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孔子的“仁”到宋明理学的“理”(或“心”),再到现代新儒学的“心”、“性”等。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思想资料上看,孔子的思想资料主要是《周礼》,而宋明理学除孔子著述、儒家经典外,还有道家、佛家的东西。现代新儒学除继承宋明理学的遗产外,还有西学的成份。这不同是思想资料多寡、丰贫的不同,更是社会时代的不同,因为这多寡、丰贫不是从头脑、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变迁提供的。
孔子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礼崩乐坏”,周公那一套不再行于世。孔子虽四处奔走,讲学授徒,也没能奏效。持续到任用法家治国的秦始皇时代,儒学还处于低谷。孔子之被立为正统,是从汉代开始的。刘邦接受了陆贾马上取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拉开序幕,到汉武时代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策略奠定基础。但是,孔学并非像孔子儒家所创立的系统那样被原封接受,而是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立的过程。它适应建立新的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的需要。刘邦刚当天子,君臣关系一如征战中的兄弟,一塌胡涂,是儒臣叔孙通制定的“朝仪”,才使尊卑贵贱的地位和交往通过法定的“仪”严格确立下来。刘邦之后,到文帝、景帝,礼仪虽有,但孔学不显,黄老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成为治国之道。到武帝刘彻时儒学才超越黄老诸家,成为“显学”。之后,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的兴盛和佛学的崛起。被称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登上了时代的祭坛。“独尊儒学”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如果说先秦的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那么在魏晋则是以道为主,严分亲疏,位主贵贱的礼仪受到双重挑战,它一方面表现在曹操的实践中,如求贤非求德,有才可重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名士们不拘小节,非圣无法的言谈中。
从汉的外在宇宙论到宋的内在心性学,有唐一代是一个关键环节。表面上看,儒、释、道同尊共奉,既始于唐也终于唐,但从深层看,却是封建社会三教合流——合到统治主流的一个开端——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大批经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分子在新的局势支配下,不能再作注经的事业,也不能清谈哲理,而要为新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转换作工作。在这种潮流影响之下,鲜有绝世独立的人,于是,塑造了一个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白居易。旧唐书本传说:白居易“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心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所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花》)云云,不就是宋代祥意甚浓的苏东坡所津津乐道的吗?其实,从此已开了宋学的先声。
宋学之所以能以理学(程朱)心学(陆王)为正统,自有其社会的本身特征的原因。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别的力量能制约它。于是“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和“明天理灭人欲”就成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的不二法门。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佛教,融化在变 “外王”为 “内圣”的张力中。一切 “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
新儒学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的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新儒家尽管利用了西方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思想史粗疏笼统方面进行了改造,使之趋于明晰准确,但他们要求回到宋明理学、心学以“返本开新”,强调可从“内圣”(道德)“开”出“外王”,民主、科学却是南辕北辙。

对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的“这种范畴”指的是孔子的仁学、宋明的理学和新儒学;“原因”有思想资料的不同和社会的变迁两个方面。
B.“‘独尊儒术’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意思是说“独尊儒术”的一切障碍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盛行,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局面。
C.“鲜有绝世独立的人”是说很少有只信奉一教教义的,大多数是像白居易一样儒释道互补共济,思想信仰三教兼容。
D.“一切‘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这里指宋学强调“内圣”,一切“外王”只是为了“内圣”,而新儒学则强调由“内圣”开出“外王”,两者强调的重点完全不同。


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的儒学被社会接受“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春秋到西汉时期才完成。
B.孔学在战国和秦代并不被社会接受,就是刘邦之后的文景之治的时期也没有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C.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来源于孔子的著述,而新儒学思想资料来源于宋学。
D.唐代白居易是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导。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从古至今都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但每个人的寿命都极不相同,从生物学和医学上来看,人类的寿命应该有一个生物学上的最大值,不过目前尚不能确定人类的最高寿命有多高。
这一段话主要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的寿命( )。

A.是无限的 B.究竟有多高我们是无法知道的
C.应该有极限,但目前还未被发现 D.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高新技术的发展,应包括健全其抗御“灾害”的功能。但迄今为止,高新技术进步并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因此,频频出现难以预料的尴尬局面。海湾战争中,美国“爱国者”导弹命中率并不是100%,美军启用的高新技术武器竟然演出过误伤多国部队的“悲剧”。至于一位患关节炎的病人在接受微波治疗时,因重编他的心脏起搏器程序出现问题而致死,更迫使人们正视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
下列对“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理解正确的一是( )。

A.高新技术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
B.高新技术发展中因不可避免而产生的各种风险事故,影响了高新技术的推广
C.高新技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对其再发展带来的障碍
D.当今高新技术系统的抗御“灾害”功能不够健全使其在实施中出现的危害性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科技保密而显得更加突出。然而,科学技术的所有发明创造本应是全人类的财富,任何国家、集团或个人都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据为己有。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应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保密工作
B.应该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对科技的保密是有限的,迟早都要泄漏出去
D.科学技术是全人类财富,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保密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这粗心与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
B.在科学研究中,粗心与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
C.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具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
D.在科学史上,具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的人是举不胜举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看世界,东西方眼光迥异
亚洲人和北美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展示一张图片,有欧洲血统的北美学生更多是关注前景中的物体,而中国学生则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并关注整幅画面。
理查德.尼斯比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跟踪了研究对象在观看图片时眼球转动情况,以确定他们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这些学生中25名是欧洲裔美国人,27名是中国人。
尼斯比特说:“他们看世界的方式确实不同。”西方人关注目标物体,而亚洲人关注的内容更多,会比较全面地观察一个场景。他认为这种差别是文化造成的。他在电话采访中说:“亚洲人生活在相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别人。我们是个人主义者,我们可以鲁莽行事,他们不行。”尼斯比特说,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西方文化的关键则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他说,这种文化区别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生态和经济发展。
尼斯比特说,在古代中国,农民发展了一套灌溉农业体系,即农民必须共用水源,确保无人受到欺骗。他说,这在水稻种植时代尤其明显。可是,西方人的世界观是在古希腊发展形成的,那里更多的是自耕农,他们各自管理各自的农场,种植葡萄和橄榄,像个体商人一样从事经营活动。
因此,观察世界的不同方式其实可以追溯到至少2000年前。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重力,木头浮在水面是因为浮力。他不会提到水。可是,中国人则思考与所有活动相关的媒介,因此他们早在西方人之前就理解了潮汐现象和磁场现象。他通过一项测试对此进行了说明:研究人员请日本人和美国人观看水底景色,然后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结果,美国人直截了当,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如三条游动的鲑鱼。日本人则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日本人看到的背景情况要比美国人多60%,他们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
再拿前一项测试来说,美国人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比如丛林中的一头豹子,而且观察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人的眼球移动动作更多:“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而中国人则对其中的联系观察得更多一些。”
(选自2005年8月24日《参考消息》)
13.为什么西方人看图片时更关注前景中的物体?以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西方人是个人主义者,相比较而言,他们可以鲁莽行事。
B.西方国家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平时很难看到别人,也不需要依靠别人。
C.西方文化的关键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
D.古希腊自耕农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西方人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14.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尼斯比特认为,造成亚洲人与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彼此德文化差异。
B.观察水底景色时,美国人直截了当,浮光掠影,所以,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
C.日本人观看水底景色时,一定会先说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
D.观看图片时,中国人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关注其中的联系,所以比较而言,眼球移动的动作更多。
15.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研究对象观看图片时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尼斯比特得出结论:亚洲人和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B.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因为石块有重力,他眼中只有物体本身,而不会注意水的存在。
C.由于日本人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这说明日本人更注重团结协作。
D.因为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所以看图片时他们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