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实现最大的价值。将资本投在哪一个部门能带来最大收益的问题,私人显然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政府不要自寻烦恼地去注意最不需要它注意的问题。
李嘉图认为,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当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资本的时候,他自然会寻找那种最有利的行业。在没有政府的干预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最为繁荣;需要国家做的一切事情就是避免一切。
斯密、李嘉图的观点有哪些相同之处?局限性是什么?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46 619 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加0.3个百分点,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材料二:
表1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比较(单位:元)

表2 我国贫富差距

人群
占社会可支配财富的比重(%)
占总人口20%最贫穷人
4.7
占总人口20%最富裕人
50

材料三: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对怎样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趋势等方面指明了方向。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

北京新闻人才中心对求职者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进入人才市场的求职者中,硕士研究生占15%,大学本科生占25%,大专生占35%,职高、高中生占25%。求职者对福利待遇方面的要求:48%的求职者要求公司为员工建立几大社会保障;求职者在填写个人与公司签订劳动协议的期限上,48%的求职者选择中长期,26%的求职者选择短期,22%的求职者选择不限。
请结合有关经济常识的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2)为什么出现上述情况?

材料一:日本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综合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每年的贸易顺差基本上都保持在1 000亿美元以下,产品出口成了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自主创新则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维护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1)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国际地位这一举措,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有哪些重要意义?
(3)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材料一:下图是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较。

说明:发明专利授权量(以中国为1)
注:我国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材料二: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随后,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作为企业应该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哪些经济意义?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电荒”,由此触发一场电站建设热潮。一哄而上的电力投资很可能形成下一轮的电力过剩,这就形成“电荒——争上项目——过剩——减少投资——电荒”一个链条式的怪圈。
材料二:电力建设过热苗头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担心。他们分析,目前的缺电有多种深层次原因:既有电价机制严重滞后于市场要求、价格和运力影响电煤供应;又有电力建设滞后,供给不足,尤其是投资增长加快带来的用电需求激增;还有高耗能行业无序高速发展对用电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目前发电以煤为主,水电开发相对薄弱,核电、风电等新能源极少也是重要原因。
依据材料二,运用相关经济常识,分析应如何解决材料一所述“链条式怪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