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
“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资本论》第1卷第65、67、207、208页
结合以上论述分析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环保、科技、贸易环境、全球合作,这些都是达沃斯“思想风暴”的核心议题,也是发展中的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很多与会者都就此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中国迫切需要改变发展模式,更加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更加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
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简要说明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如实现创新。
在西红柿上市时节,同是种植西红柿的南方A、B两县,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A县的西红柿卖得红红火火,成为市场宠儿;B县的西红柿却贱如垃圾,无处销售。原因就在于:A县的菜农针对目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转向健康、安全、天然食品的状况,注重发展“绿色”西红柿。他们还聘请农科院的专家指导他们科学种植,并且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西红柿品种进行更新升级。而B县生产的全是种了20多年的老品种,不能适应市场的新需求,自然受到市场的冷落。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哲学角度看,A、B两县不同的做法对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什么启示?
(2)问题(1)中的观点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
湖北某县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他们广泛深入地调查了周边市场行情,根据当地养殖业优势,决定把发展养殖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他们扩大了养殖规模,培养各类经济联合体,拓展市场,生产供销一条龙,使当地成为有名的“神州鸽市”。他们还全面提升产品档次,运用基因工程培育的青壳鸡蛋被外国人喻为“东方神蛋”。针对加入WTO的新形势,他们又开展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把当地经济推向更高的台阶。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该地区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的。
青年学生应怎样去了解国情?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