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在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于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北。临街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于“学宫之院”。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在这所学堂里,孟子勤奋攻读,终成大儒。“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 ( )
A.文化环境决定个人的成长 |
B.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行为的选择 |
C.只要远离不良的文化环境就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
D.如果学习不好就应重新选择学习环境 |
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这说明了
A.真理是普遍的 | B.真理是客观的 | C.真理是有条件的 | D.真理是主观的 |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 )
A.真理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 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
2007年10月《光明日报》指出,我国在新型安全高效基因工程疫苗、人禽流感疫苗和防治药物研制以及病原流行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有效的实施手段,为防控工作作出了贡献。这说明
①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②世界是不依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③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④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其中的哲理是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 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 |
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 |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