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估121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确定《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有武当山、苏州园林等多处世界遗产在评估名单之内,这意味着我国的世界遗产现状遭遇“黄牌警告”。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认为目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重景点轻景观;二是重利用轻保护;三是公约意识不强。《公约》明确规定,不论在世界遗产范围内还是在其缓冲区内进行建设、开发,都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批,可国内很多地方不遵守。
针对材料中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所出现的主要问题,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并提出你的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21年2月苏俄彼得格勒附近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政府兵变。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
结合本课内容请回答:
(1)发生反政府兵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能取得成效?
(3)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材料一:淮河流域一次次的污水事故让下游的众多养殖户血本无归,倾家荡产;因造纸厂排污的影响,河南新乡三王庄村地下水污染严重,数千名村民饮水困难……
近年来,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导致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正不断加剧。
材料二:由于治理污染可能影响GDP的增长,进而可能影响政绩考核,一些地方宁要经济“畸形繁荣”,不要健康发展,造成环境监管失控。在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下,许多环保问题久拖不决。
材料三:随着群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一些污染企业开始转移。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基于强烈的发展愿望,仍在重蹈覆辙,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甚至不惜出台种种优惠政策,吸引“三高”(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企业。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污染项目的转移埋下了环保冲突的隐患,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在新的地方重新爆发。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说明应如何认识环保冲突事件的频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以全国10.7%的土地乘载了全国28.1%的人口,为全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中部地区却出现了经济放缓的趋势,位于中国版图中心的这一地区正面临着“凹陷之忧”,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全面小康的实现。为此中央经济会议决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崛起是一个宏大工程,必须统筹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必须紧紧依靠中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国家应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投入,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
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体现的哲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在我国逐渐增多,并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均占有重要位置,对此有人予以肯定;而有人认为,我国的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应用水平体现着和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和素质,关系未来教育文化的发展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应纠正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进一步加强祖国文字教育,扩大其在世界上的影响,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观点,分析应如何对待民族语言与外国语言的学习。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扰,圆了温饱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民增收缓慢的新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上述论断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法?又是怎么体现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