.游仙诗将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遥的神秘道士组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道教的理想生活,客观上也引领人 们品味江南山水精神。 |
C.六朝文人吟咏江南山水时,常常将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藉山水以体道,将道家所构建的虚灵世 界当作自己的追求。 |
D.立足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这一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许多中国美学中玄奥、精妙命题便 |
可以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唯灵魂不可征服
剑梅
纳尔逊·曼德拉,领导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国父,名满天下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受到最高程度和最大规模集体敬仰的人物。
2013年7月18日是曼德拉95岁寿辰,但半年来已多次传出其病危的消息,人们为他祈祷,同时内心在逐渐接受他终将离去的事实。
对曼德拉的赞颂铺天盖地。对他自己,唯已故香港歌手黄家驹的《光辉岁月》最具直抵内心深处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歌声响起,纵不能再如年轻时那般心潮澎湃,眼底总有一点热意和泪意。据说,当年曼德拉请人将歌词译成英文,听罢潸然泪下。
黄家驹1990年3月创作《光辉岁月》,当时曼德拉刚刚出狱一个月。从1962年8月再度被捕到1990年2月重获自由,从44岁到71岁,他服刑27年,被单独关在荒凉海岛监狱的一间狭小牢房里,屡遭看守虐待。因长时间在烈日下的采石场做苦工,他的眼睛从此受不了强光刺激。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欷歔/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
为了理想和信仰,激昂慷慨,坚贞不屈,这样的仁人志士古今中外不算罕见。难得的是曼德拉不仅有理想和信仰,而且有平和的理性。
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时,他在法庭上发表了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神情镇定——“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1990年2月,他在全世界的欢呼声中重获自由,态度甚至更加平静:“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他以善良和宽恕,作为新南非国家团结的黏合剂。
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残留的躯壳亦能继续迎接光辉岁月。黄家驹的歌词仿佛神奇的预言。多数人一生的华彩乐章早早、草草终止于青壮年时代,但曼德拉不然,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进行的斗争、72岁之前的年轮,不过是他的前半生。
后半生里,曼德拉赢得1994年大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尽管被批评任内虽重视人民却忽视政策,但谁都不能否认他的功绩——主导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民族和解与政治转型,实现政治权力的稳定交接。他确无一双魔术之手,不能帮助国家和同胞立竿见影地摆脱贫困、犯罪等种种社会问题,但他对待权力的姿态和对制度的建设,保障了南非作为多种族、多部族共处的彩虹国度内部的持久和平。
上世纪90年代,是整个非洲大陆从一党制向多党制选举大规模转轨的时代,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中涌现的非洲领导人,鲜有主动挂冠求去者;而在多党制选举中上台的首批新生代领导人中,处心积虑再三谋求连任者比比皆是。
曼德拉却是异数。1999年首个总统任期届满时,他若想连任易如反掌,但他果断宣布退休。这个愿意为信仰把牢底坐穿的人,不愿意为权力而多恋栈一天。他用前半生证明了自己威武不能屈,又用后半生践行了富贵不能淫。世人趋之若鹜的权力名利,于他竟然如浮云。
独对铁窗的漫漫岁月里,曼德拉时常念诵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亨利在病榻上创作的诗篇《不可征服》,末段俨如誓言:“命运之门何其狭窄,不要紧/刑罚折磨何其严酷,没关系/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统帅。”
谁的一生不曾经过彷徨的挣扎?而风雨中始终抱紧自由,囹圄中坚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在人性的光谱里,曼德拉一生所添颜色,何等绚烂,耀人眼目。
(选自2013年6月28日《国际先驱导报》)
【相关链接】
2013年12月6日(南非时间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在曼德拉的一生中,他留下了无数的遗产,这些遗产将激励着后人永远向前。
谈种族:让黑人和白人成为兄弟,南非才能繁荣发展。谈渴望:“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谈解放: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种族主义者同样也是囚徒,他们“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谈自由:“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谈伊战: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我们看见了美国和布什的一举一动,到底谁是世界的威胁?谈退休:“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我想回到故乡的村寨,在童年时嬉戏玩耍的山坡上漫步。”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一段说:“曼德拉是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国父,是名满天下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受到最高程度和最大规模集体敬仰的人物。”该段高度概括了曼德拉的功绩,起统领全文的作用。 |
B.这篇传记,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分节点介绍了曼德拉一生的主要事迹。 |
C.被翻译成英文的《光辉岁月》之所以能够让曼德拉潸然泪下,是因为歌词触动人心,激起了曼德拉情感的共鸣。 |
D.这篇人物传记,相关材料的链接完全可以删掉,因为正文内容已将曼德拉的伟大形象充分展示了出来,没必要再画蛇添足。 |
E.文本标题《唯灵魂不可征服》,既是说明曼德拉的淡泊名利不可征服,更是说明曼德拉永恒的信念不可征服。纳尔逊·曼德拉这一伟大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这篇传记为了刻画传主,除对传主详细刻画外,还大量引用了一些他人材料及链接材料,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纳尔逊·曼德拉是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受到最高程度和最大规模集体敬仰的人物,请结合材料,分析原因是什么?谈谈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文艺批评首先要敢于“亮剑”
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来自于超越功利的创造,而伟大批评家的最重要的品格则是超越功利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痴迷。
在谈到当下的文艺批评生态时,有人强调“重要的是立场而非姿态”,接着就有人反驳,“立场和姿态都不具有价值判断的重要性”,重要的是“批评家通过审美来认识世界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的品格和认知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其实,“姿态”也好,“立场”也好,“价值判断”也好,在文艺批评中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概念,它们都属于中性词,无好坏褒贬之分。只有追问下去,这个批评家是以什么样的“姿态”、“立场”从事批评,用什么样的“价值观”进行判断,我们才能对批评的品格做出优秀、平庸或低劣的评判。
面对当下批评界存在的最突出的症候,有什么样的批评“姿态”是首要问题。试想,如果一位批评家写了一辈子表扬文章,却从来不敢拉下脸来“批评”作家和作品,我们是否该称呼这样的批评家为“表扬家”?或许这样的批评家可以自辩:“我表扬的都是好作品,我说好都说到了点子上……”但从整个文艺生态来看,真的满目都是硕果而无杂草吗?那些从印刷厂里印出来的书,那些发布在各种新媒体上的作品,真的无赝品无瑕疵吗?那些顶着作家、艺术家桂冠的人,就没有平庸的乃至欺世盗名的?面对复杂的文艺生态,而只知道一味说“好”的批评家,难道不觉得自己是严重失职吗?
遗憾的是,现在只知道说“好”的好好先生式的“表扬家”比比皆是,而斗士式的敢于拿起外科医生“手术刀”的批评家则凤毛麟角,真正敢于“亮剑”的批评家少之又少。如果连指出问题、直面真相的起码的批评“姿态”都没有,那还用得着讨论“立场”和“价值观”问题吗?跟一个满嘴“伪词”的批评家讨论“是非”有何意义?
究竟是哪只“无形的手”扼住了批评家的激情和说真话的良知?是精于利害计算的“聪明”,擅长关系权衡的“圆滑”,抑或本身就不具备批评家的基本素质,只是混迹于批评家队伍,以“批评”作稻粱谋而已?不妨请广大的读者来观察,请批评家反躬自省。
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来自于超越功利的创造,而伟大批评家的最重要的品格则是超越功利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痴迷。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因而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这种才能表现在“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批评家追求真理的“信仰”,“对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东西的信仰”,因此他说,“任何力量都不能迫使我写出一行违背信仰的文字来”。
当有人记起今年是别林斯基逝世165周年时,可有人记得,今年也是中国一位天才级的批评家金圣叹诞辰405周年?这位早于别林斯基近两个世纪出生的中国批评家,在批评理论上的贡献迄今尚未得到学界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评价。他对小说文本的解构式分析,“晰毛辨发,穷幽极微”,不知比西方文论中的解构理论早了多少年。他那著名的腰斩《水浒传》的一刀,堪称是精准而绝佳的“手术”。他因“哭庙案”而受牵连时,在临难前的《绝命诗》之一中写道:“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他在生命即将终结时,脑子里念念不忘的却是他计划中尚未完成点评的几部“才子书”。对于金圣叹这样的天才批评家,也许不是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但他这种为艺术而献身的激情、勇气和胆魄,后进的学人们是不是应该从中汲取养分,以垫实自己的精神底蕴呢?
(摘自2013-11-01《人民日报》)下面对“批评家”有关内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批评家往往需要通过审美来认识世界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的品格和认知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
B.批评家如果一直写表扬文章,却从来不敢拉下脸来“批评”作家、作品,我们就可称呼这样的批评家为“表扬家”。 |
C.批评家面对复杂的文艺生态,如果只知道一味的说“好”,这样的批评家就是严重失职的、平庸的“伪批评家”。 |
D.批评家就需要一些敢于拿起“手术刀”式的斗士,这样的“斗士”却凤毛麟角,而真正敢于“亮剑”的更是极少。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来自于超越功利的创造,因此伟大批评家的最重要的品格就是超越功利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痴迷。 |
B.要对批评家批评的品格做出优秀、平庸或低劣的评判,需要从他们从事批评的“姿态”“立场”以及进行判断的“价值观”等角度评判。 |
C.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应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它表现在“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等方面。 |
D.金圣叹在批评理论上的贡献迄今尚未得到学界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评价,但他为艺术而献身的激情、勇气和胆魄值得后进的学人们学习。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文艺批评中,文艺批评的“姿态”“立场”“价值判断”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概念,无好坏褒贬之分。 |
B.从整个文艺生态来看,作者认为那些从印刷厂里印出来的书、那些发布在各种新媒体上的作品大多是充满瑕疵的赝品。 |
C.在作者看来跟一个满嘴“伪词”的批评家讨论“是非”没有任何意义,倒不如从一些敢于“亮剑”的批评家身上汲取养分。 |
D.对那些缺乏批评的激情和说真话的良知的批评家,作者建议批评家们应反躬自省:是因为精于利害计算的“聪明”、擅长关系权衡的“圆滑”呢,还是因为不具备批评家的素质而以“批评”作稻粱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百年椒子 映月泉清
李乃清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这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
杨绛的一生,为默存①而“默存”,甘于牺牲自己的才学、时间、精力,成就钱钟书的治学和创作。对于痴气十足的钱钟书,她体贴关爱,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她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一生。钱钟书的母亲夸她“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钱钟书对她也恋慕至极,将《写在人生边上》“赠予季康”。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两人“仝存”的样书上,钱又写下浪漫痴语:“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对于从小嗣出的钱钟书而言,这份博大的“三位一体”的情感中或许还包含着一份母性关怀。有一次,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钟书织的一件毛衣,钱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
两人相濡以沫63载,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钱钟书曾如是总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丁伟志回忆道:“钱先生当时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每个菜都是杨先生亲自给他做,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先生一根一根剔掉的。”
“哎呀,后来不得了了!钱先生在北京医院,女儿钱瑗在西郊,杨先生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毫无思想准备,我想她一定受不了,这个打击太大了啊!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今年2月23日,张佩芬突然接到杨绛一个电话。
“因为她只懂英文和法文,不通德语,偶尔也会找我帮忙,她把字母念出来,我记下来查,查好后我给她回信,她收到后第二天马上就电话回我道谢。”
据张佩芬回忆,杨绛所寻德语共18个字母,一口气读完,好似一个拗口的游戏,倘若加以分割,便是3个独立的单词――给予了,赠与了,已经离开了。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注】 ① 钱钟书,字默存。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文章称“杨绛的一生,为默存而‘默存'”,是对杨绛甘愿隐藏起自己的光芒,默默奉献的情怀给予了正面肯定。 |
B.文章结尾“给予了,赠与了,已经离开了”,言简意丰,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
C.对于钱瑗和钱钟书的先后离世,杨绛举重若轻,是因为她在他们生前乃至病中已经尽了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责任,所以了无遗憾。 |
D.杨绛的“不要紧”伴随钱钟书一生,既体现了她对钱钟书的体贴关爱,又表明她是一个有担当的女性。 |
E.钱钟书和杨绛“两人相濡以沫63载,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作者高度赞美了他们忠贞不渝的感情,并对“被爱情遗落”的现在人的快餐式的情感进行批判。文中引用钱钟书母亲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答:有人称杨绛为“钱钟书背后的女人”,你是否赞成?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 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很多“闪光点”,但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中国从唐朝就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 |
B.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
C.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出现过的人与事。 |
D.城市的文化价值应是“文化之差异”,因此城市的竞争力就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
在作者看来,中国有哪些优秀的城市化传统?
答: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